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靚
小學語文學科以中國幾千年所積淀的最優秀文化作為載體,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強調讀寫,也重視聽說;它注重學習,更注重應用;它注重點滴積累,領會感悟,更注重習慣養成,潛移默化;它講究方法,又似乎沒有定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尤為重要。 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改革開放的新歷史時期,教育要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基礎教育中學生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小學階段形成的一些良好習慣和各種能力,將使他終身受益。從兒童的整體性發展來看,學生能力的培養是當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各科教學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一目標。語文教學以其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性、形象性、愉悅性和創造性,在培養兒童能力的過程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就是要通過教育教學手段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所謂語文能力,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說:“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理解的和表達的諸方面。”具體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綜合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亦即:聽、說、讀、寫的能力。
當然語言教學應包括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兩個方面。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絕不是輕視語文知識的傳授。相反,培養能力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語文老師要最有效率地教給學生必要的語文知識。但是,傳授知識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單純地積累知識,而是培養學生要善于運用知識,從而適應社會生活、科學文化和建設工作的需要。有人把知識和能力比作“獵物”和“獵槍”,我認為這是十分確切的。語文教師就是要給學生“獵槍”,而不是“獵物”,給學生“漁”而不是“魚”,從而培養學生獨立獵取知識的能力。
一、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
課堂教學的任務就是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從這點出發來指導和組織教學的。一部分老師仍然只是通過練習和訓練作業來完成能力的訓練,課堂偏重于知識的傳授。還有的老師認為,課堂上只要把語文知識講清楚了,學生聽明白了,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其實不然。聽明白了,不等于學會了。近年來出現的一些“高分低能”的現狀,不也正是說明了這個問題嗎?
因此,我們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決不能滿足于“講清楚”“聽明白”,決不能讓學生消極地接受知識,而應把著眼點放在發展學生積極尋求知識,善于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培養上。再如“讀”本來是體現語文能力的一個方面,但往往卻因只抓了課堂上的講授而被忽視了,這就致使我們的小學生難于感情充沛地、流利地朗讀課文。但一些有經驗的老師是注重通過學生的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不無道理的。
二、創造愉快的學習氣氛,提供合作學習的環境,是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
語文是交際的工具,語文能力要在多種交際中獲得。在語文教學中要提供交際的契機,創設交際的氛圍。
提供合作學習的環境,首先要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氣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這“愛”是做一個好老師的先決條件,只有愛學生才會注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才會讓學生生活得豐富多彩,才會創造出一個寬松、和諧、愉快的學習氣氛,也才能變“苦學”為“樂學”,不是“我來教你閱讀,而是咱們一起來研究課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揚民主,多給學生打開思考的空間,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只要合理,就要積極地給予其肯定。
其次,要創造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學習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提出學習任務,指導小組成員參與教學過程。這種方式,為學生提供消化課業、發展興趣的時空條件,增強自我意識并能學會為共同目的而與他人有效合作,這無疑會大大促進兒童多種能力的養成和發展。
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培養能力的必經之路
要培養學生的能力,講究教法是很有必要的。好的教法可以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智能,不好的教法必然會扼殺和束縛學生的聰明才智,不利于能力的發展和培養。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什么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力求掌握知識的理智感,使大腦感官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對事物引起高度注意,使感官更加清晰,思維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躍,記憶更加牢固。所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就成了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現在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著“怕作文”的現象。究其原因: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所見有限,知之不多,再加上觀察分析思維能力還很不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師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夠。老師指導有方,學生才能較好地作文。
比如,在指導學生看圖作文時,我就緊抓了“觀察—理解—想象”這三個環節。老師先要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理解圖意、提煉主題的方法以及想象的一般方法,然后再根據具體的圖,循著這三個步驟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學生提起筆來就比較容易寫了。這一過程,實際上就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的綜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安排精心設計相關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情境,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如描寫秋天景物,教師可布置學生自主尋找秋天,然后集中帶領學生走進秋天的山野去聆聽秋語,在教室引領下有順序有目的地觀察之后,嘗試說秋天,寫秋天。由于學生身臨其境,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有感而發,寫出的作文具體生動,而不至于在教室里閉門造車地想象秋色,寫出套話空話了。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要通過各種教育手段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作者單位:濱海縣東坎鎮三烈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