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宣 馬懷梅 李瑜 李紹斌 周德智
[摘 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觀,對蔬菜的需求量和蔬菜的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改變和要求。本文通過對一個小鎮現有的蔬菜產業進行調查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應對措施和發展策略,對未來蔬菜產業的發展進行展望。
[關鍵詞] 南傘鎮 蔬菜 展望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48-02
蔬菜是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農產品。蔬菜產業的發展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富裕的重要途徑。南傘鎮政府所在地地處中緬邊境線上,相鄰的緬甸老街較為干旱,蔬菜生產較少,需求量較大。2005年鎮康新縣城全面遷入南傘鎮后,南傘鎮的人口不斷增加,蔬菜需求量不斷上升。
1 南傘鎮基本情況
1.1 地理位置
南傘鎮是鎮康縣城駐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地處云南省臨滄市西南邊陲,中緬邊境中段,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南傘鎮下設14個村委會106個自然村157個村民小組,2013年總人口44224人,其中城鎮人口20238人,農業人口23986人,其中4個村委會11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直接與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縣山水相連,境內居住著漢、傣、苗、德昂等15種少數民族。
1.2 自然條件
南傘鎮自然資源豐富,區位優勢優越,熱區面積大。南傘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暖濕季風影響,溫和多濕,干濕季分明,自然資源豐富,區位優勢優越。年平均積溫19.1℃,年降雨量1601毫米,日照時數2116.2小時,無霜期322天,最高海拔2059米,最低海拔800米。有對農作物生產有調蓄能力的中型水庫一座。南傘鎮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酸性土壤,水利條件好,灌溉方便,對蔬菜種植具有十分有利的發展條件,是發展蔬菜產業的黃金寶地。
1.3 社會經濟
2011年末南傘鎮調查統計顯示,豬存欄38124頭,當年肥豬出欄33262頭,出售仔豬1174頭,出欄出售收入3361萬元;家禽存欄177992只,出欄125275只,出售收入712萬元;禽蛋產量45000公斤,收入90萬元;大牲畜11889頭,出欄2595頭,出售收入649萬元;茶葉種植面積6300畝,采摘面積3900畝,產量19.6萬公斤,收入118萬元;泡核桃種植面積6.64萬畝,投產面積0.13萬畝,產量11.32萬公斤,收入226萬元;橡膠種植面積630805畝,可割膠面積7512畝,產量368噸;咖啡種植面積1.37萬畝,產量90.3萬公斤,收入632萬元;澳洲堅果種植12839畝,收獲面積400畝,產量10噸;甘蔗種植48900畝,產量17699.24萬公斤,收入6372萬元。有耕地面積117353畝,糧食總產量1429.2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481公斤,農民經濟總收入201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224元。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3.0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60元(可支配收入)。
2 南傘鎮蔬菜產業發展狀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當地居民都是以種植業為主,農民群眾的生活一直停留在以自給自足為主的生活范疇,產品以自產自銷為主,市場經濟不發達,集市天農民帶到市場上出售的菜類只有季節性很強的本地特產瓜果、豆類等。一般的綠菜類只有離城鎮很近的傣族農戶零星種植,上市供給鎮上行政事業單位消費。那個時代由于沒有大量的城鎮居民消費群體,也就沒有更大的蔬菜市場需求。蔬菜種植行業也沒有什么生產規模和科學性可言。可以說那個時期的蔬菜生產僅僅只是自發性的、零星的生產種植,和市場需求量沒有什么直接關系。
進入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國家企事業單位的增多,城鎮居民也隨之大幅度增加,加之到南傘鎮做生意的人也越來越多,蔬菜消費也越來越大。南傘這古“絲綢之路”,如今又變得紅紅火火起來了。加之緬甸北部果敢縣的日益繁榮,過往行人日增,吸引著大批商賈云集到南傘鎮進行辦廠、辦商店和種甘蔗等等。隨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和市場的繁榮,蔬菜消費量也急劇增大,直接拉動著蔬菜種植產業的發展。但由于南傘鎮蔬菜種植生產起步晚、生產環節科技含量低、規模小、品種類別花樣單一,雖經幾年的發展,市場上仍然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據2002年南傘鎮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南傘鎮僅有種菜農戶130戶,種菜面積310畝,年產蔬菜60萬公斤左右,每年還需外調90萬公斤蔬菜才能滿足南傘當前的市場供應。南傘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南傘鎮的蔬菜生產發展,為滿足南傘鎮當前蔬菜市場供應,在縣農業局的支持配合下,每年都組織科技人員進行蔬菜品種試種、示范、推廣,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使得一批保山、永德等地的菜農也聞風而來,租田、包地加入到發展南傘鎮蔬菜生產的行列來。這些外來的菜農帶來了一定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南傘鎮蔬菜的生產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浪的作用。2002年末,由縣扶貧辦出資25萬元,在南傘鎮大壩村腳建造了五個鋼架大棚,大棚占地5畝,棚內設施齊全、先進。南傘鎮從此邁開了向大棚蔬菜進軍的步伐。在南傘鎮黨委、政府的直接關心指導下,以南傘鎮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為主干力量,多次對有關大棚蔬菜種植戶進行集中培訓,技術指導,統一農戶意識,講授大棚蔬菜種植方法和有關生產知識。并從品種選擇、不同種類的搭配入手,合理組織好蔬菜的最佳上市期。輔導好蔬菜的種植環節各應采取的措施,根據市場的需求指導和搞好種子、化肥、農藥等服務工作。并引進國內外的優秀品種和本地沒有的品種進行試驗種植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反季節蔬菜種植也取得了成功。農戶生產上遇到了難點隨叫隨到,及時解決,提供生產上的咨詢服務,進一步提高菜農對大棚蔬菜的生產管理水平,經過一年多的大棚蔬菜種植,年收入達6萬多元,大棚蔬菜已經成為南傘鎮蔬菜市場的又一道亮點。作為省級口岸的南傘鎮現有人口不斷增多,加之緬甸果敢縣蔬菜市場對我鎮有一定的依賴,導致南傘鎮蔬菜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隨著優質蔬菜種植將成為城郊農民群眾增收的一個重要產業。2005年新縣城南遷至2013年,南傘鎮人口發展到44000多人,蔬菜發展到3000多畝,年產量300多萬公斤,產值1000多萬元(其中大棚蔬菜200多畝,年產量80多萬公斤,年平均單產7000公斤以上,最高的達10000公斤以上,總產值300多萬元,平均畝產值15000元以上)。按目前全鎮人口每人每天消費0.5公斤計,年需蔬菜量達800多萬公斤,其中城鎮人口年需370多萬公斤,與需求差距越來越大,如算上緬甸邊境上的需求則差距更大。
3 蔬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種植面積逐步減少
由于近幾年來縣政府大面積的征用土地用作建設用地,包括蔬菜用地,減少了蔬菜種植土地面積,所以蔬菜資源減少,蔬菜數量減少。
3.2 蔬菜生產淡旺季矛盾較為突出
由于大部分蔬菜為露地蔬菜,夏秋多雨季節種植面積小,產量低,效益不高,淡旺季供求矛盾突出。
3.3 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蔬菜專業農技人員缺乏,大部分蔬菜生產者科學種植水平不高,缺乏種植技術和經驗,蔬菜單產較低。
4 應對措施
4.1 優化蔬菜生產布局,大力發展大棚蔬菜
南傘鎮應根據自己的資源、區位優勢來確定蔬菜產業的發展方向和區域布局。根據城市蔬菜消費需求,應對在較長時期內不會被征用和不被污染的地方安排必要的常年蔬菜基地面積,并予以重點保護。切實抓好蔬菜產業化示范區,產業帶建設。根據不同地區蔬菜生產實際,在穩定現有蔬菜面積的前提下,在條件適合的地區大力發展大棚蔬菜,提高產量和品質,解決夏秋季多雨時節蔬菜淡季供給,緩和淡旺季供求矛盾,以滿足鎮內外日益增長的需求。
4.2 加強蔬菜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蔬菜基地水、電、路和保護設施建設。政府要在資金投入、項目貸款、政策優惠、招商引資、資源整合、創造良好環境等方面扶持,發展蔬菜龍頭企業與蔬菜品牌。要積極發展蔬菜經濟合作組織,重點引導扶持以蔬菜品牌為凝聚點或以蔬菜龍頭加工、銷售企業牽頭組建的蔬菜經濟合作組織。
4.3 高度重視蔬菜科技推廣
建設好現有的蔬菜研究所、蔬菜技術推廣站和專業合作社,積極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農藥、新肥料,加強對菜農的科技培訓,組織好優質高效蔬菜生產資料的供應,實現蔬菜生產規范化種植特別是高產優質的大棚蔬菜種植。幫助解決資金投入與技術力量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增強其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5 南傘鎮蔬菜發展前景展望
綜上所述,近年來南傘鎮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以低產值露地生產為主的生產模式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巨大市場需求,利用南傘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展以大棚蔬菜為主的高產優質高效蔬菜產業,實現蔬菜生產產業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在逐步實現自給的基礎上實現外銷,實現菜農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發展前景極為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