摘 要:針對社會問題而產生的價值澄清理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從而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需求為主導,以個人的經驗和反思為主線,以實踐為檢驗方式的獨特的價值教育模式,對我國德育如何順應時代和社會變革的要求有著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價值澄清;德育;價值澄清理論
價值澄清理論是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的道德教育理論之一,最初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于20世紀20年代出現,為進步主義教育采用,在60年代逐漸形成一個德育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紐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路易斯·拉思斯,馬薩諸塞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悉尼·西蒙和南伊利諾斯大學教育學教授梅里爾·哈明。三人合著的《價值與教學》于1966年出版,標志著價值澄清理論學派作為一個獨立的流派正式產生。而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美國人本主義教育中心主任基爾申·鮑姆在進一步完善發展這一學說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價值澄清理論主要從當時美國的社會現實出發,在批判只注重灌輸和規勸的傳統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礎上,吸收了存在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及杜威的生活經驗論等思想,從而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價值澄清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贊賞,和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階段理論,并列成為當時美國的兩種最主要的道德理論。
針對社會問題而產生的價值澄清理論,有著它強烈的現實性和時代性。查贊·巴里曾經對價值澄清理論作過如下概括:“從一定意義上講,價值澄清比許多本世紀其他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有意義、更為重要。因為它簡直是價值教育領域興衰的晴雨表。它對當代社會價值的急劇變化作了特別充分的論述,對過去的學校價值教育方法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并且相信,價值教育乃是學校至關重要的職能。此外,它強調課堂、教師和學生在價值教育中的重要性。價值澄清方法強調,實踐乃是檢驗價值教育方法的惟一可靠的標準,從這種意義上說,它也許理所當然地是當代價值教育方法的最典型的代表。”價值澄清理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從而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需求為主導,以個人的經驗和反思為主線,以實踐為檢驗方式的獨特的價值教育模式。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文化思想多元化社會正逐漸形成,價值澄清理論對我國德育如何順應時代和社會變革的要求有著重要的啟示。
一、反對生硬灌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國傳統的德育注重灌輸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對控制學生行為,引導學生表面言行等方面起一定作用,但這些方法都含有說服對方的意思,無非是企圖將預先確定下來的正確價值觀推銷,塞給或強加給青少年。所有這些方法的實質都是灌輸。這種教育方式的反主體性與反道德性造成了德育對象的人格分裂與言行不一,并使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與主體能力不斷弱化。因此,價值澄清學派主張采用價值澄清策略。價值澄清策略最大的特點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說教或灌輸,不是讓學生背誦一套概念體系,而是盡可能地接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自己的活動和積極思考形成價值觀。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呼喚具有主體人格和創造性人才。因此,我們的德育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實際和需要,借助于各種有效的手段、途徑和方法,使他們在輕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圍中獲得良好的價值教育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注重對學生道德認知、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
價值澄清理論是針對當時美國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提出的,他們認為現代生活的節奏和復雜性使人日益困惑,社會沒有統一的價值標準。因而他們更關注人怎樣獲得價值而不是獲得什么樣的價值,它極力強調一種對價值觀形成的動態發展過程,注重評價思維訓練。我國目前正處在價值觀多元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個體要生存,要自我實現,自我發展,決不能一味順從和盲從,面對大量的、不同層面的道德沖突,個體必須頭腦冷靜,分析形勢與自身境遇,對各種情境及時地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承擔責任。因此說,現代道德的教育目的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過去主要是教會學生適應社會,把他們培養成為符合社會道德的人就可以了,而現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獨立人格,能自我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具有開拓創新能力以及具有競爭力的人。讓學生如何去獲得價值觀比讓學生單純去接受價值觀顯得更加重要。
三、關注現實生活
現實生活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實際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感知社會問題的敏感性和適當社會生活能力。因此要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近生活,關注生活,使他們注意到那些自認為有價值的生活中的事物,如情感、態度、目的等,并注意到致使價值混亂和生活復雜化的一般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自己的活動和積極思考形成價值觀。
由于價值澄清理論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我們在借鑒時還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不可陷入相對價值觀泥潭。價值澄清理論主張無導向教育,容易導致道德相對主義。它認為價值觀是個人的、隨意的,可隨個人的發展而發展,經驗的變化而變化。不承認有共同價值的存在,這容易導致學生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產生,整個社會趨于一種非道德式反道德狀態后最終帶來的是混亂和無政府狀態。其二,要將德育內容與形式結合起來。價值澄清理論注重道德教育的形式而忽略了具體內容。重視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判斷、道德選擇能力。重視評價的過程和方法,對于增強學生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是有益的,但卻認為可以不管價值觀內容也能獲得某種中性的價值觀。沒有內容的形式是不存在的,這是極端錯誤的。這樣常使學生陷入價值觀迷茫、缺乏主導價值觀的混亂狀態,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馮文全.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馮增俊.西方道德教育 [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
[3]宋春宏.比較德育新論 [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姚俊紅.價值澄清教育流派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4(1)
作者簡介:
何靜(1983.5~),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