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宏
對于年幼無知的幼兒來說,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學習,生活中的一切又都是學習,而他們的學習最好方式則是幼兒通過自己身體的活動,運用各種感官和肌肉運動指接接觸周圍世界,在與環(huán)境、與物體相互作用過程中認識事物或現(xiàn)象,從而獲得直接的經(jīng)驗、知識和才能,而且幼兒的智力也是通過感覺器官來體現(xiàn)的。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指導幼兒運用感官器官進行學習呢?
[關鍵詞]幼兒;學習;感官
1 觀察活動——視覺
現(xiàn)代科學證明,人信息的80-90%是通過視覺獲得的,因此觀察是幼兒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由于幼兒缺乏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識、間接的事物,而基本上是靠自身的直接感知(主要是視覺感知)認識事物的。可以說幼兒觀察能力越強,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清楚越深刻,知識與智力的發(fā)展也就越豐富越高。因此觀察在傳授知識和幼兒學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何進行觀察活動呢?
1.1 培養(yǎng)幼兒觀察興趣
幼兒受年齡生活范圍和知識水平的局限,教師如果要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和現(xiàn)象,一定要從培養(yǎng)觀察興趣入手。興趣是幼兒學習知識入門的向?qū)В撬麄冇^察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觀察的事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才能主動、積極的去觀察,否則再強迫也不行。幼兒有好動、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周圍事物有探究的強烈愿望,什么都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幾乎有一萬個為什么,這是非常可喜和難得的智慧火花和學習習慣,這時教師不必急于回答,而要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從中指導幫助他們尋找答案,從而認識世界,獲得知識。例如:小班科學中“認識雞冠花”。
1.2 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
既然要通過觀察向幼兒傳授知識,并引導幼兒通過觀察進行學習,就必須教幼兒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教師在指導幼兒觀察時,教師自身就應該遵守正確科學的觀察方法,一步步引導幼兒學會觀察。下面介紹幾種教學中常見的觀察方法:
1.2.1 順序觀察法。是讓幼兒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左到右,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按順序觀察某一事物外形特征。如:觀察兔子,先觀察頭的形狀與器官,再看兔子的身體、四肢、尾巴,最后觀察兔子的習性。
1.2.2 典型特征觀察法。引導幼兒先觀察物體最明顯的特征,而后再觀察它的一般特征。如觀察蝴蝶,先看它典型的翅膀,再看它的頭、觸須等,形成對蝴蝶整體的認識。
1.2.3 分解觀察法。將復雜的物體分成幾個部分,對各個部分逐一進行細致觀察,然后把各個部分綜合起來認識,以便了解其全貌。如:觀察飛機,先看飛機外形,再對飛機的機頭、機翼、機尾等部分進行觀察,最后將各部分的觀察綜合起來,就認識了飛機的全貌。
1.2.4 比較法。讓幼兒同時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或事物進行比較,從而培養(yǎng)幼兒善于抓住事物的細小差別觀察的能力。這種方法便于幼兒認識事物,發(fā)展智能,如:觀察蝌蚪變青蛙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2 操作活動——觸覺
操作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幼兒通過多次動手練習,實地操作,掌握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方法。也可以把操作活動理解為“讓幼兒在做中學”。蘇霍姆林斯基說:“幼兒的智慧在他們手指尖上”,訓練和發(fā)展幼兒手部動作,會加速其大腦的發(fā)育成熟,使之手巧心靈。所以,讓幼兒參與操作活動,加強手指活動,培養(yǎng)動手能力是幼兒獲得知識、技能、聰明成才的途經(jīng)。而3-6歲幼兒則喜歡用手去征服環(huán)境,使用工具,擺弄玩具,嘗試著自己去實地操作,因而,教師可在班內(nèi)活動區(qū)或其他活動中為幼兒準備一些訓練手指功能的活動。如:撿東西,捏東西、撕廢紙、穿珠子等。同時也可準備一些鍛煉幼兒手的動作的活動,如:泥塑、剪紙、手工制做的小棒子、紙盒、紙桶、小瓶等,讓幼兒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動手創(chuàng)造自己喜歡的玩具,這不僅利于幼兒的動手能力促進智力發(fā)展,還可以培養(yǎng)幼兒艱苦節(jié)約的意識,使之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
3 調(diào)動幼兒的各種感覺器官一起活動(嗅覺、味覺、聽覺、觸覺、視覺)
健康幼兒的感覺器官都發(fā)展的比較好,但他們不會充分地動用這些器官,更不善于動用各種器官去認識事物,從中獲得深刻的印象,比如:幼兒只會較多地用視覺去看事物的外部特征,不會用手去觸摸感知物體的光滑粗糙;不會用手去掂,分辯物體的輕重;不會用舌頭去嘗,辯別水的味道等,也就是說,幼兒不會有目的、有計劃地仔細感知事物,深入認識事物的全貌。因此,教師要讓幼兒的各種感覺器官都參與感知活動,去認識事物的全貌。比如:用眼去認識和辯別物體的顏色、形狀和大小;用耳朵去傾聽,辨別各種聲音;用手去觸摸物體光滑和粗糙;用鼻子去聞,辨別各種氣味;用舌頭去品嘗,辨別各種味道等,從而獲得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以正確的認識周圍的事物。在這里應該強調(diào)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多種角度地去感知同一事物或現(xiàn)象,把多個器官調(diào)動起來,通過看、聽、聞、嘗、摸、做等才能行之有效,而且認識牢固,便于記憶。例如:讓幼兒認識蘋果,可以拿個蘋果讓幼兒看、摸、嘗,而不是只讓看或只讓摸,而是讓各種感覺器官都參與感知,這樣才能較深入的牢固認識蘋果的外形特征。
教師在指導幼兒學習過程中,應提倡有腦讓他想、有眼讓他看、有耳讓他聽、有舌讓他嘗、有鼻讓他聞、有手讓他摸和做,只有這樣幼兒才能更好地認識周圍世界,掌握知識和技能。
作者單位:
蘭州鐵路局銀川房建段中衛(wèi)鐵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