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運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圣水鎮中心小學)
摘 要:每個學生都是蘊含無限潛能的獨立個體,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有巨大的可塑性。他們在成長期接受的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是終身的,也直接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老師必須掌握學生的心理,想之所想,給之所要。只有清楚地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更有目的地開展教學工作。他們的需求也必須是與時代接軌,與整個教學體系相關聯的。因此,在整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實際情況上,再從學生的切身需要出發,扎實開展好課堂教學內容是每一個班主任教師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學生;需要;課堂教學
一、在課文學習中收獲知識,在課堂上釋放光彩
課堂好比一個制作工具的加工器,學生在這里學習知識、學習文化、學習做人的道理。學習懂得怎樣在生活中養成好的各種習慣,學習中怎樣有一個好的方法,知道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學習怎樣做一個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因此,課堂教學內容,一定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為學生引領好方向。只有教師準確地抓住課文的中心思想,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豐富的情感和知識的教育和啟迪,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釋放出全部的能量,發光發熱。如,現如今氣候變化越來越大,空氣質量下降也越來越嚴重,生活中的水、電等資源的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節能減排的口號和宣傳,無論是電視公益廣告中,還是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都在向全社會、全人類呼吁。那么,此時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將會更直接。而且,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得更深刻,并且受到深刻的啟發,釋放出更多的環保能量。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首先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去重新認識地球。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了解地球對我們人類生存的重要性,知道地球上的一切為人類提供的水、空氣、森林、各種礦物等自然資源,都不是永遠用之不盡的,需要人類的維護和保持,這些資源都是極其珍貴的,需要人們無時無刻地去珍惜和保護。這時,聯系實際講解由于人類的過度砍伐樹木造成的山體滑坡,旅游業的發展,餐飲業的增加,人們對牛羊肉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草原由于承受不住牛羊的過載量,造成大片的綠草地漸漸變成枯草地。草原沒有綠草,森林沒有樹木,綠地和山林很快便被黃沙侵襲和覆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追求的享受,汽車的尾氣,城市霓虹燈的光污染、化工廢棄物的排放等等,使空氣質量嚴重下降,如今氣候的異常,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不是由地球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我們人類親手改變和釀成的苦果。學生經過對課文的理解和學習,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珍惜地球從我做起的重要性。再讓學生把所見和所學根據生活中存在的污染和可浪費情況寫一封建議書,提出自己通過學習和思考得出的意見和建議。不僅學習了建議書的正確書寫格式,還從學習中收獲了比較全面的知識,使每個學生自身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二、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在學習中陶冶性情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所學內容合理地設置情境教學,不僅能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還能讓學生在情境中陶冶情操。如,學習“月光曲”一課,課堂開始,播放世界名曲《獻給愛麗絲》,讓學生在優美流暢的鋼琴曲中開始課程的學習,學生聆聽后對他們提問:你們聽到這首鋼琴曲的旋律熟悉嗎?在哪兒聽過嗎?學生很快想起來電話彩鈴聲音就是這首曲子。教師接著說:這么優美動聽的樂曲,你們想知道它的名字嗎?想知道它是由誰創作的嗎?在介紹了曲名之后,引出了世界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后,通過課件展示貝多芬的畫像,通過畫像中布滿滄桑的面孔,介紹貝多芬傳奇的一生。這時,再引出課文“月光曲”的學習,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能通過其特定的藝術形式,給人們帶來的不同感受和想象,感知音樂的巨大魅力。在課文的學習中,知道課文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和思想,領悟貝多芬樂于助人的友愛精神。在反復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感受盲人姑娘兄妹二人對藝術的渴求。在熟悉和掌握課文之后,播放“月光奏鳴曲”的片段,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聆聽音樂,是否能想象到皮鞋匠腦海里的畫面?再隨著月光灑滿寬闊蔚藍的大海上的課件畫面再來聆聽音樂,使學生多角度感知樂曲,以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再給學生播放一些有特點、歡快、悲傷的音樂,讓學生描述不同的音樂帶給自己怎樣的心境和感受,進一步理解音樂及其特殊的表現形式,展現藝術感覺的魅力。這樣的課程內容創設,不僅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還能讓學生在多方面感知下更加理解藝術的表達形式,受到美的熏陶。
學生需要良好的學習氛圍,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教育,需要多方面結合的知識感知,更需要教學中無處不在的新鮮感。所以,教師有責任在教學中多努力研究,使課堂教學能扎實穩固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姚淑榮.課堂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
[2]王玉元.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J].甘肅教育,199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