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世榮
(洛陽師范學院公共體育教研部, 河南 洛陽 471934)
全民健身路徑是國家體育總局倡導并于1996年開始推行的《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利用城市現有的公共活動場所公園、小區、城市綠化地域設置的一種集娛樂性、趣味性、科學健身于一體的多功能健身路徑。不僅是我國群眾體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我國群眾健身活動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應運而生的產物。全民健身路徑不僅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健身活動提供了良好的鍛煉平臺,大大改善了我國社區居民的健身條件,而且也改變著我國廣大社區居民戶外健身的習慣,這在很大程度上對轉變我國國民現代健身意識以及提高我國群眾體育活動的質量具有不可忽略的戰略性意義。洛陽市伊濱區是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于2007年,始建于2010年,是《洛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確定的城市發展主要方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起來,健身路徑作為全民健身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漸成為廣大市民喜聞樂見的主要健身手段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牽扯到新區建設問題,居民社區在健身路徑發展較為緩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洛陽市伊濱區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以及大眾群體健身的需求。
隨機抽取了洛陽市伊濱區8個社區的500人為調研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在洛陽師院圖書館、萬方中國學術會議論文全文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等相關網站,查閱有關健身運動的相關資料與文獻。
1.2.2 實地訪談法
對洛陽市伊濱區8個社區健身路徑和部分社區居民進行了實地體驗和走訪(如天明城、隆安東方明珠、九嘉海港城、水天伊色樂園等),為研究提供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1.2.3 問卷調查法
設計并發放《洛陽市伊濱區社區居民健身路徑使用現狀的問卷調查》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66份,問卷有效率為93.2%。
1.2.4 數理統計法
采用 SPSS16.0軟件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通過表1可以看出,洛陽市伊濱區社區居民健身路徑使用者在性別上差異不大,其中男性273人,占58.6%,女性193人,占41.4%,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在家庭、子女等方面花費的時間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參與度。

表1 伊濱區社區居民健身路徑使用的性別情況
通過實地考察以及問卷的調查,了解到洛陽市伊濱區社區居民健身路徑使用者年齡情況大多集中在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的是40—60歲以上的人群,占83%,究其原因主要是這個年齡段的工作和生活已經穩定或已經退休,沒有太大的壓力,空閑時間充分,更加注重自身的身體健康,而且健身路徑的一些器材操作也相對簡單、距離家較近,出行又便利,無償使用,不用花費錢。青少年兒童主要是對一些娛樂性、新穎性、刺激性的健身器械感興趣,中青年采用健身路徑鍛煉的人數較少,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工作壓力較大,閑暇時間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可選擇的娛樂性項目較多。

表2 伊濱區社區居民健身路徑使用者的年齡特征
通過表3可以看出,洛陽市伊濱區社區居民健身路徑使用者以企業職工和事業單位職工所占比例較大,為77.0%,這是與洛陽市伊濱區屬于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分布有大量的工廠、企業有關,而且洛陽師范學院和洛陽職業技術學院也分布于此,因此企業職工和事業單位職工所占的比例較高,此次調研中發現農民占了19.1%,這是由于洛陽市伊濱區在建設過程中部分村莊的拆遷,村民們回遷相應的安置社區中,故在研究中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但與此同時由于伊濱新區正在不斷的建設和完善過程中,城市建設和改造制約了社區居民選擇健身活動的方式,而健身路徑是免費的大眾性的健身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們的健身需求。

表3 伊濱區社區居民健身路徑使用者的職業情況
通過表4可以看出,洛陽市伊濱區社區居民使用健身路徑的目的為了強身健體的占59.2%,說明越來越多的人們已不再滿足追求富足的物質生活,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逐漸成為人們向往,結交朋友的占5.2%,娛樂的占12.9%,由于健身路徑大都修建在公園、廣場等環境較好的場所,有利于緩解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人們之間相互交流,有利于增加人際交往,形成人、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健身氛圍。減肥的占22.7%這樣的人群主要是中年女性,比較關注自己外在形像,故健美和減肥成為她們的首選。

表4 伊濱區社區居民使用健身路徑的目的
通過表5表可以看出,洛陽市伊濱區社區居民使用健身路徑鍛煉的時間大多選擇在早上 6:00至 8:00上班之前,占42.5%以及下午下班之后18:00至22:00,占49.1%,大都是在閑暇時間,這與鍛煉者個人鍛煉習慣和愛好、作息規律、工作特點、身體狀況、家庭情況、天氣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每個人每天每次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不盡相同。早上鍛煉空氣新鮮,以中老年人為主,18:00到22:00時間段鍛煉的人群中大部分是上班族,白天工作忙,沒時間,下班后可支配的時間多,多選擇與家人和朋友結伴鍛煉。

表5 伊濱區社區居民使用健身路徑鍛煉的時間段
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衡量要求是: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不少于3次,每次參與鍛煉的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達到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通過表6、表7可以看出,調查的人群中每周的運動次數在 3次以上的,占71.9%,每次參與鍛煉的時間30min以上的占88.7%,超過樣本量的一半以上。在調查中還發現,周末鍛煉的人數較多,主要原因是平時工作忙,參與鍛煉的時間無法保證。

表6 伊濱區社區居民使用健身路徑鍛煉的頻率

表7 伊濱區社區居民使用健身路徑鍛煉的持續時間
通過表8可以看出,洛陽市伊濱區社區居民對健身路徑使用方法大部分還是模仿別人做,占40.8%,35.9%的是看使用說明,還有15.7%的人群依據自己的喜好隨意使用,這說明居民的使用健身路徑的方法上還存在許多不科學的地方。在通過實地與社區居民訪談和觀察的過程中,一是發現有沒有介紹和使用說明的健身路徑、路徑器械說明牌破舊影響使用的大有存在,二是每個健身路徑點缺乏相應的健身指導員,故未能夠使健身路徑達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表8 伊濱區社區居民對健身路徑使用方法的了解情況
通過表9可以看出,洛陽市伊濱區社區居民對健身路徑設備以及周邊環境滿意的占54.0%,認為一般以下的占46.0%,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個人對健身路徑的使用方法不了解,導致健身路徑的健身功效沒有完全發揮;二是對安全裝置的不滿意;三是健身路徑的種類較少。總體而言,洛陽市伊濱區社區居民對健身路徑設備以及周邊環境的滿意度較高。

表9 社區居民對健身路徑設備以及周邊環境的滿意度
通過表 10可以看出,影響洛陽市伊濱區社區居民對健身路徑使用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器械數量太少、種類不足;器械損壞、無人維修管理;缺乏相關指導人員;這與實地走訪的情況基本相符,影響因素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現象。

表10 影響伊濱區社區居民對健身路徑使用的因素
相關部門加大健身路徑的投入力度,擴大全民健身路徑的種類,力爭布局合理、數量充足、發展均衡,滿足不同類型社區的需求,大力培訓具有專業技能的健身路徑社會體育指導員,增強健身路徑的保護措施,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健身路徑管理制度和維護模式。
[1]李濤.石河子市城區全民健身路徑的研究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16,6(29).
[2]謝齊.安徽省池州市全民健身路徑發展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6.
[3]譚言言.河南省全民健身路徑設置與使用現狀的調查分析[D].河南大學,2006.
[4]高夢倩.鄭州市高新區社區健身路徑使用狀況分析[D].鄭州大學,2016.
[5]孫貽靜.周口市川匯區濱河路健身路徑使用現狀調查分析[J].體育時空,2016(12).
[6]尹雅晶.蘇州市全民健身路徑使用與建設狀況調查及發展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