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1世紀后,龐大的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群體構成了中國制造業最具活力、最重要的關鍵力量。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于提升我國制造業出口競爭力乃至制造業整體實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自2009年起,發達國家相繼提出了各自的再工業化戰略來提振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各國低迷經濟,從而為眾多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的出口以及穩定發展帶來了更多變數。本文以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實施背景下的視角,分析影響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競爭力的因素,并以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的企業微觀角度來觀察該因素的影響并做出相應結論,力求探索提升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競爭力乃至整體實力具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再工業化;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競爭力
中小制造業企業具有分工程度高、資本和技術構成比例低、管理體制多樣、運營靈活、就業人口吸納多等特征,在大多數國家是該國整體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各國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發達國家開始著手推出應對策略,而再工業化戰略此時應運而生,為提振各國實體經濟,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鞏固和提升自身的制造業地位,而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占對外貿易的比重常年維持在90%以上,而中小制造業企業又是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中的重要力量,由此分析影響我國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一、針對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背景下,本文將影響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競爭力的因素進行梳理,歸納為:(1)成本類因素:匯率、勞動力成本、研發投入、產品價格、生產成本等。(2)貿易環境類因素:外商直接投資、政策穩定與連續性、總稅率、貿易環境等。
1.成本類因素。對于我國眾多中小制造業企業來說,在眾多成本類因素中最直接影響其出口競爭力的便是勞動力成本和生產成本。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時,美、日、歐將眾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了資源全球化配置,此時我國由于勞動力成本低以及生產成本的低廉承接了許多該類型產業。但到今天,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已微乎其微甚至比許多國家還要高,比德國低10%,比美國低4%,但比日本高25%。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醫療保險、稅收、能源以及人力資本等方面成本的降低,我國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將持續下降,制造業勞動力價格從2005年0.8美元/每小時升至2015年3.3美元/每小時,這將對我國中小制造業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帶來負面的影響。
研發投入(R&D)以及研發投入強度(R&D占GDP的比例)。美國依舊引領世界科技創新的步伐,美國的科技繼續領先于世界,其科技創新主要來自制造業,專利總量的90%也屬于制造業,研發經費總投入的2/3來源于制造業。因此美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遠高于我國,其制造業主要集中在高端產品。美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13.53倍(2009年時仍是中國的22.83倍),日本是我國的10.39倍,歐元區(19成員國均值)是我國的9.38倍;不過值得安慰的是,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高,與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速較快,可以推測金融危機前三十年,中國與美、日、歐制造業之間整體上主要表現為互補關系,但隨著金融危機后美、日、歐各國推行再工業化戰略,將使我國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與發達國家形成競爭關系。由研發投入和投入強度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也體現了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成本的降低以及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2.貿易環境類因素。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加大了對先進制造業的貿易保護力度,這將對我國先進制造業尤其是眾多中小先進制造業企業國際競爭產生不利影響。我國中小先進制造業企業由于資本實力不雄厚,技術實力難于與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相比,加之發達國家在近些年努力實施的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計劃已有發展,比如各國倍為推崇的低碳技術和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等,但其距離實現在國內消費市場占據優勢甚至一席之地還并未達到,更不用說其企業的競爭優勢。所以在此情況下急需相關政策來對國內市場進行保護,協助再工業化戰略達成,實行新時期貿易保護主義。例如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早期國情咨文中發起“國家出口倡議”與大幅提高”雙反稅率”等措施,均是在保護本國市場和產業,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由此形成新的貿易規則來促進美國發展先進和低碳制造業,對我國先進制造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中高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回流加快,使得我國與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中高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上從互補關系轉為競爭關系。隨著該層次制造業的回流,發達國家必將加強對華技術優勢,加強貿易保護力度,實施反傾銷、反補貼“雙反”措施,在其本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上形成對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的擠占,并面臨被全面替代的威脅。
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所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和人才效應將促進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從中快速吸取技術以及先進管理等經驗,這對于我國中小制造業企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發展以及競爭力的提升都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但近年來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影響,發達國家尤其美國持續推行制造業的升級回歸,降低了對中國直接投資的強度,這也將提高我國眾多中小制造業企業吸收消化先進技術以及管理的難度,促使我國中小制造業企業開始自主創新,但同時也該走出國門,加大對外尤其對發達國家投資力度,加強信息、人力資本和創新與研發技術的交流。
二、以阿里巴巴集團為例的微觀角度分析
阿里巴巴集團是以馬云為首的團隊在1999年于杭州成立的,2015年阿里巴巴總營收已達943.84億人民幣,凈利潤達到688.44億元人民幣,2016年宣布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交易平臺。其中2010年4月創立的全球速賣通就是專為全球消費者而設的零售市場,使的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得以通過該平臺以低廉的價格從中國眾多的中小制造業企業和批發商購買商品。同時,眾多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阿里巴巴國際交易市場來將自己的產品銷售到世界的各個地方。
阿里巴巴速賣通平臺和國際交易市場的背后是無數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他們同時也在出口的同時也在承受著諸多的影響因素。首先是成本類的影響因素。通過近些年沿海尤其廣東江浙地區的用工荒我們可以了解到目前勞動力成本上漲,使得諸多中小制造業企業不得不向內陸遷移甚至向東南亞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地區遷移,并且開始逐漸重視科技研發與投入,進行產品升級并向個人定制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國眾多中小制造業企業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生產率低,急需通過研發投入的加大以及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來提高自身勞動生產率,以此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出口競爭力。其次便是受到貿易環境類因素的影響。中小制造業企業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問題的困擾由來已久,許多企業都遭受過發達國家”雙反”調查,以及貿易國政策措施穩定性、對中國直接投資強度降低的問題。
三、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1.指標定義與模型構建。截止2016年,與我國貿易來往最密切的發達國家分別為美、日、德,且三國與我國制造業貿易額達到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三國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選取三國的相應指標,分別從三國對中國FDI、本國總體稅率、百萬人口中R&D人員數、R&D經費投入強度、人均GDP、制造業工資以及高新技術產品因素考慮并作為解釋變量,一定程度上代表出口競爭力的可比凈出口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指標定義并構建模型,探尋影響因素與中小企業制造業出口競爭力之間的關系。指標定義與模型構建如下:
本文建立的模型如下:
在本模型中被解釋變量Y表示可比凈出口指數,代表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競爭力,
2.回歸分析。分別以初級、低科技和高科技三層級制造業所設的回歸方程中,擬合效果比較好,方程整體顯著。對于初級制成品的可比凈出口指數分析中,百萬人口中R&D人員數、R&D投入強度,本國人均GDP,對中國FDI、以及高技術產品出口都能對初級制造業的可比凈出口指數產生顯著的影響,其中人均GDP、R&D投入強度以及高技術產品出口對初級制成品制造業的可比凈出口指數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在初級制成品方面我國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競爭力隨著研發投入強度和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提高而加大,而對中國FDI以及百萬人口中R&D人員數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制造業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同理,對于低科技制造業分析,高技術產品出口以及人均GDP的提升顯著提高了我國低科技制造業的出口競爭力,而百萬人口中R&D人員數的提升降低了該層次制造業出口競爭力。對于高科技制造業分析,R&D投入強度加強與人均GDP的提升對高科技制造業出口競爭力提升有很大幫助,而發達國家百萬人口中R&D人員數對我國高科技制造業提升有負面影響。
四、提升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競爭力對策與建議
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實施的提出,主要針對提升本國制造業競爭力和發展新興產業,提振本國實體經濟。而我國中小制造業企業作為與發達國家貿易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其出口競爭力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從應對該戰略以及發展與貿易國家合作的角度,我們提出以下應對策略。第一,拓寬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融資渠道,切實降低中小制造業企業融資成本。加快并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完善中小企業融資以及監管體系,完善并鼓勵風險投資創新與科技型中小制造業企業,切實為有意愿進行制造升級和科技創新的中小企業創立良好的投融資環境。第二,政府組織或鼓勵創立相關平臺,加大中國中小制造業企業與發達國家中小企業信息交流、技術創新交流與人才交流的互動力度。第三,利用互聯網為發展我國中小制造業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環境,培育既懂互聯網又精通技術和產品的復合型人才,為信息技術和技術創新在制造過程中的應用打下基礎。第四,推行企業國際化戰略,集中科研力量,優化產品質量,努力實現企業資源全球化配置,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加強產業間多層次跨部門的合作,合理規避全球運營風險,實現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第五,完善合理的納稅體制,使全社會制造業工資同經濟發展相適應。第六,重視科研與技術創新環境的營造以及完善高端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科技創新與科研人才對于中小制造業企業出口競爭力的推動作用,同時采取適當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對于科研與創新的投入熱情,形成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趙優珍.中小企業國際化理論與實踐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3.
[2]邵桂蘭,孫婧,張然.再工業化對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研究[J].東岳論叢,2014年第7期.
[3]文東偉,冼國名.中國制造業的出口競爭力及其國際比較[J].國際經濟合作,2011年第2期.
[4]郭福濤等.我國民營企業出口競爭力及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年第22期.
作者簡介:張云鵬(1988- ),男,漢族,河北井陘人,世界經濟碩士,單位:河北大學,研究方向:世界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