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梅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第三中學)
摘 要:從語文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兩個方面就流動人口子女語文學習進行初探,以期為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語文學習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人口流動的規模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全家遷徙”的家庭化人口流動現象也不斷涌現,隨父母入城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受到了社會的關注。他們的學習特別是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在學生個人學習基礎、家庭教育環境和個性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下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學困難較大。現從語文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語文學習方法
學習語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基本的就是掌握好基礎知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課堂。在老師講課前讀三到五遍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做好預習,以便于課堂知識的吸收。在課堂上,要跟著老師的思路,梳理并理解課文的內容,要抓住課堂時間,不要都想等回家后再去補上、去完成,那樣只會事倍功半。
語文的課外閱讀是大多數學生的失分點。做好課外閱讀,應該多讀書,多做題。多讀書,在日常生活的一些瑣碎的時間,或是每天安排一點時間,用來看一些好書、一些好的文章,既可以增加我們的閱讀量,又可以放松身心,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而且,時間久了,我們的閱讀能力自然就會有提高。多做題,課下,可以多做一些課外閱讀,久而久之,碰到的題型多了,題做得多了,腦海里就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答題套路,遇到大多數的題就不會再顯得手足無措了。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留心身邊的小事,注意身邊的細節,小中藏大,細節中更能夠凸顯出精神的偉大。考場中,我們應該先審好題目。還應該有創新精神,換一種角度看問題,可能會更有新意。重點的事件應有生動的細節描寫,這樣也會使自己的作文增色不少,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二、語文學習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后溫習的習慣
預習可以讓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目標進行明確,清楚哪里是重、難點,課上帶著疑問進行學習,能使課堂學習效率得到提高。而學生在課堂上學會的知識,到課后又會很容易忘記。所以,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溫習習慣進行培養,只有對當天學過的內容及時進行復習,才能減少遺忘,使學過的知識得到鞏固,同時還能幫助學生系統地、有條理地梳理平時所學的零散知識,對他們的知識缺陷加以彌補。
(二)對學生勤于思考及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
要想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學生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可以自由地對個人所得進行交流,競相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學習思維得到拓展,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最終讓學生逐步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良好習慣。
(四)對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和自我評價的習慣進行培養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完成作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因此非常需要對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進行培養。需先對當天所學知識或和作業相關的內容進行復習,之后再將作業認真獨立地完成。完成后要認真檢查,如有錯誤應及時改正,作業完成得工整、潔凈。在教師的嚴格要求下,讓其逐步轉變成學生的自覺行為,最終使學生形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自我評價,并使其養成習慣。
(五)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進行課外閱讀對開拓學生的視野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都是大有裨益的。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激發,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六)對學生的變通思維習慣進行培養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始終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并讓其養成創新習慣。首先,對教材的典范優勢加以利用,使變通思維得到培養。教師可帶領學生對課文中科學家、發明家的創造性思維軌跡進行探索,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其次,尋找教材中可想象的空白進行想象。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象,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總之,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本錢;不但是學會了,而且是會學了;就可以由此及彼,一里通百里用,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習方法非同尋常,誰掌握了它,誰就掌握了較好學習的秘密武器,一生受用。
參考文獻:
胡素群.流動人口子女母語學習中的問題研究[J].文學教育(下),2013(10):35-37.
注: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06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