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孟祥帥 王艷霞

湄潭中國茶海
導 讀:“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p>
從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民國中央實驗茶場、國立浙江大學先后落戶和遷至湄潭開始,這座小城便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改變典型內陸山區農業縣交通、農田水利基礎薄弱和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的窘境,湄潭縣結合當代生態優勢和悠久的茶文化資源,堅持把茶產業作為主線,全產業鏈持續推動,實現了茶產業與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與對外開放互動融合,茶產業煥發出無限的動力與活力,正成為改變湄潭面貌、推動湄潭崛起的重大引擎。
隨著茶產業的發展,茶農收入大幅提高。種茶、制茶、賣茶、論茶成了茶鄉湄潭農民生活的重要內容。 如今,茶產業不僅成為湄潭的主導產業、富民產業,也成為湄潭“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有力支點。以60萬畝茶園、35萬茶人、年產值35.9億元榮登“全國重點第二產茶縣”“貴州茶產業第一縣”,依托茶產業的發展,湄潭縣于2016年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描繪了一幅產業致富和生態保護和諧發展的茶業發展畫卷。
守著綠水青山,仰望金山銀山。
這樣的境遇,曾一度讓湄潭各界十分無奈。作為內陸山區典型的農業縣,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探索新的發展路子,帶動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成為當地面臨的嚴峻考題。
湄潭生態環境優美,平均海撥972米,年平均氣溫14.9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達62.8%,素有“云貴小江南”之美譽,地表資源豐富,土壤富含鋅硒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云霧、無污染”的地區,是茶樹生長的最佳之地。基于此,湄潭人民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秉承優勢在茶,特色在茶的茶產業發展理念,加大投入扶持茶葉基地建設,決心大力發展茶產業。
2004年以來,湄潭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茶園建設實現規?;?、生態化。通過茶區科學規劃,制定生態茶園發展獎扶政策,多形式加大茶農培訓、多渠道招商引資,大力實施茶園戶籍化、標準化、清潔化管理,全面推廣茶園病蟲害統防統治、生物農藥、黃板藍板等綠色生態防控技術。建成黔北生態茶園物資配送中心,推行茶用農資統一配送,從源頭上嚴把安全關。
截止目前,湄潭縣茶園面積已達60萬畝,涉及8.8萬農戶35.1萬余人。茶葉總產量5.3萬噸,,茶業綜合收入88.5億元。全縣有茶葉生產、加工、營銷企業、加工大戶528家,其中注冊企業385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350家,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19家,市級17家。年加工能力7萬噸以上,產品涉及綠茶、紅茶、黑茶及茶葉籽油、茶多酚、茶樹花、茶花面膜等13類綜合開發產品。
以茶產業發展為抓手,推進扶貧攻堅,帶動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全縣有8.8萬戶35.1萬茶農因茶走向致富路。2013年以來,茶園涉及貧困戶5404戶17800人,分別占全縣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40%、41%,涉及茶園面積85057畝。到2015年底,已實現相關貧困戶脫貧60%。
品牌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發展茶產業的初期,由于茶葉品牌知名度不高,曾有“茶農得小利,加工得大利,外商得暴利”的說法。為解決這個問題,湄潭縣下定決心,集全縣之力,集中培育地域性公共品牌,制定“湄潭翠芽”“遵義紅”系列產品生產標準,注冊地域品牌證明商標,主推兩大公共品牌。
2007年、2011年、2013年、2015年,湄潭縣委、政府分別出臺茶產業發展綱領性文件,每年制定實施意見,從基地、市場、品牌、文化旅游等方面進行扶持和引導。同時加大財政投入,每年整合上級財政資金4000萬以上、縣級財政預算專項資金1000萬元以上直接投入茶產業建設。
公共品牌價值提升帶動了地方茶葉附加值提升,為湄潭全縣茶農帶來了經濟實惠。截至目前,全縣有茶葉商標150余個,“湄潭翠芽”和“遵義紅”被列為全省“三綠一紅”重點品牌,“湄潭翠芽”獲“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品牌價值達16.38億元。在2015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上,湄潭翠芽、遵義紅均獲得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獎。中國馳名商標“蘭馨”及一批企業品牌在省內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建成國家農業部定點市場、國家商務部定點出口市場—中國茶城,著力打造“一個中心五大平臺”,目前入駐企業和商戶304家,2016年交易額13.5億元,已成為茶產業營銷的綜合舞臺。湄潭在全國20多個?。ㄊ?、區)地級以上城市設立品牌專賣店、旗艦店、批發部590多家,蘭馨、栗香、一丫翠片公司等企業在天貓、阿里巴巴等全國知名網站開設網店300余家。

魅力湄潭
在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期間,湄潭縣委書記魏在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湄潭的茶香黔山,就連茶園本身也變成了公園,茶區也變成了景區,吸引了不少游客。茶旅一體化發展,不僅推動了新農村建設,也為當地村民鋪出了一條‘寬闊’的致富路?!?/p>
近年來,湄潭縣依托60萬畝生態茶園和62.8%的森林覆蓋率,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農旅一體化發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通過做大做強茶葉一產、二產的同時,大力推進茶旅一體化發展,深入挖掘茶文化內涵,走出了一條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湄潭的茶產業的轉型,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延長了產業鏈條,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如今的湄潭已成為“綠色高效園區、生態文明茶城、美麗鄉村典范、休閑養生勝地”。
正在打造的“一山(象山茶植物博覽園)、一海(中國茶海)、一城(中國茶城)、一壺(天下第一壺)、一館(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一村(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核桃壩)”等茶文化旅游景點逐步形成,“六線九園”彩湄工程和100余公里的茶園木棧道,將散落的珍珠串成斑斕的項鏈,形成全景域的茶旅格局,茶區變景區的目標基本實現。
該縣打出的“山地公園+鄉村旅游+賞花游”組合拳,推出戶外踏青賞花、茶園木棧道觀光、鄉村體驗等各類旅游業態,滿足了廣大游客山地戶外休閑和養生度假的需求。特別是在茶園景區推出“采茶、制茶、品茗”主題產品,吸引大批游客參與體驗,還帶動了茶葉的銷售,真正實現產業發展的“接二連三”。
在湄潭農村,青山、碧水、茶園、青瓦白墻的黔北民居點綴其中,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去,都是一幅自然和諧而又不失靈動的美麗畫卷。如今,依靠茶產業,湄潭以觀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藝表演為主的茶文化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迅猛發展。
在翠芽27度景區,木棧道、自行車道、觀光車道、無障礙通道滿足了各類人群的需求,茶莊、驛站、農家旅館、采茶制茶體驗、農耕文化體驗、鄉土風情體驗等為一體的茶旅、農旅、體旅、文化旅游正引領湄潭旅游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去年5月,湄江鎮金花村七彩部落鄉村旅游開始運營,大清溝73戶村民走上一條集體入股投資、共同合作經營、共負盈虧的合作發展之路。
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博覽園、“翠芽27°2個國家4A級景區、貴州十大魅力景區——中國茶海、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象山茶博園等茶文化標志性景點,吸引著國內外游客紛沓而至觀光、體驗,全縣旅游業增速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一位。依托60萬畝茶園,湄潭計劃到2018年創建2個5A級景區、5個4A級景區,實現由文化旅游資源大縣向文化旅游經濟強縣的跨越,將旅游業培育成重要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建成全國知名的極富特色的全景域開放式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閑旅游勝地。
十三五期間,湄潭縣將堅定不移狠抓茶產業發展,穩定茶園面積在60萬畝以上,茶葉年產量達8萬噸、產值50億元、綜合收入100億元以上。通過做大基地、做優品質、做響品牌、做活市場、做長鏈條,實現茶園由規?;蛏鷳B化升級、生產由標準化向高效化升級、產品由品牌化向名牌化升級、銷售由單一化向體系化升級、產業由單一化向融合化升級,齊心協力把湄潭打造成為全國茶產業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