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再祥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要的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而所謂語文教學語言藝術,就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審美性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把語文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活動。
【關鍵詞】有趣 幽默 有激勵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37
對于語文課堂來說,語文教師是導演,是主導者;對于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來說,語文教師是決策者、管理者。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要想讓學生喜愛語文,對語文產生興趣,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應追求具有駕馭語文教學語言的高超技能和具有管理語文教學語言的科學策略。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具有藝術的魅力?
一、提高藝術性首先要尊重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者應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教育者自身的魅力,靈活運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學生面前展現知識的奧秘和趣味,激起學生探索追求的激情和欲望,讓他們心甘情愿、義無反顧地從事學習活動。
(一)根據“好奇心理”,培養積極學習因子
好奇心是一種內在動機,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異性所喚醒。學生具有了好奇心,必然就有強的接受能力、靈敏的反應能力,此時,便能在短時間內接受較多的新知識、新方法,并能較快地完成學習任務。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新奇,凡事開頭常有新鮮感”這一積極學習因子來激發學習興趣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等。
(二)尊重“認知實際”,促進學生新的發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p>
教師必須重視、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并在這個起點上來設計教學過程。這不是說教學要停留在“現有發展區”,而是要從“現有發展區”出發,在“最近發展區”著力,經由教師的引領,生本、師生、生生互動,將“最近發展區”轉變為新的“現有發展區”,真正實現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的使命,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時的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利用“教師期望”,牽引學生走向成功
教師的期望是學生自我實現的預言。一種持續的美好期望可以激發出一種力量,使得愿望變成現實。當教師對學生所要達到的心理、智力、知識、能力、行為狀況或變化有著某種預先設定時,教師的這種內在主觀傾向往往反映在外在行為上,從而給學生造成某種特定的心理環境,進而影響學生的自我認同和學業成績。因此,教師可讓積極的期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因,牽引其走向成功。
(四)創設“成功機會”,調動學習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們:“請記住,成功的樂趣是一種內在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時時學習的愿望。請你記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如果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其情緒必定是積極的、愉悅的,具有滿足感,會增強他的語文學習動機,使他樂意在語文學習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難,有毅力堅持,所有這些由于成功而繼續得到強化,從而形成勤奮好學的好品質。
(五)重視“錯誤回答”,關注學生真實需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睂W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在認識這個問題時的障礙,反映了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這些錯誤,并有必要引導學生去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在討論、交流中矯正錯誤,從而避免今后重犯類似的錯誤。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懼怕學生的錯誤,省略了指導學生矯正錯誤的學習過程。
二、教學語言藝術性的兩個體現
(一)教師語言要幽默
為師者,誰都希望自己的講課或說話收到最佳效果。而教師語言的魅力是師生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橋梁,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精神武器??鬃釉疲骸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意思是,說話如果沒有文采,不講藝術性,就不能打動人,因而也不能廣泛、長遠地流傳。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對教師語言就頗為重視。教師的語言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其語言的優劣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的好壞,制約著教學效率的高低。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彼越處煹恼Z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規范性、還要講求藝術性。語文教師是更直接地同語言打交道的,因此,對其語言的要求也應更嚴格。語文教師的語言要在準確鮮明、簡潔明了的基礎上力求做到風趣幽默。幽默語言是教師睿智的思想、廣博的學識借助詼諧含蓄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的再現。它的恰當使用,可以創設出一種風趣動人的情境,驅除了學習疲勞,引發學習興趣,強化知識記憶,往往會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韻雋永的藝術效果。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看到這種現象,教師備課仔細認真,講課也很賣力,語言也較簡潔準確,但學生就是不愛聽,課堂效果與教師的努力程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只重視了語言的科學性、規范性,卻忽視了它的藝術性,因而事倍功半。
(二)教師語言要有激勵性
語言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和富于激勵性。激勵性語言評價可以觸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探究的興趣、堅強的意志。因此,教師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靈感和思想貫徹到自己的話語中去,使“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從而“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例如在排隊時,簡單的一句:老師看我們哪個小組行動最快?學生就會用最快的行動去集合隊伍。又如“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跑步比賽,看誰跑得最快”等等。雖然是幾句很簡單的話,可對學生來說,有時就是他們的“動力”。對待做的不到位的同學并不一定非要正面否定,去表揚做得好的同學其實也是一種無形的批評。
總之,教師的職業特點以及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決定了教師語言的重要性。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是一個演員,而且是個演講家,應該有駕馭教學語言的高超技能,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吸引過來,使學生樂意且熱烈地盼望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學習效果也就事半功倍。語文課堂教學既需要科學性,也需要藝術性;它既是沒有止境的科學,也是永遠不會完美的藝術。因此,不論是教師的有聲語言,還是教師的肢體語言,都需要不斷地錘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