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 要]隨著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視,教育質量的概念和標準逐漸科學規范,其中“學習性投入”的理論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清華大學從美國引入并轉化的“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CSS)就是以此為理念并在國內逐漸成熟的大型調研項目之一。廣東G校是廣東在校本科生規模最大的院校,近年來發展迅速。為了客觀科學地檢驗學校近年來的發展是否帶動辦學質量的提升,學校參與項目并利用項目數據構建模型,通過梳理調研數據分析學生學習發展、院系培養過程、教育資源整合等方面的情況,總結辦學經驗和不足,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學習性投入;數據模型;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5-0122-03
一、項目背景
我國在邁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之后,關注的重點也從招生數量的增長轉向教育質量的提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將“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作為未來一段時間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質量的概念也在不斷得到修正,其中美國學者弗雷澤(M. Fraze)提出的“學習性投入”這一概念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他認為,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有效的時間和精力越多,收益越大,同時學校環境氛圍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基于該理論,美國印第安納大學2001年啟動了 “全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簡稱NESS)。2009年清華大學將NESS引進到國內并轉化為“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項目(簡稱CCSS)。G高校是廣東省內在校生規模最大的理工科院校,近年來發展迅速。為了科學檢驗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情況,總結培養經驗,尋找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校于2014年參與到CCSS調查項目中。
二、抽樣調查及信效度檢驗
筆者2014年從全校本科學生中抽取2099個樣本參加調查,共收回調查問卷1995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問卷1910份,有效回收率91.00%,統計學意義上的抽樣誤差率為2.19%。抽取的學生樣本在性別、學院、民族、學科門類四方面符合學校本科學生的總體分布特征。
院校綜合分析指標、院校教育過程診斷指標、學習診斷指標,這三個大指標體系是CCSS調研項目的核心指標體系。通過數據分析筆者發現,G校2014年度的這三個指標體系的信度都較好,阿爾法值均大于0.7,大部分指標的阿爾法值大于0.8。可見,調查數據真實有效,可以用作分析統計的依據。
院校綜合分析指標是三大指標中最簡潔、宏觀的,具有較好的預測效度,可以同時體現學生的學業成果和在學滿意度。因此,在后面的分析中我們著重于分析該項指標,希望能對學生學習的整體情況有一個全面的判斷。G校院校教育過程診斷指標的關聯系數計算見表1。
三、“院校教育過程診斷指標”數據分析
(一)三類群體“校內綜合分析指標”效應分析
為了更充分利用數據,挖掘信息,掌握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將整體數據劃分為創新實驗班觀察組(樣本容量365)、自動化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觀察組(樣本容量451)和全校數據觀察組,三個大類。其中創新實驗班是指在具有博士點的6個學院內設立的,挑選優秀的低年級在校生以各專業大類為基礎,融合專業知識,開展小班教學的培養模式,這也是學校近年來推行的個性化教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案例之一。而自動化學院和機電學院是G校歷年來平均招生分數最高以及綜合實力最強的兩個學院。這兩個觀察組分別代表了校內最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最優秀的學生群體。如果能詳細掌握他們的學習質量和在學滿意度,對了解學校整體人才培養情況將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從以上數據得出,創新班、機電自動化兩個組與全校數據相比,雖然數值差異不大,但是統計學上還是存在差異。由此可以判斷,在學習習慣和感受上,他們與全校其他普通學生有區別。創新班和機電自動化學院的學習難度更高,并且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教師互動。相對于普通學生他們的綜合素質更好,擁有更優越的教學資源,學校為他們安排了一對一的培養計劃和科研導師,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他們的學習。
(二)“校內綜合分析指標” 綜合指標權重分析
由于本項目包含大量的數據,以定量化的方式開展,我們也采用數學建模的方式拆分對象信息、簡化假設、分析內在規律。結合項目數據量大的特點,我們選取綜合指標權重分析法進行權重分析。
綜合指標權重分析法是對大量個體指標及其數值進行分組變換后得到權重的一種計算方法。首先通過“變異系數法”、“主成分法”計算影響因素的基礎權重,由于這兩種算法的權重系數都有其偏重,最后一步我們選擇采用綜合指標權重盡力修正這種偏重。采用這種分析方法構建的模型可以更加科學直觀地體現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影響力大小。
各類群體綜合分析指標的綜合指標確定的權重如下。
F(全校)=0.112×LAC+0.124×ACL+0.347×SFI+0.314×EEE+0.103×SCE
F(創新班)=0.084×LAC+0.206×ACL+0.200×SFI+0.310×EEE+0.200×SCE
F(機電自動化)=0.145×LAC+0.276×ACL+0.132×SFI+0.290×EEE+0.157×SCE
由以上的數據可知,現階段G校校內各群體的數據走勢類似, 但是各個群體又具有自身的特點。總體而言,生師互動(SFI)指標滿意度在調研中最低,教育經驗豐富度(EEE)指標的滿意度在校內各群體中也很低,這需要重點關注。我們后面會主要分析這兩項指標。
四、原因分析
(一)生師互動(SFI)分析
作為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生師互動的頻率和質量越多越受到大家的關注。“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其本質就是促進個體發展的積極的生師互動。因此,生師互動影響、甚至決定著教育質量”[1],“已有研究證明,生師互動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排名及學生個體社會性能力的發展產生正向作用。”[2]
G校近年來發展迅猛,招生規模連續十年保持全省第一。龐大的學生規模導致教師疲于完成各項教學科研任務,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少,因此校內普通學生在“師生互動”指標上的滿意度較低。而創新班的學生因為采取小班教學,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教師接觸,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教師的項目和課題,所以在該項標準上感受要好于全校普通學生。
機電學院和自動化學院是學校綜合實力最強的兩個院校,院校師資力量充足,學生素質好,學生學習積極性高,這些都構成了高素質生師互動的前提。相對于其他學院,他們有著良好的教風、學風的傳承,學院除了能夠提供充足的課外科研活動平臺和資源外,還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和項目,并派教師全程跟蹤指導。這些活動將學生和教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高了學生對于生師互動的滿意度,也提高了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教育經驗豐富程度(EEE)分析
教育經驗豐富程度指標項下主要有兩大類的考核指標:一類是與不同人群接觸的頻率;一類是學生課余時間的安排情況,例如學生參加課外學習或者社團活動的情況。
在調研中學生普遍反映出國學習、校外培訓機會偏少,與不同人群的接觸機會少,無法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G校是地方性本科院校,95%以上都是本省生源,生源構成單一,外籍學生和教師數也不到在校生總數的1%,所以學生遇到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國籍的人群機會少。雖然學校提供的對外交流機會逐漸增多,但是相對于龐大的本科生人數,這種機會還是遠遠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G校近三年來的數據顯示,能參加交流的學生不到在校生總數的1%。
在學生課余時間的安排方面,學校作為一所工科院校,學生普遍存在課內學習壓力大,參與課外學習的時間和精力較少的現象;而且理工科學生性格不如文科學生活躍外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的意愿較低。因此,不管是學習第二外語還是第二學位,甚至參加志愿活動的學生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雖然這些問題具有學科特點,但是學校還是需要對此重點關注,應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外的各項活動和學習。
五、結論與建議
(一)鼓勵學生開展研究活動,密切生師互動
G大學近年來逐漸下調招生人數并加大力度聘用優秀教師,通過調整生師比促進生師互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人際間的交往往往是由互動產生的,“大學究其根本,是師生共同追求真理、探究學問的場所”。[3]師生間的交往除了課堂內的教學活動外,課外的研究活動項目也必不可少,而且這部分所占的比重應越來越大。因為教師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更多地以教學的方式來互動必然會占用教師科研和學習進修的時間。現在提倡以學生參與科研的方式來促進兩者間的交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開發學生的研究創新能力。以美國最大的研究型大學加州大學為例,學校現有在校生18萬,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學校有將近30%的本科學生已經或者正在幫助教師開展研究工作;而在高年級學生中,這個比例上升到41%。另外有30%的學生已經準備或者正在從事一項創新項目的工作”。[4]G校作為理工科類院校,大力開展學生的研究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累積工程知識,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同時,也能有效促進學生和教師的交往,密切彼此間的關系,提升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規模和質量。
(二)加快國際化進程,提升學生校園活動經歷
大學是一座象牙塔,有其需要保留的一面,但人才的培養需要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學生終究也是要面向社會的。因此,在校期間學校有責任為學生提供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特別是高層次的學術、思想的交流,這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發展自身的有效途徑。各大知名學府近年來都十分重視這方面的工作,例如“2006—2011年,北京大學平均每年接待外國來訪團組370余個”[5]。開放化、國際化已經成為當今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要特征之一。學生的發展除了需要教師傳授知識外,還需要教師培養他們擁有開闊的視野、廣博的胸襟和良好的溝通能力。這些素養的形成需要學生突破單一校園的局限,走出去更多的和外界接觸。國外知名高校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早在2004 年,哈佛大學就將國際經驗納入本科生學習的范疇,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持續修讀一門外語,并在國外學習、研究或者工作一個學期。
開放化的培養模式是未來G大學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人才和項目的引進、聯合企業辦學、設立國際學院等方式,在人才培養、課程建設等方面實現學生、師資、課程的開放化,可以進一步帶動高水平的校際、國際產業合作和學術交流。
作為地方本科院校的代表,和眾多兄弟高校一樣,G校經歷了擴招時期的蓬勃發展,面臨著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承擔著地方經濟發展轉型所需的人力、智力供給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人才培育質量,建設高水平大學成為G校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通過參與此次CCSS的調研,筆者運用數據和模型的方式幫助學校對近年來的教育質量予以客觀評價,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也進行反思和整改,希望這能對學校未來的發展起到指引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清華大學課題組.“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系列調研報告之一 ——本科教育怎么樣[N].光明日報,2012-06-19(15).
[2] 蔣華林,張瑋瑋.生師互動: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10):21-26.
[3] 儲召生.清華本科課堂離世界一流有多遠[N].中國教育報,2009-11-24(10).
[4] 常桐善.院校研究:加州大學本科生參與研究活動項目案例[J].復旦教育論壇,2015(5):88-92.
[5] 李昀.王文澤.面向國際合作的大學結構功能的優化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64-68.
[6] [美]拉爾夫·泰勒.羅康著,張閱譯.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55-93.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