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鋒
(河南省桐柏縣大河鎮中心小學)
摘 要:課堂的中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天地。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語文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采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關鍵詞:課堂氣氛;情境;操作;多媒體
一、巧設民主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營造一個民主的環境。教師想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首先要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并且教師還要善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訓斥,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應給予及時肯定,并鼓勵他們。如何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唱唱歌,背背詩,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是在教學時將自己也列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一起操作,一起討論。對表現出色的學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來表揚他們。三是在課下對學困生進行單獨輔導或再講解,心理上不但不厭惡、不指責,而且要更耐心地指導他們,鼓勵他們。常鼓勵他們說“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這樣便能拉近教師與所有學生的距離。
二、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是學生的直觀學習,使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我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并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通過學生動手表演,每一名學生都參與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并以此為切入口,突破了本課的學習難點,順利地完成了學習目標,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還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強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充滿情趣的活動課。
三、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調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景音樂,制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到黃山的美。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情趣與興趣。
四、要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是教師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表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在影響語文課堂氣氛的諸多因素中,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首先應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解放出來,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同時教師善于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此時,老師的授課會達到春雨潤物的效果。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了自由輕松的學習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春芝.信息技術在構建語文高效課堂中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小學,2016(5).
[2]尚宏杰.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華少年,2016(18).
[3]李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作文教學研究,2009(5).
[4]江衛芬.小學語文課堂“減負增效”的對策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3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