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鳴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接受學校教研觀摩的任務,教學四下“認識平行四邊形”這節課。規劃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與生活接軌
教學中讓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充分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也應用于生活實際。恪守這樣的數學教學理念,因此本節課一開始我就用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平面圖形引入課題。我提出生活中存在許多平面圖形,諸如黑板的長方形、地磚的正方形、鐘面的圓形、紅領巾的三角形等。然后投影出示平行四邊形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一些真實圖片,安排學生上前去指一指,找出圖形中哪是平行四邊形。
二、加強動手操作
我在課前準備了小棒、釘子板、直尺、方格紙多種材料,讓學生動手操作,運用這些材料和工具進行再創造,自己制作出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孩子對平行四邊形圖形進行概括,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中體會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為下面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做充分的鋪墊。
三、引導自我探究
鑒于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已經有了初步了解,本節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猜想、驗證、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究。讓學生動手驗證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是否平行、相等,對角是否相等,從中發現平行四邊形的本質特征。讓學生自己去畫高,體會底和高互相垂直的對應依存關系。
四、安排質疑環節
我注意在認識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充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的最后,教者提問學生,通過學習你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我請學生說一說,讓學生暴露學習中的疑惑,以便他們消除疑問。果然有兩位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一是在平行四邊形中畫高時,為什么不像在三角形中畫高那樣過一個頂點去畫?二是既然直尺的角也是直角,為何畫直角不可以用直尺,而要用三角板?兩個問題都是與操作有關的,反映孩子們是動了腦筋,有自己的思考的,也說明動手操作促進了動腦。
上完后自己感覺本節課基本按自己設想的順利完成了。學生通過操作、猜想、驗證充分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相關聽課老師也充分認可以上的教學優點,并提出了寶貴的研究性意見:
1.要注意憑借多種作品進行概括抽象。學生創作的圖形非本質特征比較豐富,不同材質和不同制作方式(用皮筋圍、用小棒搭、用筆畫、用紙折)、大小、形狀變化的圖形。要把它們當成資源,從中抽取和突顯其中共同具有四條邊、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本質特點。而我在教學中,對學生運用多種材料創造的平行四邊形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讓它們一閃而過,還是憑借教者的范畫圖形進行觀察猜想討論的。這就表明:一是歸納概括思維訓練不明顯,從一幅圖去概括;二是對學生作品的尊重使用不夠,還是用教師的范畫圖形;三是資源被浪費,變式被忽視。可以把學生創造的這些平行四邊形保留并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去尋找共性,再抽象出平行四邊形。
2.要注意圖形呈現的變式。呈現平行四邊形圖形不能始終是習慣性的水平方向長些,斜向右的一種固定樣式,圖形需要變化出現。比如大小、形狀、位置的變化等等,就像圓柱教學中出現茶葉桶、硬幣、鉛筆一樣。否則學生容易出現思維定式。所以課的后面有學生對一幅變化了形狀的平行四邊形,不肯認可就能找出原因了。還有引發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質疑,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白長、正方形也是平行四邊形,是它的特例,是呈現一般與特殊,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這樣進一步才能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本質的掌握。
3.要注意板書信息的精煉。評課老師提醒我們板書要前后融合,也當反映課堂認識的前后貫通、聯系,不要重復勞動。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猜想特點的板書,可以接著再用,通過驗證之后,可以把其中的“可能”兩個字擦去就可以了,不必“另起爐灶”,重新揭示板書。
我想對我的課堂教學的這些意見都具有建設性,是在平時的交流中難于深刻地反映出來的,對我教學改進具有重要的參考性和啟發性,不但管這一課的教學改進,也對今后改進優化、促進對其他內容的數學教學都具有借鑒價值。
學校組織課堂觀摩研討很有必要,是對我們年輕教師業務成長的關愛、關心。我們應當感謝學校的活動組織,積極參與其中,用好用足機會。課例研討可以使得教師借助課例,以例說法,避免觀念時髦,理論空洞;同時,校本教研,范圍小,參與度高,使得同行零距離,面對面,問題實打實,心貼心,同伴互助落到實處,專家引領收獲豐滿。
我將為了沿江孩子發展,為了自身業務成熟和優化,刻苦鉆研數學教學,揚長避短,不負眾望。
【作者單位: 南京市浦口實小高新分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