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城
(蕭山區新塘街道城東小學)
二年級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狀:45句乘法口訣已全部學完了,學生都面臨著背口訣的任務。有一些孩子很輕松,不但能一氣呵成,熟練背完,甚至對答如流。有一些孩子不會背甚至連口訣得數都會隨口亂說。這與本冊教材的學習目標相距甚遠。于是老師、家長、孩子們都急了。怎樣才能熟練地背?怎樣才能輕松地完成?成了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一、溝通聯系、釋疑破難
(1)理清口訣的全部內容。口訣共45句,橫分有九組,豎分有九組。明白各組口訣各有幾句。(2)會通過數或加的辦法編出口訣。比如8的口訣,8 8+8=16 16+8=24 24+8=32 32+8=40 40+8=48 48+8=56 56+8=64 在加的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欲速而不達。如果出現口算有困難,不要避開,耐心等待。這個過程還需多強化幾次,尤其是幾個進位的地方與學生一起練習。(3)能自如、有序地拆分口訣算式,明白各句口訣之間的聯系。如七八五十六,7×8=56 可以拆分成以下幾個算式:1×8+6×8=56;2×8+5×8=56;3×8+4×8=56。(4)搞清本組口訣與其他組口訣的聯系。(5)解釋疑難。為什么會出現得數相同的口訣?比如四六二十四,三八二十四,可以通過畫圖等方式進行解釋。先橫著畫六個圈,畫四行,再讓學生換個角度豎著看,學生很快會發現,豎著看,每兩個豎排正好是八,也就是三八二十四。像這樣的口訣,我和學生一起整理,找出了這么幾個:4=2×2=1×4 6=1×6=2×3 8=2×4=1×8 9=3×3=1×9 12=3×4=2×6 16=4×4=2×8 18=3×6=2×9 24=4×6=3×8 36=6×6=4×9它們都是可以用畫圖等方法來解釋的。
二、提供豐富的背景知識、激發興趣
比如7的口訣,書中介紹了七巧板、日歷中的星期,我們還可以介紹七言詩,比如學生學過的《山行》每聯正好是七個字。再比如口語中的三七二十一,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被煉七七四十九天的故事。再比如取經的九九八十一難,古書中的《三十六計》,孫悟空的八九七十二變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記住口訣的方法,同時又能增添學背的樂趣。再比如九的口訣,得數之間的規律很多很多,盡可能提供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
三、整理口訣、找出難點
將45句口訣的得數都寫出來,學生有順序地寫在方格紙,老師寫在黑板上。一邊背一邊劃掉容易記住的數。難記的幾個數,用多種方法加強練習。我和學生在做這件事的時候,留下了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這四句難記的,留下四九三十六、七九六十三,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這幾句易混淆的。還把它們記在黑板的角落里,留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擦去。
四、手指記憶、巧背口訣
低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而對于他們來說則更需要具體直觀。乘法口訣本身是抽象的,在孩子們看來更是沒有意義且變幻莫測的數學符號。要記住一些沒有意義的符號,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難的。“所有的口訣你全都可以把他裝在手上帶著。”一下子就將抽象的東西成為一種可以摸得著、看得見、有意義的東西了。人的思維一但被激起,學起來當然就既容易又有趣了。
鑒于這些思考,我在教9的乘法口訣時,還把“掰手指”作為學習的一個重點。學生覺得能把口訣裝在手上帶著,既方便又有趣。“手指記憶法”,平攤雙手,在記憶“一九得九”這句口訣時,彎曲左手小拇指,在彎曲的手指右側還有9根手指,這個“9”就代表積個位是9;在記憶“二九十八”時,彎曲左手無名指,彎曲的手指左側,有一根指頭,這個“1”代表積十位上的數字1,彎曲手指右側,還有8根手指,這個“8”代表積中個位上的數字8,也就是“二九十八”,以此類推。從左往右數,第幾根手指彎曲表示幾九得幾,彎曲手指的左邊表示積的十位上的數字,右邊表示積的個位上的數字。學生既感興趣又記得牢。
事實也證明這對學生幫助很大。在最后口訣過關的時候,我發現那些較落后的學生在背7、8口訣的時候都非常緊張,一旦背到9的口訣,便輕松自如。我想主要原因就在這里。
五、為“豎背口訣”補上一課
教材在編排時,一直都是橫向一類一類編的。先是5的五句口訣、接著是2、3、4、1的口訣,再是6、7、8、9的口訣。在學完之后也并未另外安排課時從豎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研究。為以后學習用豎式計算除法做準備,我們老師是要求全部學生不但會橫背,還要豎背。這對于好的學生來說當然是容易的,但對于落后的學生來說就得先給它補上一課了。專門安排一節課,引導他們逐類引導比較分析,讓他們親身體驗豎著找規律的過程,這樣他們在記的過程中就會輕松一些了。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