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祥
在一些數學公開課、優質課的課堂上,發現了這樣一個共性問題:整節課下來,沒有一個學生看過一眼書,數學書靜靜地躺在課桌上像一個孩子似的酣然入睡。其實這種現象不但是公開課、優質課上有,就是在平時的數學課堂上也不泛出現。學生上課讀書本是天經地義,而今的讀書卻似乎成了語文課上的專利,而在數學課上卻受到了冷落。
一、數學課本閱讀現狀分析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學生在做計算題時正確率很高,但遇到判斷題、解決實際問題等類型的題目時卻由于理解不清題目中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或沒有正確閱讀,而造成許多錯誤。有的題目學生自己解答不出時,只要教師將題目讀一遍,有時甚至讀到半截時,學生就會叫道:“哦,原來如此!……”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上。
一提到閱讀,人們聯想到的通常是語文教學中的讀文學名著,品美文妙句。對于數學,人們更多重視的還是數式的演繹和變換。通常情況下,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娓娓動聽地講解,講完之后就讓學生翻開課本做練習;之后,總結、布置課后作業,課本淪落為習題集。教師對課本關注度的降低,減少了學生與數學教材接觸的機會,數學書被教師遺忘了,被學生遺忘了,被課堂遺忘了,成為課堂學習的附庸品。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低下更是不言而喻。
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為什么會如此缺失呢?我認為至少有下列原因:
1、數學閱讀的認識誤區。大多數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接觸的總是做作業時才
用的數學書,練習冊及家長為他們購買的教輔材料,孩子們遨游在茫茫的題海中,根本沒有接觸到那些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數學讀物,所以他們誤認為讀題就是數學閱讀,誤認為數學書只是做作業時的參考書,誤認為數學書上的內容老師講過了也就沒讀的必要了。同時,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對數學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數學的閱讀引導不夠。
2、數學的閱讀更需要意志。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及嚴謹性、抽象性等特點,決定了數學閱讀不同于其他的閱讀,正如學生所說,數學的閱讀“費腦子”,它不能像語文閱讀那樣可以一目十行,可以有美妙的語言,生動的情節,數學語言相對枯燥,它需要學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認真細致,需要讀記結合,需要積極的思維活動的參與,所以它更需要意志的支持。
3、數學的閱讀缺乏有效引導。因為學生對數學閱讀的了解有偏頗,平時接觸到的數學讀物又較少,而數學老師的課堂教學往往僅立足于理解題意式的閱讀指導,很少以指導方法、督促閱讀、交流心得、推薦數學閱讀書目等方式引導數學閱讀,導致學生的數學閱讀成了“無源之水”,就算偶遇也難激發讀的欲望。
把數學書僅當做作業依據,把“數學閱讀”視為多余的想法,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最大的誤區。一直以來,數學學習與做習題的相關性,使得很多學生、家長甚至老師都片面地認為,學好數學主要依靠在聽課的基礎上做大量的解題練習,在這種思想指引下,閱讀解析課本就只是教師一個人的事了,學生則很少能主動地去閱讀課本。
二、數學課本閱讀價值引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這里的閱讀,當然也包括數學閱讀,一個數學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也將是一個潛在的數學學習后進生。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師必須注意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數學教材也包括數學課本,數學課本是專家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數學學科特點等諸多因素精心編寫而成的。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信息豐富,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讓學生填補教材中的留空,非常適合學生進行數學閱讀,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
數學課本中概念、定義、性質、公式等內容充分體現了數學嚴謹性和抽象性;書中例題貼近生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課本中的練習、習題具有廣泛性;書中的圖畫、對話、表格形象生動。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理解數學課本,就能把知識融會貫通,學生便能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品質。因而,提高學生數學課本閱讀能力,對培養其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接受美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文本,只有在閱讀中被理解和接受,其意義和價值才得以實現。因此,課本必須成為學生賴以學會學習的讀本。一個好的數學老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激勵學生自己去學數學。
三、數學課本閱讀做法探尋
數學課本閱讀,就是學生主體與課本文本情境信息進行多層次地深刻對話,并在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質疑、審視,從而貼切地理解教材意義,體驗情感,獲取數學學科知識和技能。也就是說,數學課本閱讀,是一種以課本為中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或學生自主通過閱讀掌握知識的認知活動。可見,提高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有樹立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理念,提高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讓學生通過閱讀數學課本,自主的獲得數學知識。但由于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及嚴謹性﹑抽象性等特點,決定了數學課本閱讀不同于一般的閱讀,在研究數學課本閱讀教學時,必須抓住數學閱讀要細讀﹑認真地讀,要讀寫結合,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準確理解數學文章中的字﹑語﹑句的意思,對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能夠進行互相轉化,知道例題求解過程中的每一步來龍去脈。
1、課前進行預探性閱讀
課前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恰當的課前預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獲取新知的能力,學生帶著預習中不懂的問題聽課,必定會增強聽課的效果。課前預習離不開閱讀,為提高預習閱讀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要明確預習的范圍和要求。若有必要,還要設計相應的與舊知聯系的帶有懸念性的問題或與新知相關的有趣練習題,促使學生主動預習。新授前,還應檢查預習的情況。
例如我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提出如下預習要求:認真閱讀教材上的內容,初步認識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通過讓學生仔細地閱讀教材,在理解比例尺公式的同時了解為什么寫比例尺時通常比的前項用“1”表示?后項用“1”表示行不行呢?這樣既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也讓學生發現還有在把比較小的物體畫在圖紙上會擴大的這一知識,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同時通過閱讀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讓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使學生學起來更有興趣。上課時,圍繞課前預習的問題展開討論,彼此交換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便能完全理解預習的內容,而且積極主動,興趣盎然。
2、課內進行指導性閱讀
(1)閱讀激趣,引入新知
小學生學習新知,不僅需要充分的知識準備,而且也需要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在課堂上導入新知識前,恰當地安排一個閱讀環節,常常能激發起學生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引起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從而產生新知學習的“自我需要”。“讀一讀”、“你知道嗎”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要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內容一般都生動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前進行閱讀,閱讀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從欣賞的角度去讀。如第十一冊教材中的“你知道嗎”,就是介紹祖沖之的生平及中國對圓周率的貢獻。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第二,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的角度去讀。如第十二冊教材中的 “你知道嗎”,就是對正、反比例的知識進一步介紹,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
(2)閱讀激思,學習新知
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探索解題思路的過程中,常常因為認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維方向的偏差產生思維阻滯,此時引導閱讀教材,常常能使學生突破定勢、激活思維,深入理解學習內容,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收到豁然開朗的效果。
如教學《圓錐的體積》,在認識了圓錐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師提出求圓錐體積的要求。學生根據以往的經驗,很快認識到應該設法把圓錐轉化為熟悉的形體,從而得到求體積的方法,甚至也能意識到這個“熟悉的形體”應該是圓柱體。但怎樣才能把圓錐體轉化為圓柱體,學生一籌莫展。此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從閱讀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生讀了課本上介紹的實驗后,頓時恍然大悟。不待老師要求,紛紛拿起課前準備好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進行實驗。解決問題后成功的愉悅溢于言表。
3、課后進行溫習性閱讀
課后溫習也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及時的課后溫習,不僅能鞏固新知、強化記憶,促進知識的系統化,而且能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反思,客觀地自身歸因,提高學習的質量。
正確的課后溫習方法,應該是回憶、解題與閱讀思考的有機結合。那種只解題、不讀書的課后溫習對正確學習方法、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是極其有害的。因此教師要明確提出課后溫習的閱讀要求,并給予必要的方法指導,使學生在溫習閱讀后有強烈的收獲體驗。如:學會了什么知識?運用了什么學習方法?掌握新知識的關鍵是什么?難點在哪里?新舊知識有何聯系?還有哪些疑問等等。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適合閱讀學習的內容和環節還有很多,上述幾點只不過是基于實踐的一些膚淺的歸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與總結,努力尋找到適合本班學生的方式方法。耐心地堅持下去,相信付出總會有回報。
【作者單位:灌南縣長江路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