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泠璇+史心怡+王燕+任澤旭
摘 要:目前,我國西南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結構亟待優化,西南貧困地區需借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契機,把握機遇,應對挑戰,貫徹發展新理念,加快調整種植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本項目以產業經濟學等理論為基礎,選取國家級貧困縣-石柱縣為例,以政府視角進行調查研究。提出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路徑,矯正當前西南貧困地區農業供需結構錯配,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從而改善西南貧困地區生活水平,為全面實現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西南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優化
一、前言
在2017年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最大的主題。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當前農業主要矛盾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了結構性矛盾。我國西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對產業結構調整顧慮多、視野不寬。農業結構調整只局限在現有的耕地上,對整個國土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因此對于農業在供給結構上的調整就顯得尤為重要。重慶石柱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重慶東部,是一個典型的少數名族自治縣,資源豐富,物產甚多,生態良好,農業資源豐富,但一直依靠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沒有工業技術支撐,經濟總量較小,經濟明顯落后于其他地區,產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內部均有待調整。
二、石柱縣概括及優勢分析
1.石柱縣簡介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重慶東部,長江上游地區、三峽庫區腹心,擁有少數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淹沒縣、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三重特殊身份。共轄32個鄉鎮,常住人口為超過40萬人。以土家族為主,另有其他苗族等29個民族。石柱縣主要是山地地形,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占總面積的64.4%。全縣總土地面積28601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0588公頃,林地面積113820公頃,天然草場面積48528公頃,但全縣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4765元,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2155.38元。農業產量低下,發展滯后,農業生產模式傳統單一,產業結構亟需優化。
2.優勢分析
(1)石柱縣自然資源豐富
自然資源包括礦產資源豐富,已查明的野生植物超2200多種,其中有近千種國家保護植物、樹種,樹齡在500年以上的一級保護古樹128株;毛中藥材1700余種,其中常用中藥材206種,森林覆蓋率達到52.8%,遠超同級地區。
(2)特色農業發展前景良好
因其特殊的地理、氣候特征,適宜黃連、莼菜等特色農作物的生長。黃連產量約占全國產量的60%,是全國最大的莼菜基地,曾獲“國家農業標準化辣椒生產示范區”等榮譽稱號。目前,圍繞特色農業產業培育農業經營主體712家、典型示范戶1000戶。同時石柱縣旅游資源豐富,更有黃水國家森林動物園、黃水藥用植物園等景區,迎合了現在休閑旅游,美景旅游,歷史遺跡旅游等旅游熱點。旅游優勢、特色民族文化內涵和特色農產品的進一步融合,使得市場潛力巨大。
(3)貧困縣的農業政策扶持力度大
國家重點給予貧困縣各產業多項補貼措施,農業也是大力補貼的領域,包括:對于貧困縣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傾斜、支持糧食的經營規?;?、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支持設施農業用地等超過十項專項補貼,國家在各方面給貧困縣放寬政策并且給予各方面的支持,有利于石柱縣在農業不斷發展的同時,進行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
三、石柱縣現狀不足分析
1.農產品低端市場供給超額,高端市場需求不足
一方面,石柱縣低端農產品如稻谷等糧食產品產量過多,由于品牌標識性不強,往往供大于求,部分低端農產品還存在著品質問題,因此銷售方面存在問題。另一方面,特色農產品,如莼菜等,市場空間較小,知名度不高,只在重慶市內有一定影響力。其次由于石柱縣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以及交通、人力、技術、信息等多重因素的后續限制,石柱縣在高端農產品市場的占有率不高,打造特色農產品力度不大,與其他類似的競爭產品相比品質較低,難受市場認可,故難以滿足市場的高端需求。
2.基礎設施初級,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低
一是由于石柱縣本身經濟發展的限制,其保障農業生產實現旱澇保收的基礎設施數量不足,質量不高,農業基礎設施調節作用非常有限,靠天吃飯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三是信息傳播快速通道的缺乏,二是交通不發達,村、組間缺乏緊密聯系,影響耕地內的產業協作的同時也弱化了與外界市場的聯系。三是缺乏信息快速傳播的渠道,石柱縣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來源仍以口頭相傳,電話聯系為主,以互聯網等為媒介的無線快速信息通道并沒有真正深入到他們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因此無法高效準確地對農業科技、顧客群體、產品市場、優惠政策等信息及時捕捉和利用。
3.農業化體系不完善,品牌效應不明顯
農業化體系不完善,農產品深加工有限、市場開拓能力較弱,龍頭企業少,品牌效應不夠明顯。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條發展是“短板”,特色農產品市場開拓能力較弱,產品附加值低。由于石柱縣交通不便、且多為高山地區、氣候多變,經濟發展落后,大中型龍頭企業較少,一些特色農產品只限于原材料初加工,品種較少,缺乏創新,所打造的品牌效應僅僅在重慶市范圍內傳播,對其他省份、地區基本無影響力,價格低廉,難以滿足市場的多元需求。
4.勞動力素質低,復合型人才匱乏
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中老年居多,這些勞動力素質較低,文化程度低、專業水平不高、學習能力弱,不少農戶因勞動力不足或家庭負擔過重,不能妥善經營承包土地,致使現有基本農業經濟資源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另一方面,缺少優秀人才。單一型人才如市場營銷人才、企業管理人才等人數不足,精通信息整合、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嚴重匱乏。大部分農村處在高山地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滯后,條件艱苦,學習交流的機會不多。政府提供的素質教育的學習平臺不完善,引入人才的優惠政策不足,因此優秀人才流入不足。
四、政策建議
1.優化布局,積極消化庫存
充分利用不同的地理優勢,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地種植農產品。重點扶持特色農產品如莼菜、辣椒等的生產,減少種植需求量較少且消耗農耕面積過大的農產品。進一步優化農林漁結合,推動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種植業、養殖業等各行業的各環節實現生產、加工與銷售流程的標準化、高質量化。對于庫存過多的糧食作物,可以通過精細化加工,生產一批綠色環保的原生態食品如雜糧餅干等,擴大銷售渠道,擴寬市場,進而減少庫存。同時,可以低價銷往需要地方,形成較好的互補機制。
2.推廣農業科技,持續可發展
政府部分可以通過利用石柱縣的地理優勢和農業發展基礎與現存優勢,進一步加強科技技術的推廣和發展。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加快建設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如利用綠色化肥的使用,綠色環保,增加產出。人力資源也是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重要因素,科技人員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措施。(1)整合地方中職、高職學校教育資源,打造對接農業生產經營、辦學教育強、地方特色明顯的教育平臺;(2)重點培養種養大戶,對其進行專業的技術技能培訓和指導。積累農業人力資本,營造開拓創新的氛圍。
3.品牌引領,擴大影響力
不同于大眾化的農業產品,品牌化產品集功能性、宣傳性、地域特色型、生產加工流暢性的特點為一體。也是農業結構優化的領頭羊,石柱縣作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自治縣,應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山水相結合的地理優勢和獨特的土家民族文化內涵,打造一批具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歷史文化底蘊、民族風情特色與自然風光、人文體驗融為一體,通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紐帶推進農業品牌的發展,支持建設一批與原料基地緊密結合,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系統化經營模式。將農產品的實體經營與電子商務互聯網經營相結合,促進多元化發展。引導傳統民俗、民間藝術、觀光旅游和農業發展一體化發展,形成多業態、多功能的現代農業體系,提升農業的整體效益。在宣傳方面,政府和公眾媒體應該通過電視、報紙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擴大銷售渠道,將城市形象與特色農產品結合,打造石柱縣農業產品核心形象。
參考文獻:
[1]張飏露.阜陽市農業結構升級--供給側改革視角[J].時代經貿,2016.
[2]王艷紅.淺談農業供給側改革[J].農業工程,2016.
[3]羅麗莎.重慶石柱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18).
[4]馮曉.重慶石柱縣發展特色農業經驗及啟示[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5.
[5]《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重慶石柱土家自治縣概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陳泠璇(1997- ),女,土家族,重慶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5級本科生,經濟學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