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陽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回民二小新水橋校區)
摘 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知識和現實互為印證,發生深刻共鳴,需要教師的耐心和選擇,當然,更需要教師的眼界和氣魄。這種“眼界和氣魄”更多地表現在:教師應該揪住一個知識點“無限”放大,四處出擊,形成上掛下聯、左顧右盼。正所謂:把“近”的問題“推遠”,如此才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心應手。
關鍵詞:時分秒;推遠;探究
盡管對于時間單位“秒”,孩子們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時時有接觸,但是,時間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如何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不僅是“時分秒”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注重聯系生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給足學生觀察、發現、探究、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知識和現實互為印證,發生深刻共鳴,需要教師的耐心和選擇,當然,更需要教師的眼界和氣魄。這種“眼界和氣魄”更多地表現在:教師應該揪住一個知識點“無限”放大,四處出擊,形成上掛下聯、左顧右盼。正所謂:把“近”的問題“推遠”,如此才能讓孩子們在數學學習中得心應手。
比如,在“時分秒”的學習中,有這樣幾道題:
1.“28路公交車”每隔6分開出一班,爸爸想搭9:15的一班公交車,到達車站時,已經是9:18分,他要等待多少秒才能乘下一班汽車?
2.現在是早上時間7:50,與這個時間相差30分鐘,會是什么時間?到8:30時經過了多長時間?到9:05時經過了多長時間?
3.一人唱歌需要3分鐘,18人合唱這首歌需要多長時間?
第1個例子中,前面的時間單位是“分”,后面的時間單位忽然變成了“秒”,這就需要孩子們的“火眼金睛”。同時,對于“3分等于多少秒”的換算,牽扯到“整十數乘一位數”的知識,學生還不會計算“60×3”。教學時,不妨讓孩子們用連加的方法進行計算。此外,還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先學習第六單元中“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內容,然后回過頭學習第五單元,如此,孩子們必將學得輕松愜意。
這就是所謂的把問題“推遠”:“我”不會“整十數乘一位數”,那么我不急于做題,而是隨著老師“走遠”,先去觸摸第六單元,然后回頭再“吃下你。”為此,我們需要重構教學框架與路徑,給學生騰出施展思維拳腳的更大舞臺和空間。
同理,第2個例子中的第一問,大部分學生的答案都是8:20。警惕,教學進行到這里,就需要教師及時“懸崖勒馬”,及時按下“暫停鍵”,不妨猛喝一聲:“所謂的‘相差30分鐘,難道只能是之后的時間嗎?難道不能提前嗎?”我想,這樣的猛喝,一定會讓孩子們冷靜下來,讓他們“從時間向前流逝”的基調中“脫身而出”,進而穿越在“時間隧道”里,最后終于醒悟:所謂的“相差30分鐘”,既可以提前,也可以推后,所以答案既可以是7:20,也可以是8:20。
好的數學教學都應當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應當操之過急,直奔結果。每一個小孩都不一樣,其偏好、負荷力、學習效能感和可塑性都不一樣,這更意味著教師要慢下來,要等一等,“要在‘等字上下工夫,讓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活動空間和充分表達的機會”。等一等,等待著“別有洞天”,等待著瓜熟蒂落的那一刻,而那一刻就是“千樹萬樹梨花開”般的教學奇觀。
隨后,在計算第二問時,學生發現8:30,30分鐘不夠減50分鐘,怎么辦?此時此刻,教師也可以進一步將問題“推遠”: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勇于“借時間”:30分鐘不夠減50分鐘。瞧,這樣的“推遠”并不是隨意地“推拉橡皮筋”,而是有明晰的層次感和遞進感。如此,孩子們才能在層層深入、螺旋式上升的教學中,水到渠成地解決問題并有所突破。
引導孩子們從文本中跳出,穿越時空,穿越到第六單元中“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內容——這樣的“推遠”,不但可以為孩子們解惑,而且也必將極大地為課堂教學增值,極大地豐富孩子們的思維世界和數學世界。
第3個例子實際上是“腦筋急轉彎”,雖說這樣的問題與“時分秒”的核心概念關系不大,但是這樣的訓練,對于鍛煉孩子們的應急反應和思維靈活度還是很有好處的。盡管數學是講究嚴謹的學科,但一味地追求嚴絲合縫,有時也會遮蔽生命的靈性。不要總是把數學拉上“高深嚴謹”的理論高壇,就讓數學從臺上“下來”,充滿孩子們的“音、色、味”,變得有情有義、有滋有味。
好的數學課堂沒有固定模式,沒有謝幕和完稿。精彩高效的課堂一定是一個充分打開和擴展的世界:師生的心靈、思維、情感在打開;數學原野的邊界在擴展。當然,這一切,在于教師要不斷拓展學習的空間,通過一些極有價值的問題引領孩子們“走進去”又“跳出來”。引領孩子們在數學的密林深處,或自主探索,或多重延伸,或登高望遠,或拉近又推遠,構筑起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時空,這才是數學的魅力,也是數學學習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張齊華.既然殊途,自不同歸[J].小學教學,2016(3):35.
[2]宋顯慶.成長,是一樹花開[J].小學教學,2016(3):5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