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組長: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鄧 燔
課題組成員: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鄒 溪 袁庭科 鄧 海
九三學社黔南州委員會:王國祥
本調研報告是在收集全省茶產業的相關數據,實地調研韓國濟州島、毛里求斯、杭州、湄潭、都勻、甕安、惠水、貴定等地,并對50名以上茶產業相關的人士做訪談,其中包括國際茶業委員會首席執行官、華南農業大學等專業人士,綜合各方面的意見而完成。
貴州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高山綠茶、生態綠茶和有機綠茶的重要產地,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和產茶大省。截至2015年底,貴州茶葉面積達689.2萬畝,占全國茶園面積的16.8%,茶產業總產值214.8億元,綜合產值404.9億元,實現了貴州茶產業發展的量變積累,實現了《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所提出的目標。換言之,茶產業已經成為貴州保護自然環境、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綠色產業,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帶領農民脫貧、提高農民收入的富民產業,成為農產品加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基礎產業,同時也成為展示貴州形象、促進開放開發的“名片”產業。應該說,這樣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非常罕見。但是,貴州茶產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以下的挑戰:

第一:作為與咖啡和可可并列的三大飲品之一,茶葉在國際和國內大環境中整體產能過剩,下圖1為國際茶葉產量從1995年到2015年的增長,這十年的增長幅度為211%,其中55%的增長來自于中國,而國內的增長很大部分來自于中西部的茶葉種植省份,比如貴州、湖南、云南等省份,而同期,世界上的飲茶人口或者人均茶量卻沒有太大的增長,因而就國際形勢而言,茶葉的產能是過剩的。再來看國內的茶葉產銷形勢:一方面,市場消費能力明顯下降,茶葉批發零售銷售價格持續走低,傳統茶葉經銷商大面積虧損;另一方面,茶葉產量二十年連續增加,茶葉種植面積持續擴大,同時還有很多新種茶園未來幾年也將陸續進入采摘期,可以預測未來3-5年茶葉產量還將繼續增加,尤其是貴州。
第二:國際大宗茶葉采購價格持續低迷以及茶葉出口貿易壁壘越來越高,圖2是2013-2015年各個主要產茶國茶葉的平均離岸價格(FOB),其中中國的茶葉離岸價格僅次于斯里蘭卡,即便如此,其價格也相當低廉,僅為4.13美金每公斤,按照現有匯率計算即為每斤13.5元,這么低廉的平均價格,同時伴隨著匯率波動、國內市場日益增長的勞動力價格、價格不斷上漲的茶葉生產所需要的各種農資,出口茶葉的利潤空間也就越來越低。此外,茶葉出口貿易壁壘也越來越高,2016年1月起,歐盟將執行多項茶葉農殘限量新規,提高抽檢比例,新規對來自中國的茶葉(不管是否添加香料)中氟樂靈(限量0.05毫克/公斤)的抽檢比例提高到10%。此外,歐盟正醞釀一項針對來自中國茶葉的強制性標準,考慮把食品中的高氯酸鹽限量定在0.75毫克/公斤。由于高氯酸鹽使用廣泛、不易分解,在環境中普遍存在,一旦歐盟確定限量標準,可能對我國茶葉出口帶來巨大影響,對于在對外出口剛剛起步的貴州茶葉來說,也極具挑戰。

圖1:1995-2015年世界茶葉產量增長示意圖
第三:人均飲茶量偏低,其中年輕人群喝茶的比例越來越低。2015年,中國茶葉總產量為198萬噸,茶葉產量為世界第一,占全球茶葉產量的39.4%。雖然產量大,但是茶葉的消費量卻不是最多的,人均喝茶量在全球排名連前20都未達到,全球茶葉消費量最大的是英國,國內的人均最大喝茶量在廣州。貴州雖然是茶樹的起源地,但是飲茶的氛圍并沒有廣東、福建等地濃厚。貴州生產出來的茶葉,如果首先在當地都沒有一定消費量的話,這樣的產業是不可持續的。
第四:茶葉產業規模小而凌亂,多頭管理,無人負責,導致該行業宏觀調控乏力,生產企業各自為政,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競爭無序。貴州茶品牌資源整合滯后,企業缺乏聯動協作意識。眾多企業各自為政,品牌雜亂,知名度很小,難以被國內、國際市場認同。全省年產值過億的企業屈指可數。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貴州茶產業進行供給側改革,茶產業要消化過剩產能,成功升級轉型,度過賣茶難關,同樣必須從“供給側”進行改革,提高茶葉品質、優化各類存量,塑造茶葉品牌。那么,地方政府和茶葉企業具體應該如何做呢?在談供給側改革策略之前,先來理解什么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貴州茶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做起,使貴州茶產業成為更加閃亮的五張名片之一,并實現彎道超車,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贏。

圖2:2013-2015年全球主要產茶國的茶葉平均離岸價格
(一)大力推進茶旅一體化,茶園作為貴州“綠色產業”的代表,可以說在發展山地旅游、農業旅游、生態旅游上具備先天優勢。將“茶園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業態進行重點發展,把游客帶進茶園,既有助于豐富茶產地的產業形態,也有助于游客、茶客進一步了解貴州豐富厚重的茶文化,進一步助推貴州茶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現在湄潭、甕安、石阡等地已經有茶旅項目,但還比較初級。將來的發展,要將已有的旅游景點與茶旅進行有機結合,而不是單一打造一個點,這樣同時也能夠對旅游進行升級,在現有旅游區進行茶葉推廣和免費試喝活動,不應只局限于節假日,在一些重點景區如黃果樹、荔波小七孔、平塘大射電等地,可以由政府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建立一些專門的貴州茶展示窗口,這些展示窗口以茶文化體驗為主、銷售為輔。從茶園觀光游到度假休閑游,通過稅收、各種相關項目支持,支持相應的企業或者合作社發展集茶旅、自然教育、養生、禪修、休閑體育等相結合的輕奢或者野奢型茶旅項目。下圖3為濟州島西廣茶園附近的O’Sulloc博物館。該館以綠茶為主題而建,里面有茶館、體驗館、藝術館、文化館、更有相應的茶食品和綠茶護膚品……更有一大片清新的茶園。到此一游的人,身臨其境感受茶文化的熏陶,對這些美景美物的陶醉便自然轉化為了解學習傳統茶文化的求知欲,這種茶品牌建博物館開創了復合經營的新思路。
(二)以茶為核心,建立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重點支持開發有一定檔次但是性價比高的茶葉系列產品,提供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尤其是和貴州本地民族文化產品結合。這種開發,應該有大學、科研機構、政府、企業相應的產業政策和研發經費的引導。開發出來之后,又可以對整個貴州的旅游紀念品進行供給側升級,擺脫傳統旅游紀念品在麗江、桂林和貴州都差不多的窘境。以現今的日本為例,抹茶產業已發展得非常龐大。抹茶無添加劑、無防腐劑、無人工色素,除了直飲外,作為一種營養強化劑和天然色素添加劑,被廣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妝品等諸多行業,衍生了品種繁多的產品∶
食品類∶抹茶月餅、抹茶餅干、抹茶瓜子、抹茶冰淇淋、抹茶面條、抹茶巧克力、抹茶蛋糕、抹茶面包、抹茶果凍、抹茶糖果、抹茶布丁等。
飲料類∶罐裝飲料、抹茶固體飲料、抹茶牛奶、抹茶酸奶、抹茶拿卡等。
化妝品類∶美容產品、抹茶面膜、抹茶粉餅、抹茶肥皂、抹茶香波等。
實際上,貴州的綠茶、紅茶也可以學習日本抹茶的附加產品,并按照圖4的模式,消費者到了茶區之后,不單喝茶,還有茶菜肴可吃、茶湯泡澡、茶葉面膜保養皮膚,還可以作為旅行紀念品帶走,這種模式既可以提高茶葉的下樹率和利用價值,又可以提高茶產業的附加值,真正實現接二連三,同時結合線上銷售,長遠地將這些產品推出貴州。

圖3:韓國濟州島悅詩風吟茶博物館
(三)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物聯網系統,真正實現黔茶的監控,真正做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先進的茶產業管理體系。省茶辦胡繼承主任說過:“質量就是黔茶的生命線,要保證生命線,就要嚴防死守。”因此建立茶產業質量安全云服務平臺尤為重要,現在已在貴陽貴茶集團和一些大型茶企進行試點,應該聯合相關監管部門和利益方,切實扎實地逐步實現全省茶葉質量安全監測網絡體系的形成,在這個平臺上實現信息共享,并將專家納入,形成監管、茶企、茶農、專家、采購商和消費者良性互動的平臺。
(四)吸引外部資金建立產業基金,加大對現有茶園的投入,提高現有茶園的產出能力。貴州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資金緊張,就茶葉產業而言,適當引入資本建立高效茶園,擴大生產的速度,加大內涵擴大再生產的力度,更有利于茶葉產業的健康發展。對茶葉產業實施再投入,需要外部資本的介入,結合當前實際,通過對茶企引入境內外風險投資及私募股權投資者,集中資金,適度加大對現有低產低效茶園的改造及加工配套設施的投入,以提高茶葉產業的整體效益。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I PO或者上新三板融資,提高茶企實力和融資能力。
(五)政府牽頭鼓勵建立和發展一批專業的茶產業第三方服務公司或者農業合作社,運用現代高科技如無人機植保、機器修剪、農用機械施肥等,提供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高標準為合作社提供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服務,全面推行無公害茶園或者有機茶園的標準化生產.茶葉產品必須改革,讓茶葉回歸茶葉,快速合理地降低茶葉之外的成本,提供質優價低的農資產品,有效降低茶葉的種植成本。

圖4:茶產業系列產品開發
(六)著力加大茶產業相關人才培養,任何產業的良性發展,歸根到底都是相關人才資源的支撐,貴州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相應人才的培養不在同一個頻率上,如果不做出相關的應對,最終會制約黔茶產業的發展。具體來說,茶產業相關人才首先是針對現有人才的培訓和提高,另外就是慢慢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和其他行業的人才進來。茶產業的高端復合型人才,既能研發又懂茶產業發展的人才,或者銷售人才等,不能僅僅依靠聘請如中國茶葉研究所的人做顧問就行,省-市-縣(特別是重點產茶縣)都要培養相應的茶產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