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玲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第二小學)
摘 要:在教育的普及問題基本解決、教學設施不斷完善之后,高質量的教育成為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環境下,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參與度。如果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勢必會給小學語文課堂注入新的血液,不斷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語文。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課文教學;快樂課堂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語文課堂已經形成了“生字學習—課文講解—中心思想概括—課文背誦”的經典模式。上課時激情澎湃地講授著“我的上課內容”,努力完成“我的教學任務”。一堂課下來,老師講得口干舌燥,黑板上寫得密密麻麻,學生課本上也填滿了一大片的補充擴展,然而卻收效甚微。新課改要求語文課堂回歸到學生自主、自立、自覺的生命狀態,即由“知識教學為本”向“學生發展為本”的回歸,從消極被動地接受性學習到積極主動地探索性學習的轉變,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出現為語文課堂營造了寬松的學習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筆者在講四年級《去年的樹》這篇課文時,講課前播放了《童年》這首輕松歡快的音樂,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學生漸漸地被輕松愉快的音樂所吸引,有些學生還跟著哼起了小曲。通過聽音樂放松了心情,也活躍了思緒,為接下來的講課奠定了基礎。隨后,隨著音樂的停止,筆者順勢引導:“同學們,這首歌好聽嗎?你們知道這首歌叫什么嗎?”進而由這首歌的曲名《童年》導入“童年是快樂的,而童話故事也一直伴隨著我們快樂的童年,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話故事吧……”這樣的背景音樂起到了極好的導入作用,也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多媒體教學,輕松快樂學習生字、詞
生字、生詞是語文課堂上的一大教學點,如果讓學生被動地死機、機械地抄寫,不僅會使他們學得乏味,更談不上幫助他們形成能力。因此,在大力提倡不斷改進識字教學方法的同時,多媒體教學的使用給引導學生主動識字帶來了福音。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課文,記得這篇多媒體教學課讓自己記憶尤為深刻的是授課教師的識字教學法。在識字教學中,因為是采用多媒體教學,所以避免了傳統的單純強化朗讀法,即個別讀、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來加深記憶。而是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通過“摘蘋果”“小猴過橋”等游戲極大地調動了低年級小朋友主動識字的愿望。在這些游戲中,出于愛表現又爭強好勝的兒童心理,小朋友會迅速想方設法在短時間內識記生字,這也間接地培養了孩子們主動預習的好習慣,因為他們都希望自己在以后類似的游戲中順利過關。此外,“與生字寶寶交朋友”等富有童真童趣的識字教學法也經常出現在低年級的多媒體識字教學中。輕松愉快的氛圍調動了學生不斷積累知識的積極性,因此,這一教學方法值得我們語文工作者思考。
三、電教手段,讓情境教學走入課堂
在一次觀摩課中,筆者學校一年級的古詩教學課《望廬山瀑布》獲得了高度評價,執教老師精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播放出廬山瀑布的視頻,在座的學生都在感嘆眼前的情景,這對理解關鍵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創設生動的情境課堂確實是“大功臣”,它可以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實現虛實、動靜、繁簡、抽象與具體之間的轉換,有利于再現語文教材中豐富多彩的形象,優美的意境。在正確認識事物的同時,激起學生真實的情感,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啟發思維,讓語文生活化、主動化。
四、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愛上語文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立足于促進學生發展,也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學科,而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使語文課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音樂、動畫、錄音、錄像、實物演示、模擬實驗等生動有趣的多媒體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每堂語文課上都如同在享受一頓語文大餐,學習語文不再是過濾掉快樂,留下生字抄寫,背誦課文這些枯燥無趣的任務。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時,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學生可以隨著屏幕上的動畫場景如同親自到德國一飽眼福,那些各家各戶窗外的花給學生以極大的視覺享受。通過畫面顯示讓學生理解“花團錦簇”等詞語,直觀而且形象生動。
現代教育技術不斷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對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方面要感謝網絡技術給語文教學帶來的諸多便利,讓傳統的語文課堂真正走向妙趣橫生;另一方面,也不斷地反思著自己的語文課堂和教學模式。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當在新課改的浪潮下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陳淑穎.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魅力[J].散文百家(下),2016(7):141.
[2]王翰儒.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J].課外語文(上),2016(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