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塵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510090)
淺談神靈俗信中的人神關系
——以潮汕媽祖俗信為例
吳易塵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510090)
俗信文化來源于民間信仰,是一種自發于民間、代代相傳而形成的種類紛繁的文化,在這其中就包含了神靈俗信文化。但是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相比正統宗教,作為非主流文化的俗信文化常被錯誤地指為是不入流、反科學甚至有害的迷信文化,在當代高速的生活節奏下,潮汕地區的許多年輕人也越來越忽視家鄉的神靈俗信文化并且對其缺乏認識和了解,這也使得神靈俗信這類俗信文化的傳承受到一定的制約。本文擬以探尋神靈俗信的傳承意義為出發點,通過媽祖俗信文化在由外而內傳入潮汕地區以后所發生的改變為例,探討神靈俗信中人與神的關系,并通過其與正統宗教中人神關系的比較,為神靈俗信的發展傳承意義提供理論支持。
神靈俗信;人神關系;傳承意義
所謂俗信,是一種來源于原始宗教信仰的具有世代傳承性的民俗信仰,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代代相傳所發展而成的民間傳統習俗,不同于迷信的盲目性,俗信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去除糟粕,舍棄了反科學、反社會的內容1,從而發展成為如今種類繁多、多姿多彩的俗信文化,這其中不僅包含了如“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等來源于民間生活常識積累的經驗俗信,也包括了如“媽祖不拜不發家”等來源于民間對神靈的信仰所產生的俗信文化,在種類繁多的俗信文化中,筆者所要探討的正是這種源自于神靈信仰的神靈俗信文化中的人與其所信奉的神之間的關系。
正統宗教同樣來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甚至可以說是與神靈俗信一樣來源于非主流的民間信仰,有別于神靈俗信文化,正統宗教發展至今,有其更加廣泛的受眾基礎,更加受到官方的普遍認可,并且正統宗教對宇宙人生有獨立的神學或宇宙論的闡釋,有獨立的、嚴謹的、不受隨意更改的教義、象征物以及崇拜儀式,有獨立的神職人員組織以佐助詮釋其神學觀念并從事教派崇拜活動,如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等。
媽祖文化中所崇拜的神靈媽祖是廣東、福建、臺灣等國內乃至東南亞等國外沿海地區所共同信奉的海上保護神,媽祖的原形是歷史上所真實存在的人物,其名為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人,生于北宋初年,據相關文獻記載,媽祖生前便有特殊能力,并且熱心助人,常通過特有能力救人于海難之中,媽祖逝世以后化為海神,其不僅有“禱雨濟民”“解除水患”“護佑漕運”等傳說事跡,更傳有顯靈助戰海戰,抵御外敵進侵的豐功偉績,是不折不扣的海上保護神2。媽祖的傳說始于宋代,這個來源于民間的海神傳說逐漸受到統治者的關注,單宋代朝廷對媽祖的褒封就有十四次之多,其中四次褒封為“夫人”,十次褒封為“妃”,而后元代先后對媽祖褒封了五次,晉封為“天妃”,來到清代,朝廷對媽祖的褒封達到頂峰,先后褒封了十四次,規格也晉升為“天后”,在歷代統治者的認可和推崇之下,媽祖在民間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如今名揚各地的媽祖俗信文化。
1.潮汕媽祖俗信文化的由來
潮汕地區地處沿海,該地居民多以漁業為生,并且由于海上交通的便利,潮汕商人多以海上貿易為業,加之外出遠洋謀生的人眾多,因此潮汕地區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可謂與江海河流密不可分,但大海的不確定性與危險性使得潮汕居民出海時常常只能自求多福;另外潮汕地區歷史上屬于楚國地界,由于該地區地處沿海,屬于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因此當時的楚人多見多識廣,對外界的種種見聞雖多,卻缺乏足夠的科學知識去一探究竟,于是便常常用非自然的神靈之說來去解釋一些現象,故而潮汕地區自古便形成了“信鬼而好祠”的傳統;再者潮汕地區與福建毗鄰相靠,歷史上發生了多次為逃避戰亂而大規模移民遷入的現象,這其中就包括了許多來自福建的外來移民,這些背井離鄉的移民因為掛念家鄉,便把家鄉的俗信文化也一并帶入了潮汕地區,這些都為海上保護神媽祖的俗信文化傳入潮汕地區提供了背景條件。媽祖文化源自福建莆田湄洲,與許多沿海地區一樣,潮汕媽祖香火是從湄洲分靈而來3,媽祖俗信傳入潮汕地區的具體時間眾說紛紜,在宋代的時候,當時的潮汕南澳地區便已經有了媽祖廟,因此可以確定的是自宋代開始,媽祖俗信便已經傳入潮汕地區,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2.潮汕媽祖俗信文化中人神關系的本地化
上文我們提到,潮汕地區的媽祖俗信文化來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并且歷史悠久,那么發展至今日,潮汕地區是否全盤照搬了福建的媽祖俗信文化呢?并不是這樣的,媽祖俗信文化傳入潮汕地區以后,潮汕本地居民對該俗信中的神靈即媽祖進行了本地化的改造,我們可以通過一些例子來發現一些媽祖被本地化改造的現象。
在汕頭,媽祖宮廟數量繁多,其中的汕頭廈嶺媽宮頗具地位,廈嶺媽宮位于汕頭市廈嶺港畔,始建于明洪武二年,是汕頭開埠前就存在的一處古廟,歷史悠久,并且汕頭廈嶺媽宮俗信位列汕頭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可見其地位之高。筆者在前往廈嶺媽宮拜訪時發現,該處媽宮內竟供奉著兩尊媽祖像,如圖1所示可以看到,廈嶺媽宮中供奉的兩尊神像,一大一小,同樣衣著雍容華麗,面貌相似,同坐于神龕之上,那么汕頭廈嶺媽宮中除了福建媽祖林默之外是否還供奉著其它的媽祖?據當地人的介紹,廈嶺媽宮中供奉著兩位媽祖,一位是福建媽祖林默娘,其神像較大,位于東側,是為客位;另外一位是廈嶺媽祖林金鳳,其神像位于西側主位,并且相對較小,根據該地區流傳的傳說,廈嶺媽祖林金鳳、汕頭媽嶼媽祖林金蘭以及汕頭老媽宮媽祖林金英是天上派遣下來保護民間的三位仙女姐妹,作為本地的保護神,媽祖林金鳳自然而然地成為廟中位于主位的神,而天后圣母林默的入駐,相傳則是因為該媽祖神像于清初從福建漂流而來,被廈嶺渡口一艄公撈起,媽祖林默于是托夢艄公,表達愿與廈嶺媽祖共駐一廟,同食人間煙火,因而才有如今兩位媽祖共處一廟的景況,但相較媽祖林默娘在潮汕以外地區的知名度與影響范圍,廈嶺媽祖就比較局限于潮汕地區所知曉。再比如圖2中所示的汕頭老媽宮,老媽宮位于今汕頭市外馬路頭,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同樣是汕頭開埠前就存在的、歷史悠久的老媽宮,從圖中可以看到該宮廟的匾額被冠以“天后宮”之名,“天后”乃是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賜予媽祖林默娘的褒封,因此這間媽宮無疑正是供奉著福建媽祖林默娘,但上文提到,汕頭民間還流傳著仙女姐妹下凡護佑民間的傳說,傳說中提到老媽宮的媽祖卻是位列三妹的林金英,這里也可以看出潮汕本地人對媽祖進行本地化改造的現象。再如流傳于今汕頭市澄海地區的一則傳說,該傳說中媽祖成神之前乃是澄海本地一女子名喚張柔娘,因丈夫在外開館授徒時被賊人掠走,柔娘因此思念而死,后來丈夫在進省赴試時路過甲子港,在祭拜媽祖時發現媽祖外貌酷似柔娘,此時媽祖手中扇子掉落,竟是其丈夫所贈的定情之物4,這樣的傳說也是源于潮汕民間對媽祖本身的身世背景的直接改造。
在如上提到的例子中筆者發現,這種將福建傳入的媽祖文化進行本地化改造的現象在潮汕是十分常見的,在潮汕本地居民的改造下,媽祖不僅變成了本地的神,生前更是成為同樣來自潮汕的本地人,這就使得該俗信文化中的人神關系變得本地化、同根化,不同于正統宗教中的神高高在上不可觸及,如基督教的耶穌、伊斯蘭教的真主安拉等,神靈俗信文化中的神甚至可以被改造成“同鄉”,這樣本地化的人神關系不僅使得人神關系更加和諧,更使得人神之間存在地方化、同根化的歸屬感,這也是為什么媽祖信眾不管身處何方都會心系故鄉俗信,在媽祖誕辰等重要節日紛紛回到故土參與祭祀的重要原因,媽祖俗信文化已經成為了維系海外華僑眾多的潮汕地區故土情節的重要紐帶。
3.潮汕媽祖俗信文化中人神關系的利益化
這里我們所說的人神關系中的利益化,指的是人有了某些方面的利益需求,因而對神的神能進行改造,最終使得神可以通過神能來去滿足該需求的現象,這在潮汕地區的媽祖俗信文化中同樣也可以找到例子以一窺一二。
樟林古港位于今汕頭市的澄海地區,在清康熙年間實行“海禁”的時候,樟林古港作為通商口岸曾今繁極一時,而作為海運盛行的港口,媽祖文化同樣也在此盛行,這里筆者要提到的是清乾隆年間興建于樟林城寨內的城內天后宮,該媽宮是規模僅約20平方米的小宮廟,但卻是獨具特色的一間媽宮,宮中除了供奉著媽祖以外,在媽祖的一旁赫然擺有一尊大豬塑像,此塑像所象征的神靈在當地被稱為“亥爺”。媽祖派遣泥豬擋住改嫁之路,這事實上便是對媽祖神能的一種改造,而這個改造來源于潮汕當地人對丈夫出洋在外,女性留守家中是否恪守貞潔這一話題的重視,盡管單就這一話題來談顯得并不尊重女性,但這卻是當時潮汕民間價值觀的一種體現,更是改造神能以滿足自身利益追求的表現。盡管媽祖主宰生育的神能并非潮汕地區所獨創的,但潮汕人卻在祭祀儀式上給媽祖的神能做文章,如潮汕的許多地區在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生”日便會舉行“營媽祖”的活動,即用轎子抬著媽祖出外巡游,而為媽祖抬轎的多是未生兒育女的男青年,而其中未能參與抬轎的則會站在路旁希望觸碰媽祖所乘的轎子,當地人認為這樣便會得到媽祖的護佑從而得以得子得福5,對媽祖神能的改造以滿足自身需求的現象在這里同樣得到了體現。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中可以發現,潮汕地區的媽祖神能被改造得獨具潮汕特色,這與潮汕本地人的價值觀和利益追求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正是通過改造媽祖的神能來滿足自身的需求的,這也可以看出在神靈俗信文化中人神關系的利益化,不同于正統宗教中神具有獨立的、嚴謹的和不容隨意更改的神能,神靈俗信文化中神的神能會受到當地人的價值取向和利益需求的影響從而受到改造,這不僅和神靈俗信文化中人神關系的本地化一樣,表現出了該俗信文化中人神關系距離近的特點,更表現出區域神靈俗信文化可以反映當地人的價值取向和社會生活意識形態的特點,這對于研究地方文化和區域特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潮汕媽祖俗信文化中人神關系的教化化
媽祖作為海上保護神,其不僅在生前便有舍己為人,救人于海難之中的傳說事跡,在成神后更得到了“護國”、“庇民”的褒封,助戰海戰抵御外敵入侵,“司孕嗣”保護婦女和兒童等等,這些都是媽祖身上偉大神格的體現,作為真善美的化身,媽祖身上的美好品質也深深影響著廣大的媽祖信眾,使得助人為樂,和諧真善等優秀品格得以廣泛傳播,這在潮汕地區的媽祖俗信文化中也得到了體現。這不僅是對媽祖俗信文化所蘊含的優秀精神品質的傳播,更是媽祖信眾在媽祖俗信文化熏陶中繼承其優秀品質的表現,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神靈俗信文化中神對人產生的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這與正統宗教中信眾必須信仰教義、遵循教規一樣,神靈俗信同樣具有這樣對人進行行為道德規范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宗教信仰常常被統治者用以作為控制民眾思想行為工具的原因,這種神對人進行教化的人神關系不僅使人產生了自我的行為約束,更使人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了精神品質的提升和人格的升華。
如上文所述,筆者將神靈俗信中的人神關系歸結為本地化、利益化以及教化化,神靈俗信文化不僅表現出其與正統宗教所不同的獨特之處也有其相似之處,盡管在現代社會神靈俗信文化還遠遠不及正統宗教那樣擁有成熟的體系,擁有廣大的受眾以及官方的普遍認可,但神靈俗信文化卻擁有十分值得我們傳承與發揚的重要因素,正如上文所總結的那樣,神靈俗信文化常常成為一些地區歸屬感的重要紐帶,在交通便利的現代,外出務工上學的游子遍布各地,家鄉的神靈俗信文化便是這些獨在異地的游子思念故鄉的精神寄托,這種地方凝聚力便是神靈俗信文化的獨特優勢;再者,神靈俗信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地方居民的獨特價值取向和社會生活意識形態都是難能可貴的研究資源,更是我們借以了解地方文化的寶貴財富;最后我們提到神靈俗信中的教化作用,更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用以規范自身行為,提高自身素質涵養的有力推手,綜上所述,神靈俗信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就顯得極具意義了,防止家鄉的神靈俗信文化遭受流失便是我們當代年輕人的重要職責。
注釋:
1.馬宏君.略談迷信和俗信[M].《大眾文藝》,2012(1).
2.辛秀琴.潮汕地區媽祖信仰探略[M].牡丹江師范學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164.
3.陳靜瑩.媽祖“海絲之路”的守護神[M].《潮商》,2014年第05期.
4.于洋.汕頭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M].《中國民族博覽》2015年第10期.
5.林逢春.潮汕地區媽祖信仰的社會功能淺析[M].《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4年第06期.
吳易塵(1991.12- ),男,漢族,廣東省揭陽市,碩士,學生,無職稱,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