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麗芹
就小學數學而言,解決問題的能力,指的是學生可以靈活運用已知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來解決數學活動中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的前提是已知的數學知識,并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完成新的數學理論的探索,然后是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將學過的知識、理論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深度探究。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優化教學方法,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有以下幾點見解:動手實踐,深度探索;尊重差異,對癥下藥;多種預設,有的放矢。
一、動手實踐,深度探索
學習的過程不應該僅僅是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過程,也不應該僅僅是學生通過已知知識的積累實現新知識學習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探究、建構,形成自身對于問題的理解,最終做出推論,總結心得的過程。
如在講授“千克和克”一課時,我在課前提前準備了天平,以及大小重量不同的橘子、柚子等作為測量質量的輔助工具。一上課我便問學生們:“大家知道一個柚子有多重嗎?它是通過什么計量的呢?”有一個學生舉手回答道:“老師,我知道!我最喜歡吃柚子啦,昨天媽媽剛從超市買了一個柚子,大概是1500克。”我贊許地點點頭,又問道:“老師這里有一個橘子,還有一個柚子,誰能幫老師看看它有多重呢?”第一排的一個學生自告奮勇,指著天平說道:“老師,那這個東西是用來稱重的嗎?”接著我給大家介紹道:“這個天平是專門用來測量質量的工具,它們用到的單位就是千克和克,今天呢,我們就來學習千克和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說完話后,我給學生演示了天平的使用方法,然后我就把天平和砝碼拿給學生研究,讓他們自己動手測量柚子和橘子的質量,聽到它們不停地發出各種感嘆:“好準確啊”……
在講授這種與生活相關聯的“千克與克”的知識時,不要只是簡單地拋給學生概念和比例關系,而是要從熟悉的生活入手,讓學生動動手,親自操作和探究。這樣自然會形成自己的建構,推導出自己的結論,產生心得。
二、尊重差異,對癥下藥
班級中學生眾多,而學生的個體差異又是天生存在的,所以學生在解決問題方面自然也有能力的高低之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實時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不忽略任何一個,觀察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類管理,有效引導,做到對癥下藥。
如在講授“兩、三位數乘以一位數”時,在傳授完基本的計算方法時,我將提前準備好隨堂測驗的幾道計算題列在了黑板上:12*3=?48*9=?20*3=?100*6=?250*4=?256*7=?,然后跟學生說道:“剛剛講了計算方法,現在我們隨堂測驗,看看大家接受知識的程度。我叫幾個同學上來黑板做題,剩下的同學在本上做,一會兒我們一起對答案。”然后我叫了幾個學生上黑板做題,平時做題耗時比較久,腦子慢一點的學生,我分到了簡單的“二位數乘以一位數”的計算題;平時做題很快,腦子比較活躍的學生,我分給他們比較難做的“三位數乘以三位數”的計算題,然后觀察他們的計算過程。幾乎是同樣的時間,學生們一起完成了所有的計算題,我帶著全班學生一起對答案:“看黑板上,第一道題12*3=36,你們算的都是這個數嗎?有不同的意見嗎?”學生們異口同聲道:“沒有。”然后我接著說道:“第二道呢,48*9=432,和你們算得一樣嗎?”學生們又一起答道:“對!”,接著,我們一起訂正了剩下的幾道題,學生們正確率很高,幾個上黑板的學生也得到了夸獎,十分驕傲。
不論是什么年齡階段、什么知識能力水平的學生,都是需要不同程度的鼓勵和支持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針對差異,對癥下藥,給予每個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機會。
三、多種預設,有的放矢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數學素養,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陣地,也是教師傳授知識、培育桃李的重要戰場。所以,教師就要注重在課堂教學時,有技巧地引導學生溫習、重組數學知識,多種預設,有的放矢。
如在講授“觀察物體”時,一上課,我就先用4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照著教材中例題的樣子擺出一個長方體,然后跟學生說道:“這個是例題中的立體圖形,老師將它們從課本中變換了出來,現在大家根據課本的要求,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個立體圖形,然后討論一下都看出了什么。”學生們開始認真觀察了起來,還有的學生甚至下了座位,為了能觀察到所有的角度。我問道:“左邊的同學,你們看到的是什么形狀啊?”學生喊道:“是兩個小正方形組成的長方形。”“那中間的同學呢?”學生們糾結了起來,一個學生試著說道:“是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疊放在一起。”我表示贊同地點點頭,然后說道:“那現在哪位同學愿意上臺來擺個不一樣的立體圖形,讓大家猜猜它從不同的方向看又有什么不同?”好幾個學生踴躍地舉起手來。
顧名思義,“觀察物體”是用眼睛去看物體。如果不擺出物體,只是看教科書畫的立體圖形,就不是真實地觀察物體。學生不可能真實經歷從前面看、從右面看、從上面看的活動,也不可能真實體驗幾何體各個面的形狀,更不可能獲得觀察物體的知識技能。
總之,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就是要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深度探索;尊重差異,對癥下藥;多種預設,有的放矢。優化教學方式,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為學生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 淮安市流均鎮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