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祥浩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需要注重于對學生個性的培養,這既是現代教育的開展需求,也是學生發展的重點教學內容。語文學習學科本身就是對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有著極高要求的學科。所以,語文教學活動應當圍繞著學生的個性培養工作來落實到位。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工作經驗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學生個性化培養工作談幾點認識。
世界上每一個人的思維與個性都是不同的,正因為存在著這樣的差異,才使得我們的世界顯得如此多姿多彩。當然,每一個人的個性差異既會受先天遺傳性因素的影響,也會與其后天的成長環境緊密相關。其中,課堂教學活動作為學生成長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學生的個性培養工作面臨著一系列的開展困境。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應當從教學觀念的轉變出發,逐步加強對學生個性培養工作的意識融入與實踐落實。
一、良好學習環境的營造
環境對學生的創造力影響是最為明顯的。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民主是激發創造力的關鍵性元素。”在某一次課間休息的時候,學生與我就中國女排取得里約奧運冠軍這一事件進行了探討,學生們的表達欲十分強烈,神情也是非常的激動,導致上課鈴響之后,學生依舊處于討論狀態之中。這個時候,我沒有第一時間提醒學生,而是保持微笑地耐心等待。直到學生反應過來,滿懷歉意的時候,我才開始組織教學工作,并且問學生:“大家能夠有著強烈的愛國意識這是非常好的,那作為學生,我們應當怎樣去實踐愛國行為啊?”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道:“好好學習。”在那堂課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更強了,由此可見創新教學活動的細節化運用,將會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做出了更多的創新性改進:
1.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只有教師本身能夠從學生角度去思考問題,成為學生的知心好友,才能讓教學工作的開展得以達到更好的成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去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吸取學生提出的教學經驗,為學生提供更感興趣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得以在學習活動中保持高昂的參與興趣。
2.課堂互動教學的落實到位
在新課改教學活動中,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應當主動地將教學成效作為教學活動的開展目標,確保課堂互動教學得以落實到位,使得學生可以真正意義上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開展。
二、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提問
學習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質疑。根據心理學研究顯示,當人處于質疑狀態的時候,思維的活躍度最高,且更加容易開展深入思考。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充分地引導學生開展質疑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之后,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與學習困惑,以此為基礎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當學生對問題的答案存在質疑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利用討論的形式來選擇解決途徑。當學生發表了具有價值的見解時,教師應當對其予以及時的肯定,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活動中始終保持參與的興趣。同時,如果學生的見解與想法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也要懂得尊重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鼓勵,確保學生可以真正意義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暢所欲言”,進而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
想象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有效手段。知識本身是有限的,但是想象能夠讓有限的知識變成無限的財富。所以,學生想象能力培養工作需要從發散思維出發,注重于創新性。小學生本身就有著極強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這也就要求了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對教學情境進行優化設計來引導學生可以做到大膽想象。
四、定式的打破與思維的多向性培養
學生的學習過程需要加強對思維定式的認識,發揮其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一方面,發揮出思維定式的積極性,使得其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懂得更多;另一方面,因每個人的思維定式存在差異化,所以,不同學生的思維活動本身也就可能會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消極影響因素,學生如果不能打破已有的慣性思維,也就無法實現對思維的多向性培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做到:首先,對同一學習任務或者學習內容的多樣化理解,以此來實現對求異思維的學習;其次,是對同一內容的差異化表達,體現出創造思維的影響來,讓學生可以在互相分享的過程中,懂得差異化的存在,正確認識差異化;再者,選擇一些不具備統一答案的習題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發散性思維。當然,針對學生思維定式的打破,如果僅僅依靠語文教學課堂活動還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可以借助于語文的課堂學習,形成正確的思維活動開展方式,確保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將發散性思維的開展原理運用起來。
總的來說,新時代教學工作的開展,更為注重于對個人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應當構建更為合理的教學環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實現學生的能力培養。使得老師、同學得以成為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的激勵性因素,讓學生可以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不斷表現自我,激發參與到創新活動中的意識,以此來帶動學生可以最大程度實現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
【作者單位:沭陽縣胡集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