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艷勤

務川生態茶園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北宋詩人黃庭堅的《阮郎歸》一詞對務川茶葉給予高度評價,“都濡月免”茶被譽為茶中珍品上貢朝庭。
近年來,務川縣通過“強化茶產業區示范化、強化茶園綠色管護、強化專業合作社引領作用、強化品質提升、強化責任落實和追究”的五強化舉措,助力茶產業發展。
2007年,務川縣開始大力發展茶產業,在“鞏固糧煙,重抓畜茶”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下,積極推進茶產業發展。十年的堅守,務川茶產業發展突飛猛進。截至目前,茶園面積達15.9萬畝,投產茶園10萬畝,無公害茶葉生產面積90%以上,年茶葉總產量2667.77噸,綜合產值2.2607億元。
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為務川茶產業發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通過政府扶持補助,在集中連片重點茶區建設茶區公路115條223.11公里,修建小水池6828.9立方米,茶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為茶企茶農的生產加工提供了幫助。

為進一步提升科技生產水平,該縣在發展茶產業的過程中,以企業、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加快以茶園機械采摘和機械修剪為主的科技推廣應用工作,提升茶園機械化生產水平,大幅降低茶園管理、采摘成本,有效解決“采茶難”“管理難”問題,大大提高了茶園經濟效益。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務川縣加大龍頭茶企培育,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以“生態保護、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精準扶貧”為核心理念,按照“高質、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合作社三方的聯動作用,培養出一批龍頭企業,提升了企業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通過積極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茶農”的經營模式,健全茶產業鏈。鼓勵大型茶企投資建設規模化茶葉加工廠,利用現有茶葉初制廠與茶葉精加工企業建立聯營、合作、監督關系,對農戶零星分散的茶園進行合理流轉或承包,實現茶園統一生產、統一管理,最終達到規范化管理、標準化采摘、精細化加工、品牌化經營,不僅提高了茶園產量及原料的綜合利用,還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
目前,務川縣有茶葉加工廠3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9家,縣級11家,年加工能力達2000噸以上。先后有“都濡月兔”“七柱山”“松香弄芽”“眾口福”等近50款茶產品投放市場,各產業公司在省內外多處開設專賣店,營銷網絡已經初步形成,為茶葉市場營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走出去才能做大做強,務川縣緊扣“黔茶出山”戰略路線號召,不斷提升茶葉品質,規劃生產管理,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為促進茶葉打入國際市場,務川通過大力宣傳推介,積極組織茶企參加湄潭、貴陽、上海、廣州等茶事活動,鼓勵茶企積極走出去,抱團拓展國際市場。
2014年,高原春、鑫隆緣兩家茶業公司與貴茶公司合作,生產的“珠茶”出口歐洲。2015年,貴州金科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的“黔秾坊”牌務川大葉茶榮獲第十一屆“中茶杯”綠茶類特等獎,受到國外友人的喜愛,已銷往國際市場。2016年,豐樂、紅絲、蕉壩、黃都四個鄉鎮5家茶業公司與貴茶公司合作,生產“紅、綠寶石”(珠形茶)已出口歐洲,豐樂茶業有限公司榮獲貴茶公司第二屆聯盟大會茶葉生產質量一等獎。2017年,貴州金科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黔秾坊”牌務川大葉茶產品與意大利、澳大利亞簽訂了茶葉銷售協議。2017年6月,貴州金科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將組團到美國參加國際茶博會展銷,著力提高務川茶葉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一系列茶業發展“組合拳”,為務川茶業的發展繪就了美好藍圖,茶產業已成為當地綠色產業、富民產業,是務川縣一張嶄新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