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湘華 (湖南大眾傳媒學院科研管理處 410100)
徐健美 (長沙市衡岳心理學研究院 410000)
古湘楚繪畫形式及文化心理
段湘華 (湖南大眾傳媒學院科研管理處 410100)
徐健美 (長沙市衡岳心理學研究院 410000)
天真浪漫的楚文化和沉雄深厚的漢文化在湘楚這片靈杰之地源起、盛行,造就了“獨立創新”、“敢為人先”“率真浪漫”等文化心理特質。湖南特有的地理環境,神秘的湘楚之地蘊含深厚的文化藝術內涵,養育了易元吉、髡殘這樣敢為人先的曠世奇才,也流傳下許多典雅的古典繪畫精品,董源的《瀟湘圖》,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周臣《桃花源圖軸》,文征明《湘君湘夫人圖軸》,仇英《桃花源仙境圖軸》無不彰顯著獨特的湖湘文化心理淵源與“瀟湘”意境美學。
湘楚繪畫;藝術形式;文化心理
地域文化心理由于不同地域,自然環境、政治、經濟、歷史等不同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在人們心理上的反映。湖南自古被視為蠻荒之地,生存條件相對惡劣,在古代是窮山惡水,夏季酷暑難耐,春秋冷熱無常。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湖南人磨練出了霸蠻悍勇的性格。凄婉的神話傳說,唯美的屈騷傳統,優雅的隱逸之風,宋明理學以及近代的湘學,岳麓書院千年學府,“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形成獨樹一幟的湖湘文化特色,為湘楚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語境。天真浪漫的楚文化和沉雄深厚的漢文化在湘楚這片靈杰之地源起、盛行,造就了“獨立創新”“敢為人先”“率真浪漫”等文化心理特質。并形成獨特的瀟湘意境美學。
湖南全境有著獨特的地域特征,不同于北方大山的氣勢磅礴,西北地區連綿不斷的黃土高坡和窯洞建筑。也不同于西南地區多樣化地形,湘西部地區崇山起伏,峻嶺密布;湘中地區,多分布于丘陵山巒,連綿起伏;湘南地區群山盤繞,湘北水網縱橫交錯,東部寬闊濕地。湖南大部分疆域位于洞庭湖南邊,湘江連接南北疆域,因此又被稱為“湖湘”。楚地又稱為芙蓉國,荷花遍地盛開,荷花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是文人推崇的高貴品德,其佛教色彩體現著超脫與慈悲。追溯到春秋時期的楚國,湖南本土文化就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楚文化,唐宋后政治中心南移,逐漸形成特有的“湖湘文化”。
明代徐霞客到此作過實地考察,據其《楚游日記》載:“瀟之東岸,即湘口驛。有古瀟湘祠,祀舜帝之二妃。”中國古代對瀟湘的描繪,最早可以追溯到娥皇、女英與舜帝的堅貞愛情。“帝子瀟湘”傳說見于《山海經》,為了追隨南巡的舜帝,“二妃從征,溺于湘江。屈原在他的放逐生涯中,曾一度漂泊于洞庭,行吟于瀟湘,將自己的美學理想融入《離騷》、《九歌》等詩篇。其“上下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忠貞精神,使之成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九歌》中的《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二妃與舜等經典的楚文化意象渲染的凄怨悲憤,漁父、桃花源意象傳遞的清新悠遠、淡泊超脫,構成湘楚文化悠久渾厚的文化內蘊與浪漫、幽美。
何謂瀟湘?“瀟者,水清深也”[《水經注》]。瀟水,發源于湖南永州市寧遠縣九疑山,是湖南母親河湘江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湘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說文解字》]。“瀟湘"意味著湘水所滋潤的南楚大地與楚民創造的湘楚文化。這種瀟湘意象中特有的“客旅之愁”“望歸之情”“漁隱之樂”表現在音樂、宗教、風俗、文學上都有其鮮明的識別度,《楚辭》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的源頭,《楚辭》中的漁父是中國古代隱者的典型代表,漁父所追求的自由、超脫的感情,體現了老莊的道家思想。從戰國秦漢的宋玉、賈誼、蔡邕、王逸到唐代李白、柳宗元等詩人都曾經在詩文中用到“瀟湘”以抒情懷。這樣的優美詩句很多,如“帝子瀟湘去不還,空余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月換星移詩永在,瀟湘不歇杜翁歌”,“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君不見瀟湘之山衡山高,山巔朱鳳聲嗷嗷”。“歲云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等。
1.古代湘楚畫家“獨立創新”“敢為人先”的典型特質與客居湖湘的詩畫家“率真浪漫”的典型特質解讀
古典本土成就突出的畫家具有代表性的有易元吉與髡殘。易元吉,北宋專工猿猴畫的畫家,他將猿猴獐鹿的生活習性揣摩于心,注重“寫生”,他的猿猴畫活靈活現,不但“形似”,更是“神似”,將猿猴的情緒神態做擬人處理,這是中國人物畫“傳神論”在動物畫上的新突破,新發展,體現了湘人敢為人先的氣魄與堅毅。他的獐猿畫不僅在藝術上達到一流的水平,且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具有開拓繪畫題材的意義。
清代四大著名畫僧之一的髡殘是湖南武陵人,他自幼就愛好繪畫,年輕棄舉子業,20歲削發為僧,云游名山。30余歲時明朝滅亡,他參加了南明何騰蛟的反清隊伍,抗清失敗后避難在常德桃花源。戰爭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他這段在古剎叢林的經歷,對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著深刻的領會和觀察,他學習前人的繪畫技法,同時敢于翻新,“變其法以適意”,并以書法入畫,不做臨摹效顰,仰人鼻息。《溪山秋雨圖》是他眾多山水精品繪畫中的一幅佳作。畫的是以一處普通溪水山澗,深山農家,古木流泉,高人獨坐,體現出一派野逸之趣。技法上運用了濕筆暈染山坡,滋潤墨色使山巒顯得渾厚沉靜,樹林運用焦墨進行勾點、干擦,使樹木顯得蒼勁秀逸,構圖飽滿有力,重山復水,繁密中透著疏靈。黃賓虹評價他的畫,別具一格,另有新貌,有著不同于他人手筆的特色。
屈原曾行吟于瀟湘,將自己的美學理想融入《離騷》《九歌》中,體現出浪漫率真的詩意情懷。旅居湘楚之地的歷代詩人、畫家很多,留下很多迷人的經典作品,繼承了這份浪漫率真的瀟湘意象。最早宗炳就“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作《畫山水序》,提出“佛國最偉”,將佛與道的精神融合到山水畫的創作,觀山水畫,體圣人之道,才能“臥游”與“暢神”,他發現山水之美,能陶冶人的性情,涵養人的心胸。老莊的“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與隱士思想形成了素樸的水墨山水美學。王維曾游湘楚留下“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他的畫富詩意,境界優美,他的水墨風格影響了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歷史。世亂時,文人多傾向逃亡蜀地,途徑湘楚,留下不少隱逸題材,佛道題材,山水題材的畫作,追求“恬靜”的隱逸生活。從唐代開始逐漸形成“瀟湘”意象的繪畫題材,宋代得到更大的發展,其中最著名的有宋迪《瀟湘八景圖》、蘇軾《瀟湘石竹圖》、米友仁《瀟湘奇觀圖》,黃公望的作品流傳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九峰雪霽圖》等。瀟湘圖的盛行使得題畫詩中瀟湘意象頻繁出現。
2.湘楚工藝美術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先驅
楚文化強調華麗神秘的藝術特征,在馬王堆彩繪藝術中自成一體,其圖形風格表現為秀麗中帶有靈氣,色彩鮮艷華貴,表現出特有的生命力和貴族氣息。長沙的公元3世紀的兩幅帛畫《人物龍鳳》和《人物御龍》,是最古老的帛畫作品。帛畫構圖復雜,人物形象和龍鳳形象概括簡練又生動傳神。采用淡墨起稿,再平涂上色,以墨線歸納,墨色渲染濃淡相宜,畫面制作精良,大量的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設色,經過幾個世紀,至今畫面色彩仍明麗鮮艷。畫面表現的是在龍鳳的引導下亡靈升天成仙的愿景,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與對生命的通達樂觀的態度,人神交融體現了的生死的超越。
東漢造紙發明者蔡倫的故鄉在耒陽,湘楚繪畫中較早就善用紙作畫,灘頭年畫的盛行可能就源于此,灘頭木版年畫的色彩也極具楚文化特色,艷麗、鮮明,體現著歡快而熱烈的情緒。常用的顏色有黃、綠、藍、桔紅、玫紅、煤黑等。大面積的橙紅、奶黃、深玫瑰紅與清亮的群青、翠綠色彩對比強烈,色彩斑斕、極富視覺美感。
3.“瀟湘”意境美學創作中的湘楚繪畫藝術表現
蜀地山水畫一代宗師孫位,畫風簡逸,南方繪畫風格多來自他的影響,生活在江南的董源,其山水畫對南方繪畫也產生巨大的影響,他的風格平淡天真,《瀟湘圖》卷是據《宣和畫譜》記載中“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的描述而繪制。雖然董源的經歷不可考,但他的披麻皴、點苔法、磯頭法,拙樸平實;畫的湖水氤氳蒼茫,霧氣淋漓。畫面表達的情趣、思想、美學、筆意、墨韻、書法、皴法等繪畫語言和表現技法是對湘楚之地理環境客觀再現,流露著離別傷懷之情。《瀟湘奇觀圖》中,米友仁利用筆墨在宣紙上的淡墨變化,及時捕捉到心中的奇觀景象,映人眼簾的便是濃云翻卷的景象,局部遠處的山巒似隱似現,山峰從云端中顯現,幾間屋舍若隱若現,一種幽遠之境深人心境。他作畫獨創的“米點”風格更能顯示出瀟湘的迷蒙浪漫的神采,并表現出蕭條淡泊的意象。明代蘇州的周臣畫法嚴整工細,筆法綿密蕭散,他的《桃花源圖軸》中漁夫村舍,遠山耕夫,用淺絳渲染,認為刻畫細膩,山石大刀闊斧,動靜相宜,富有韻律美感。
繪畫作品中的瀟湘已成為以湘楚抒發情懷的文學藝術符號,成為一個抒發悲怨和描繪理想境界的抽象的概念,關注于思想情感的表達,將真山真水描繪成可居可游的心靈寄托,湖湘地域文化隱含在瀟湘圖式的意象美之中,并且以道和禪的審美情趣為宗,講究畫意和心靈的境界認同。
以“瀟湘”意境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將畫、書、詩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表達繪畫作品,使湘楚繪畫藝術浸透這深厚的文化底蘊,畫卷中傳遞著老莊道家哲學,沉淀了清明悠遠的感悟,體現著山水畫追求超凡脫俗,幽逸出世的情懷,總結其繪畫藝術形成的心理成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貶謫情懷的深遠影響
湘楚之域自漢代始,遠離都城,屬蠻荒之地,而成為流放之所。唐宋時代隨著政治斗爭的加劇,被貶官員人數眾多,湘楚地區山深林密,地濕瘴重,王昌齡、柳宗元等許多文人都曾流放至此,流放湘楚之地的痛苦體驗加深對生命的感悟,他們的文化藝術創作使湘楚大地蒙上了一層貶遷者的悲怨與繾綣惻怛,這種貶謫情懷源自屈騷,屈原的人格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精髓。他因忠誠而被放逐,成了貶謫文學中的原型。屈原代表了一種精神,雖然遭受挫折,常是苦悶和憂憤的,但仍能積極入世,不屈不撓的抗爭。自屈原、賈誼始,至隋唐,眾多入湘流寓文人都寫下許多有湘楚地域特有的“瀟湘”意象的文學作品,使得湘楚之地成為一個充滿豐富的傷懷情愫的地理空間。
2.神話傳說的浪漫渲染
湖湘靈秀的山水,古老而神秘的崇巫習俗,孕育了許多美麗浪漫的神話傳說。盤古開天辟地,盤古的身體幻化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樹木花草,而他的左臂化作的便是湖南的南岳衡山。“蚩尤”是湖南苗族人的祖先,苗族民間有許多傳說故事,歌頌蚩尤作為苗家英雄遠祖對苗族文化的巨大貢獻。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到南方巡視,為民治病,采藥來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綴,最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相傳后羿張弓搭箭,向那9個太陽射去,據說一個太陽就落到了湖南郴州汝城境內,形成了一條熱水河。還有盤瓠與辛女的傳說,湘妃的傳說等等。明代文徵明作《湘君湘夫人圖》軸(圖1),畫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側身后顧,形象古雅,體態修長,長袖飄逸,神情生動。衣裙曳地,用游絲描,于精熟中見稚拙,略施淺絳,于鮮麗中見清雅古樸。
3.“漁隱之樂”是古典湘楚繪畫藝術始終貫穿的價值體現
湘楚大地自古就有歸隱避世的傳統,楚地隱逸之風盛行,安貧樂道,追尋著淡泊、寧靜、悠遠的心態。這是歸隱山林的理想去處,比如對仕途失望來到瀟湘之地隱居的隱逸之士,陶淵明理想的避世王國桃花源就在武陵。這里的青山綠水與平靜的生活也給人們帶去了一絲閑適的快樂。《漁父圖》《草堂圖》等、《桃源仙境圖》(圖2)即描繪了文人理想中的隱居之樂。陶淵明描繪了人們理想中的隱居勝地,畫面遠景峰巒聳峙,山間白云繚繞,殿宇樓臺隱現有致;前景以石青、石綠色,濃麗明雅,皴染細密,清泉沿石壁順勢而下,古松、桃花樹,三位白衣高士撫琴清談,書童隨侍,高山流水回蕩在樹間。
綜上所述,湖南特有的地理環境,神秘的湘楚之地蘊含深厚的文化藝術內涵,養育了易元吉、髡殘這樣敢為人先的曠世奇才,也流傳下許多典雅的古典繪畫精品,董源的《瀟湘圖》(圖3),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圖4),周臣《桃花源圖軸》,文征明《湘君湘夫人圖軸》,仇英《桃花源仙境圖軸》無不彰顯著獨特的湖湘文化心理淵源與“瀟湘”意境美學。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添加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4.
[2]壽勤澤.中國文人畫思想史探源[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9.
[3]朱漢民.湖湘士人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基因[J].求索,2014(1):31.
[4]壽勤澤.中國文人畫思想史探源[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9.
[5]申劍飛.易元吉猴畫藝術賞析[J].遵義師范學報,2015.5.
段湘華,1976年12月,女,湖南邵陽武岡人。美術學碩士研究生,講師 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女性油畫家學會委員,湖南省女畫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目前任職于湖南大眾傳媒學院科研管理處。
附圖:

湖南省長沙市哲學社科規劃一般課題委托項目《湘楚繪畫形式及文化心理研究》課題批準號:2016csskkt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