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男
(吉林省集安市頭道鎮腰營學校)
摘 要:腰營學校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領學校德育工作,堅定不移地以“德育興校”戰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環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高尚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于無聲無息中促進了學生的品德發展。
關鍵詞:紀念日主題活動;科技實踐;心理教育活動;德育熏陶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德育是學校各種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不僅應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術知識及技能,還應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一個人如果僅有為社會做貢獻的本領,而沒有奉獻社會的思想素質,沒有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就談不上愛社會。而我們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和教育者,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現將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抓好新生的入學教育
新生入學后,對學校生活環境抱有新奇感,非常激動,對未來充滿希望及美好憧憬,但隨著新生活的不斷開展,矛盾就隨之出現,此時現實生活并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完美,多數人又覺得生活的圈子只局限在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上,未免有些單調。再加上生活在農村,升學的希望渺茫,便覺得將來沒出路,也會失去進取心。作為德育工作者,要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正確引導,有的放矢地去開展工作和解決問題。比如課下多關心學生,多接觸他們,以了解他們的想法和行為,通過個人談話和主題班會活動加以正確疏導,組織學生學習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他們明確奮斗目標。
二、以德育活動為主體,注重體驗感悟
“教會學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根據腰營學校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特點,以德育活動和實踐活動為主體,將德育工作寓于其中,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體驗感悟,從而加強思想品德的修養。在德育的實踐與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教育活動。
(一)節日、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
如,在母親節、教師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時組織征文比賽或手抄報展,在清明節進行網上文明祭掃烈士活動等等,活動內容做到常換常新,吸引學生熱情參與,教育效果特別顯著。
(二)禮儀常規教育活動
從認知和行為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增強文明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學校專門開設了校本課程——青少年文明禮儀,由劉春宇老師對學生進行專項授課,培養學生做文明好少年。
(三)藝術2+1教育活動
音樂、美術、體育學科與德育有密切的聯系,從2008年合校以來,我們堅持每年舉辦春季校園藝術節、秋季運動會,現在我們已經舉辦了七屆運動會、三屆校園藝術節。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結合農村實際,開發一些鄉土藝術和民間體育運動項目,如紙筒編籃子、紙辮子粘貼畫、玉米葉編扎人物、學吹嗩吶、學跳民族舞、舉辦趣味運動會等。每年的藝術節,我們的學生都會將自己所學在臺上臺下競相展示,不僅豐富了校園生活,培養了學生能力,而且發展了學生個性,陶冶了學生情操。我們這些農村孩子也有了展示自己的平臺。
(四)科技實踐教育加心理教育活動
我們組織開展了校園科技實踐教育加心理教育活動——多彩手繪裝飾畫,也就是心靈瑜伽課程。開設本內容的活動,一是加深學生對多彩手繪的理解,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先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造力及表現能力;二是培養其作畫的耐心和毅力,磨煉孩子的意志,讓孩子靜下心來,由簡入繁,循序漸進,初步學會彩色線描的運用,掌握線條的粗細深淺變化,學會用各種不同的裝飾方法。這項活動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也釋放了學生心里的壓力。這項成果,讓我們榮獲了第29屆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和第2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的榮譽。
(五)社會實踐教育活動
組織學生到我市科技館參加制作生物標本的科考營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既有效填補了假期教育的空白,又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成長。
(六)主題教育活動
每學期我們都會確立相關主題教育活動來幫助學生確立規范意識,增強紀律觀念,磨煉堅韌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比如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我們會結合實際確立“三愛三節”“法在我心中”“尊師重教”等主題教育,通過升旗主持稿、國旗下的講話、國旗下的宣誓、主題團隊會等形式完成德育目標。
三、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少年宮活動
開發鄉村少年宮課程,在豐富的文體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和堅韌意志。鄉村少年宮活動時間,我校的古詩詞賞析、器樂、書法、手工、英語角、五人制足球等興趣小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保證學生全員參與體驗,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通過八年的努力,我校校園環境整潔優美,教學活動井然有序,教風學風踏實嚴謹,師生風貌熱情自信,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我校將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積極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豐富學校內涵,加快形成辦學特色,努力把我校辦成學生、家長、社會心目中的高質量、高品位、信得過的學校。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