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理華
摘要: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卻一直存在“融資難”的瓶頸,商業銀行在面對中小企業信貸申請時,由于自身原因會帶來一系列風險,形成兩難局面,加大了中小企業貸款的難度。通過構建博弈模型對信貸活動進行探討,通過對均衡結果的分析,就商業銀行應該如何控制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并加強~r,A-管理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博弈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8.054
1.引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增長,增加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已成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增加就業機會,促進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的中小型企業占全國總數的99%以上,創造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GDP的60%,占全國稅收總收入的50%左右,提供超過80%的城市就業機會。隨著中小企業的增長,對資金的需求也在增加,需要大量的銀行貸款。然而,中國的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大量的資金用于角逐貨幣市場以及部分優質客戶,使中小企業大量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嚴重制約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增長。國家也意識到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因此在“五個第十二年計劃”明確表示:“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提高中小企業貸款規模和比例,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實施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中小企業的社會負擔,因此,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矛盾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從動態博弈論的角度分析了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信用關系和中小企業信用條件和約束條件,探索出一種有效的、適合于銀行信用風險控制的管理激勵機制,促進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逐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2.信貸融資的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博弈論研究的問題多種多樣,由于博弈問題結構的不同,所采用的博弈模型也往往不同。其中博弈過程和博弈的信息結構是博弈結構的重要方面。博弈過程的差異對博弈的結果和博弈分析有著重大的影響,通常根據博弈過程的不同可以分為靜態博弈、動態博弈。靜態博弈可以看成是博弈方同時選擇策略的博弈。動態博弈是指各博弈方的選擇和行動有先后次序。博弈講究知己知彼,這就意味著博弈信息是影響博弈方選擇和博弈結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各博弈方得益信息尤為重要,通常將各博弈方都完全了解所有得益的博弈稱為完全信息博弈,反之為不完全信息博弈。本文結合實際情況,選用不合作條件下的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進行分析。在信貸活動中,擁有信息的企業如何將信息傳遞給缺乏信息的銀行,或者反過來缺少信息的銀行如何從擁有信息的企業獲得所需要的信息,以彌補信息不完全不對稱的不足,從而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及有效性,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對于該問題常用的博弈模型就是信號博弈。信號博弈是一類具有信息傳遞機制的動態博弈,信息的不完全與不對稱往往會對博弈方都會有一定的影響。擁有信息方有時保守信息有利,有時卻希望將真實信息展現給他人。缺乏信息方希望盡可能獲得多的信息,但信息的真偽大多數情況下卻很難判斷。
在銀企信貸市場中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對稱現象,首先銀行通常對所要貸款企業的真實信息認識不夠,不能識別企業的好壞,因此很容易出現逆向選擇,壞企業趕走好企業,信貸市場會出現完全失靈和低效率的情況。好企業必須想方設法將自身優良信息傳遞給銀行,僅僅聲稱自己優良無用,因為壞企業也會這么做,甚至壞企業為獲得貸款而會給出更高的貸款利率。銀行應該如何去篩選出好企業進行貸款呢?下面我們給出一個簡單的信號模型。
我們首先給出以下假設。假定申請貸款的企業存在不同信用的水平c,其信用水平主要受到自身的資產規模、經營水平、資本結構、現金流量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響,便于模型的簡化處理,假設企業信用水平大小C由資產規模s決定。每一資產水平上的信用平均水平為公共知識作為銀行判別企業資信水平的先驗概率。信用等級C作為企業信號傳輸,其價值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好”的企業,因為在信用評估要求的貸款申請階段對銀行的信用,企業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粉飾成本提高信用水平,而對于“壞”企業而言,為了獲取貸款,假設其通過粉飾支出,虛報信用水平。假定企業傳遞的信號概率為p(C高/好)=a,p(c低/好)=1-a。p(C高/壞)=b,p(C低/壞)=1-b。結合貝葉斯準則,銀行通過企業行動信號修正對企業類型的判別概率。根據貝葉斯公式,銀行可以得到企業類型的后驗概率分別為:
P(好/C高)=ap/[ap+b(1-p)]
P(壞/c高)-b(1-p)/[ap+b(1-p)]
P(好/C低)=(1-a)p/[(1-a)p+(1-b)(1-p)]
P(好/C低)=(1-b)(1-p)/[(1-a)p+(1-b)(1-p)]
在信號模型中,最后的均衡可能是混同均衡或分離均衡。混同均衡意味著不同好壞的企業選擇相同的信用水平,從而得到相同的貸款。銀行對企業類型判別的后驗概率等于先驗概率,即a=b=0.5。企業在申請貸款時的傳遞信號對銀行信息甄別不起作用。因此混同均衡并不是一個合理的均衡。
而在分離均衡中,銀行正確識別企業的類型。即好企業選擇好的傳遞信號c高,壞企業粉飾激勵不存在,選擇信號C低,也就是p(好/c高)=1,p(壞/C低)=1。好企業選擇提供高信用水平,壞企業由于提供虛假信用需要很高的成本,相對選擇較低的信用水平。從而銀行可以根據企業傳遞的信息選擇貸款與不貸款,高利率與低利率。
在銀行對申請貸款的企業審核批準后,這些企業將成為銀行的客戶。其中不排除有部分信用較差的企業,那些企業通過粉飾提供虛構信息的手段獲得貸款,銀行為了保證貸出資金和回報的安全性,應通過建立激勵約束機制來進一步的督導企業,主要表現在實時監督客戶資產負債,經營管理水平、利潤水平及現金流量狀況,加大懲罰力度或通過擔保、抵押等方式減少不良貸款減值損失,從而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
假定貸款金額為I,貸款利率為i,貸款企業履約與否主要取卻于企業投資項目成功率p,項目總投資為R(R包含I),項目成功收益率為r,銀行的監管成本為E,如果出現違約,銀行會給予企業懲罰并從企業那得到相應賠償F。我們可以得到則銀行的期望收益為Ip(1+r)+(F-I)(1-p)-E。企業的期望收益為[R(1+r)-I(1+i)]p-F(1-p)。從模型看出行采取監管力度越大,懲罰可行性更強、企業的履約率也相應的將會更高,選擇如期還款,此時違約率為0,隨著違約率的降低,銀行為減少監管成本會逐漸降低監管。當部分企業在多次博弈中觀察到銀行的策略變化后開始選擇違約騙貸以獲取更高收益,整個過程違約比例上升,進一步銀行迫于不良貸款壓力不得不重新增加監管懲罰力度,最終實現均衡。
3.結論建議
銀行應建立規范的貸款流程與完善監管激勵機制。貸款前應盡可能地收集企業相關信息數據,建立科學、完善的企業信息庫以及信用評分系統,科學地選擇與大力支持發展潛力好的中小企業,同時應淘汰信譽差、發展前景不好的中小企業。對中小企業的資料實時維護與更新。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實行區別對待,給出相應的貸款利率。貸款發放后要進行全程監督,促使企業合理使用各種資金,阻止中小企業的盲目投資,把好企業的資金使用關。同時實時監控企業的資產負債、現金流等經營管理現狀,了解中小企業的還貸能力以及清算收益情況。對于一些不遵守合約的中小企業應加強債務追償和法律訴訟工作,使得違約者承擔相應的經濟和法律責任。加強與同業及相關部門進行信息交流與溝通,及時將違約者及其失信行為公之于眾,使其面對并承擔各方面的懲罰。通過這樣的法律強制措施約束中小企業的違約行為,降低信貸風險。
政府應大力推進和倡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降低信貸風險。開展全民誠信教育,培養全民誠信意識。完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政府有關部門及銀行等金融機構全部實行信息聯網共享,全面采集企業各方面信息,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培育社會信用中介機構。中國目前的社會信用機構相對比較小,比較小,效率低。政府應積極支持和鼓勵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為商業銀行信貸提供優良的信用環境。同時政府應不斷完善法治環境,完善和健全《破產法》中關于預警和懲罰企業破產欺詐、蓄意轉移資產、騙逃銀行貸款的實施細則,加強《公司法》中對保障銀行知情權的信息披露,嚴厲打擊行賄,提高信貸行賄成本,提高監管機構的監管力度、提高審計的獨立性、降低中小企業信貸違約率,完善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的宏觀法制環境。
政府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分擔機制。政府是稅收的主體,政府資助的信用擔保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中小企業的發展又反過來增加了政府的稅收收入,實現了雙贏。政府預算應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為保證機構資金和風險補償,投資金融擔保機構,表面上增加財政支出,但實際上通過有效運作的擔保機構,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的資金,從而更快更好的發展壯大,獲得更多的利潤,進一步將帶來穩定的收入增長。而對于一些商業擔保機構、政府保護和促進他們的貸款,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的積極性,應拿出一部分商業擔保機構擔保補貼。這也將極大地促進商業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