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程
【摘 要】為促使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班主任要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這兩門學科有機結合,探究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解決其在整合過程中將出現的種種問題,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并促進其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的協調發展,使他們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關鍵詞】德育 心理健康 融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79
隨著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漸重視,其為學生成長及發展奠基的優勢逐漸凸顯。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也因此受到關注。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區別,各具特色,不能替代。但兩者又有一定聯系,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輔相成,內在的聯系為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針對于此,本文做出了有益的探討。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聯系
學校進行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雖然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兩者之間是有著直接的聯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會學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按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來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的整體素質。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這兩者都是以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目標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這兩者都是為了幫助中小學生樹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幫助學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所以在中職階段進行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時也對中職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區別
1.理論基礎上的差異。中職的德育與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論來源存在一定的差異,德育教育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與倫理學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來源主要是來自教育學與心理學。
2.特征上的差異。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與自身的影響相對較為明顯,由于受到外界影響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學科方法與社會形態改進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穩定性對易變性,恒常性與時期性等等。
3.學生觀念上的差異。在心理健康的教育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稱之為教育者與求助者,這也是對教師態度的表明,也就是將教師與學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雙方可以不必顧忌身份上的差異,暢所欲言的討論問題,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但德育并不是這樣,德育主要是從階級社會開始,其被看作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自己權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權威性,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員可以遵守這一規范。
4.目標上的差異。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對學生的認識與觀念進行改善,這不僅與教師有關系,與家庭也有著直接的關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學生,通過對其進行治療來對其不正常的心理狀況進行矯正。在價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務與社會的,其目標就是對人們的觀念進行轉變面,使學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與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相符,進而保障社會的穩定與進步。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徑
(一)創設優良的學校環境
學校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地點,所以其對學生素質的建設也有一定的影響,以下對其進行明確的分析。
1.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想要完善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應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與心理健康都會影響到中小學生,所以學校應該對教師進行培養,以此來提高中職教師的工作責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質等等,教師的為人師表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建設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對學校的主體文化進行的反應,學校的教育氛圍離不開校園文化。這就要求學校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來營造校園文化,例如設立雕塑、圖書館以及報欄等等,通過廣播、講座、圖展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人生,幫助學生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德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學生的習慣、個性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都與家庭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就要求學校與家庭進行結合,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對中小學生的教育進行指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這就要求對孩子的動向進行掌握,并有效的配合學校的教育,積極參與校園活動。
(三)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社會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無時不刻地起著教育的作用,周圍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以及各種社會機構都是對學生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比如環境保護、希望工程、抗震救災、杜絕毒品、同違法犯罪做斗爭等活動都可作為學生的教育內容,使社會環境成為教育的課堂。作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師不僅要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有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時也能為德育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中職學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不但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且還實現了共同“育人”的目標,為世紀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適應力的基礎。
當然,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一方面使人類享受著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社會生活中快速的節奏、頻繁的應激、劇烈的競爭,也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心理壓力和社會道德適應問題。將心理教育融入中職德育之中,可以更多地關注到學生的心理狀況,有效的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葉水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0(1)
[2]位俊芹.在政治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國教師報,2005
[3]林增學.心理健康結構維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論構想[J].社會科學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