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全校孩子這學期總共只摔壞過1只玻璃杯。”
第一次帶蘇寶去參觀蒙特梭利幼兒園時,發現蒙氏教室里塑料物件很少,大部分教具是木制的、小而美的東西。比如木質拼圖、感官板、數學工具。蘇寶愛玩的“硬幣筒”(鍛煉精細運動能力的教具),也是木制的,顏色還是學校老師手工漆上去的。
蘇寶的老師和我解釋說,蒙特梭利學校的老師和孩子把學校的教具稱為works,而不是toys. 為孩子把一件質量良好、打磨光潔的物品拿在手里時,才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和價值。
教具選用經久耐用的木質物品,而不是一次性廉價塑料玩具,這本身就是大人交給孩子的一份責任。在接觸這些物品的過程中:
1.孩子能感受到大人的信任和尊重。
2.孩子學會了“愛護物品(老師原話是handle things with care)。”
很多大人經常說:“孩子總是不小心”,或者禁止孩子接觸一切“可能弄壞”的物品。這學期我和蘇寶一直在蒙特梭利幼兒園上體驗課,我從沒聽見老師說過一次“當心”“別亂碰”這樣的話,教室里所有教具都是孩子觸手可及的,而且每個孩子都對使用工具有種天然的自信。
“當心”“別弄壞了”這樣的話,既沒有尊重孩子獨立的意識,也沒有教會孩子怎么使用和愛護物品。它唯一的作用是,給孩子傳遞一種負能量——你不行,你很可能會弄壞。而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故意損壞物品,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他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機會,去學習如何使用、如何愛護和尊重物品。
蒙特梭利理念認為,謹慎是多數孩子的天性。孩子損壞物品的頻率,比大人想象中小許多。大人在孩子面前小心地拿起、放下一件有價值的東西,有意識地示范給孩子看,他就會不知不覺模仿這種行為,逐漸學會如何使用物品,根本不需要大人不停地干擾和提醒。所以對父母來說,做比說重要。
當然,普通孩子剛剛進入蒙特梭利學校時,也會把水灑在地板上,玩過的玩具也可能很凌亂。這時老師只做這兩件事:
蘇寶在幼兒園最喜歡的游戲是“玩水”,比如用海綿沾水給玩具娃娃洗澡。老師每次看到有孩子要參與這個游戲,都會及時給他們戴上防水的圍裙。學習用量杯倒水的時候,老師會在桌子上放一個大托盤,接住灑出來的水。同時教室里的家具和陳設也全都是有圓角化防撞處理,不會出現尖銳危險的物品。
假如水灑了,老師會說,我們一起來把地板擦干吧;玩具凌亂地扔在地上,老師會鼓勵孩子們,一起來把它們分類放好;吃點心的時候,蘇寶成了小花貓,老師會耐心地教她怎樣自己洗手,怎樣自己用紙巾擦手和擦嘴。這些“錯誤”,總是能被變為解決問題和學習新技能的機會,這也是蒙氏教育的巧妙之處。
一天上完課,我們離開時正好是午餐時間。我看到混齡班3~6歲小朋友用的餐具,竟然不是常見的塑料餐具,而是陶瓷的盤子、金屬刀叉、玻璃水杯。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不怕摔壞嗎?蘇寶的老師好像看出了我的驚奇,笑著告訴我說:“你相信嗎?全校孩子這學期總共只摔壞過1只玻璃杯。”
想起以前,蘇寶如果端著玻璃杯喝水,我會小心地幫她扶著杯子。那天上完課回家后,我馬上把蘇寶的塑料餐具也換成了陶瓷的。我給她示范了如何使用她的新餐具,并且表示我相信她會愛護好自己的餐具。
之后一直到現在,蘇寶還真的沒有摔壞過碗。我想即使摔壞了,也可以學蒙氏老師,把這個過程變成我們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
我并不是建議大家都摒棄塑料制品。剛添加輔食的寶寶,耐摔的餐具更實用;設計得好的塑料玩具,我還會繼續買下去。我只是認為,要給孩子更多機會,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獨立使用工具和完成任務。
就孩子身上的品質來說,比起小心翼翼,我更欣賞膽大心細。
作者介紹:小小蘇媽媽,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現居紐約。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小小蘇” 掃二維碼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