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祥
(容海川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7)
?
關于衰落型村莊的幾點思考
蔣 祥
(容海川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7)
分析了衰落型村莊的產生原因,結合衰落型村莊的特性,從土地資源、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角度,闡述了衰落型村莊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具體的整治策略,從而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
衰落型村莊,城鎮化,人口結構,土地資源
農村勞動力從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逐步定居于城市,農村逐步衰落,是國際上城市化進程中普遍出現的現象。但在中國特殊的城鄉二元體制下,傳統農業村的衰落問題更為復雜、更為嚴重。改革開放之后,被束縛的勞動力從農村向城鎮集聚,農村常住人口持續減少,傳統農業村出現大量“人走房空”的現象(如圖1所示),由局部向區域擴散,發展為村域成片廢棄和整村閑置。農業人口的減少直接導致土地資源利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與利用的農村地域衰落,由此產生大量的“衰落型村莊”。
村莊衰落直接導致農村“三留人口”(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增多,農業人口主體老弱化和土地空棄化則會深層次影響到國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莊大量撤并,農村的衰落已成為新型城鎮化下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城鄉要素公平配置的難題。
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大背景下,通過對“衰落型村莊”進行綜合整治,已成為保障經濟發展和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推進新農村建設、建設美麗鄉村,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現實要求。
1)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當地農民生活水平,構建“美麗鄉村”的需要。
農村“衰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基礎設施的不到位。很多鄉村的進村山路依然盤旋曲折,崎嶇狹窄;村內巷道多無硬化,道路犬牙交錯,毫無章法;水電設施無法入戶,廁所均為旱廁,亦無排水設施,垃圾隨處可見。由于基礎設施的匱乏,村民生活條件艱苦,多數村民選擇外遷進入城鎮。因此有針對性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村莊的人工環境與自然特色相和諧,吸引村民重新落戶農村,對改善當地生活條件、保護村落鄉土特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2)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完善城鄉規劃體系,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
雖然《城鄉規劃法》已經頒布了近8年,但對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研究依然處在探索階段,尚未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研究方案。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國家對農村問題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和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因此,本研究希望通過分析村莊衰落的原因和探尋“衰落型村莊”整治的重點和難點,以求完善城鄉規劃體系,對村鎮的發展建設起到指導意義。
3)保護農用地,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態環境,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農村一戶多宅、非法占地的現象非常嚴重,村鎮建設用地混亂,土地浪費已演變成社會問題。由于我國土地的后備資源嚴重不足,而隨著人口增長和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建設用地的需求也在同步膨脹,人地矛盾將表現得更加突出。因此,要緩解人地矛盾,必須著眼于現有的存量用地,通過優化城鄉土地資源配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本研究希望通過探尋“衰落型村莊”的治理思路,保護國家有限的土地資源,緩解日益緊張的人地矛盾,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貢獻一份力量。
城鎮化對傳統農業村的影響深遠,特別是對傳統農業村的衰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辜勝阻在《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中指出,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傳統農業社會無論從人口、用地、資源上都逐步遭城鎮化“侵蝕”,城鎮化和非農化實際上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1)從時間性上看,城鎮化通過漸進的方式,逐步改變農村現有的生活狀況。伴隨著城鎮化的腳步逐步加快,農村常住人口的大量流失,傳統的農業社會結構逐步肢解,農業村也在加速消亡,“衰落型村莊”正是在這樣的影響下慢慢形成的。
2)從空間特征來看,城鎮化主要表現為人口向城鎮集聚,城鎮建設用地不斷向外擴張與傳統農業村的“空心化”。城鎮化直接導致村莊人口數量減少,部分村民轉變為市民,引起大量傳統農業村的消失。與此并存的情況是,由于戶籍限制無法在城市立足,大量村民以“農民工”的形式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季節性地遷徙,使農業村的“衰落”出現了季節性的特征。
3)從就業角度上看,城鎮化使原來的農業人口走入城鎮,出現了“農民工”這種亦工亦農的雙重身份。農民工主要生活在城市,只有農忙或節假日才選擇回村,農業勞動力大規模減少,生產效率降低,甚至出現耕地拋荒,村落破敗的現象。雖然城鎮化給農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利益,有時會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但是,農民工的出現意味著原有的農村社會結構逐步瓦解,村莊的衰落也在所難免。
傳統村莊在衰落中主要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1)經濟發展持續低迷。由于受到城鎮化的沖擊,農村在經濟發展上遭遇“瓶頸”。相關數據表明,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占全社會消費比重從1978年的67.6%下降到2008年的32%,30年間下降了35.6%。衰落型村莊的留守人口,大多依賴傳統種植業為生,鄉村經濟缺少其他產業支撐,這是這些村莊無法提高經濟水平的因素之一。
2)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伴隨著農業生產主要依靠——青壯年勞動力加速流失,傳統農村剩下的只有老弱婦孺,且隨著老年人離世,農村人口“青黃不接”,傳統農業村人口“人丁凋零”。由于留守人員缺少社會和家人的關注,農村也逐漸成為被社會“遺忘的角落”。
3)村民養老遭遇難題。現今的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已成為全社會面臨的問題。傳統農業村在走向衰落的過程中,養老不可避免成為其治理的薄弱環節。在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情況下,村中老人和子女之間缺乏感情上的溝通,同時老人無法在生活上得到子女的支持和照料,游離于子女家庭之外。
4)村莊整體衰落。隨著城鎮化將大量青壯勞動力從農村吸引到城市,傳統農業村存續千年的“差序格局”狀態已經被打破。村中大量房屋無人居住,農田荒蕪,傳統的農業經濟已無法將村民聯系在一起,處處呈現破敗景象。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傳統農業村正在不斷受到“侵蝕”,而且極有可能最終消亡(見圖2)。

1)浪費土地資源。我國因自然原因,耕地開發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耕地少,農村大量宅基地閑置,城市則因人口規模的不斷攀升而大肆侵吞其周邊的耕地,更加劇了人地矛盾問題。耕地的占用直接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和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業生境的變化則會造成國家生態環境的惡化。
2)影響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石。大量人力資源從農村流入城市,是絕大多數村莊衰落的顯著特征。能夠流入城市并逐步穩定下來的農民,大多為受教育水平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這樣的人力資本抽離意味著大量資本減少對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的投入。投入減少的乘數效應將逐步造成農村產業的空洞化,如不及時治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將受此拖累。
3)浪費建設資金。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第一件大事就是建新房,大量的棄舊建新,空閑房屋逐步增多。多數村民放棄維修老宅,年久失修的老宅極易造成倒塌事故,反而成為村莊的安全隱患。由于村民將有限的資金用于建房,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極為落后,多數道路無鋪裝,給水、排水設施不到位,環衛設施的缺失更是造成垃圾遍地。加之多數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只是過年過節才留居農村,薄弱的基礎設施,不斷惡化的居住環境,嚴重影響了農村發展的后勁。
4)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民以食為天”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要求,而振興農村經濟、保證農民富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衰落型村莊”的大量蔓延將導致農村居住環境的持續惡化,而部分“農民工”由于失業而變成“流民”,既不利于農村的繁榮,又威脅到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
為促進城鄉公平發展,切實解決農村落后和逐步衰落的問題,中央乃至地方政府都在尋找解決途徑,如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等,以期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本文建議結合各級政府政策,分析衰落型村莊的自身特點及其成因,對衰落型村莊進行優劣分類。自然淘汰劣勢村莊,挑選出生存環境較好、具有發展潛力的村莊,制定發展思路。
1)思路一:整合。結合城鎮體系規劃,對市域(縣域)村莊進行全面實地調查,對村民意愿進行實地摸底,提出整合發展思路。對村莊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集中安置,解決上學、養老,保證他們的生活質量。引導村民向生存環境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集中。政府要重視城鄉規劃,嚴格實施。做好城鄉撤鄉建鎮、撤村并點工作。對環境惡劣、人口極少的少數村莊適度淘汰。允許土地在一定區域內進行流轉,解決農民后顧之憂。搞好集中種植,提高土地的生產力。
2)思路二:治理。對于條件相對較好的村莊,政府加大村莊的基礎設施等投資,留住村民,進而吸引城市居民。a.制定科學合理的村莊發展規劃。村民以傳統的農耕為生,缺乏其他經濟來源,經濟上自給自足,村內建設因缺乏統一規劃而陷入無序,村莊發展缺乏活力。村莊要發展,需以發展規劃為引領,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分步實施,引導農村發展。由于農村人才匱乏,這就要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認真編制村莊規劃。b.以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為鋪墊,引導政府資金向農村傾斜。農村的衰落,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是其重要的制約因素,而基礎設施的建設又與政府資金的投入有很大關系。我國“城鄉分治”二元經濟體制造成資金向農村流動量少,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更新緩慢,發展滯后。因此,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就需要政府資金向農村地區傾斜,加大鄉村區域交通、給排水、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強城區與農村之間的聯系,為農村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c.引進開發商,政企合作。考慮到政府財力有限,而衰落型村莊的經濟在不斷下行,均不能完全承擔開發建設所需的全部資金,因此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吸引開發商參與農村建設則顯得十分必要。對村莊的產業發展進行調整,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鄉村旅游,適當的引進開發商,在不破壞鄉村環境的前提下,盤活農村經濟。
本文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從村莊衰落的成因和特征兩方面對村莊衰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指出了衰落型村莊的危害,并以此為基礎從整合和治理兩方面提出解決思路。近年來,各級政府在推動村莊建設和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方面力度日益增強,衰落型村莊應主動抓住機遇,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吸引人口回流農村,成為解決“城市病”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力舉措。
[1]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Z].
[2] 丁雨佳.新型城鎮化研究的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4(36):174-175.
[3] 王 尉,郭 沖.城鎮化與三農問題的解決[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3(5):18-22.
Consideration on declination-style village
Jiang Xiang
(RonghaichuanUrban-RuralPlanningDesignCo.,Ltd,Taiyuan030027,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declination-style village causes. Combining with declination-style village features,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land resour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t describes declination-style village hazard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processing strategies, so as to arouse rural development vigor and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l construction.
declination-style village,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land resource
1009-6825(2017)09-0009-03
2017-01-18
蔣 祥(1982- ),男,工程師
K29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