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76小學)
摘 要:主要針對小學科學學科無實驗室教學中的現狀及部分實驗進行探究性實驗教學研究。對今后小學科學學科無實驗室,教師采用分組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做實驗、得出結論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學科;無實驗室;分組實驗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在沒有實驗室的學校中,難于正常開展實驗課,導致很多實驗教學只是走形式,實際上沒有真正落實下去。如何讓每個學生有材料并在沒有實驗室的學校里上實驗課?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實驗課中分小組,合作學習很重要
《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中提到合作學習首先要有一個或若干個被全體組員所認同的目標,為了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必須要通過分工合作、資源共享、角色輪換、集體獎勵等手段創造和諧有效的學習環境和依賴關系。我也借鑒了此方法,即每次實驗前,我會將實驗課中需要準備的材料分配給小組中的1、2、3、4號同學,給每個學生布置任務,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實驗當中,共同帶來材料,長期的合作使學生漸漸地學會合作交談;合作學習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評價的理念,我運用到了實驗課中,每位學生都有具體分工,匯報時要求小組中每位學生都發言,從學生的實驗材料、實驗分工、實驗操作、實驗記錄、語言表達、站姿等方面進行評價,起初有些小組可能心理膽怯,或者有些小組中總有一兩個站起來不敢說話、或者聲音很小,這時教師應做到尊重個體差異,采用客觀記錄和教師評價、組內和組間互評、學生自評相結合,個人成績和小組總分相結合、合作態度等品質相結合等方法,使評價從單一走向多元,有利于我們走出競爭教育的怪圈,實現教學評價的科學化。長期形成的固定的、有默契的合作伙伴。進行小組目標是合作學習的內在動機,共同的目標是形成小組凝聚力的前提和關鍵。如,教育科學出版社六年級上冊《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一課因為第一個實驗室是用一張平展的紙實驗,其他還有四種形狀“W □ ○ ∏”這四種形狀分別由1、2、3、4號學生每人折一種,實驗時也由分別折相應形狀學生來實驗。這樣的統一分工,如果組內有想相互調整的就私下解決。明確了分工后,學生課前可以自己練習,等正式上課時就分工很明確了。
三、合理選用身邊的“實驗器材”,用科學家的精神感染學生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講道: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領者。科學教育的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并不是沒有實驗室就不能進行實驗教學,教師只要根據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新情況,適當地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教學進程,就可以使教學具有靈活性、變通性和針對性。通過從生活中、家庭中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提高了學生及教師的創造性。如,教育科學出版社六年級下冊分組探究《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白糖加熱活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其實本來是教師演示實驗,但是為了讓學生親自觀察白糖變化的實驗,我決定此實驗為分組實驗。課堂上每一組實驗員都在認真實驗,實驗現象明顯,沒有發生任何意外,安全第一,自我感覺很好,因為學生不僅看到了真實的實驗現象,還從中學到了科學知識。
這個實驗中要用到火,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了上好這堂課,我在上這堂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
處理:
(1)鉆研教材,聯系課標,認真備課,制作課件。
教案不僅簡練而且思路清晰,把探究交給學生,所涉及的問題在課件上有效展示,實驗前讓學生充分討論,并注意安全問題。
(2)精心準備材料,使用兩個法寶,消除安全隱患。
白糖加熱,需要火柴將蠟燭點燃。要消除隱患就要切斷源頭,我讓每組學生準備一個盛水的二分之一的礦泉水瓶,要求學生將點燃后的火柴扔進水中。還讓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塊濕的抹布,如果發生火災危險可以用來撲滅。有了這兩個法寶,實驗順利進行,安全沒有任何問題。雖然抹布自始至終都沒有用上,但我認為卻是實驗的必備品。
(3)自始至終要求不能用嘴吹滅火。
怎么熄滅蠟燭以及熄滅最后燃燒的白糖呢?關于熄滅蠟燭,我采用隔絕空氣的方法,直接用勺子底部蓋滅即可。而燃燒的白糖,我采用的方法是,盡管讓它燃燒,直到火焰自己熄滅為止,同時,也可激發學生思考,究竟白糖變成了什么?竟然還會燃燒,自然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可謂一舉兩得。
二、創新實驗器材,使學生更快地投入到實驗的研究中
如,教育科學出版社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抵抗彎曲》和《形狀與抗彎曲能力》兩課,實驗的公平性中要求每次實驗時要保證橋梁的長度一樣,很多孩子在做實驗時,由于測量的誤差、時間等因素導致實驗不能順利進行,導致失去對實驗研究的興趣,為此在實驗課前我將每組所需的A4紙事先都打印上了固定的豎線(保證每次實驗橋梁的距離一樣),雖然是兩條豎線,但解決了學生在課堂上因為測量距離而產生的誤差及測量距離的時間。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實驗中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遠比記憶一些實驗結論重要得多。無實驗室的教學環境下,在實驗課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從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建立固定的科學小組,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學間相互合作、溝通能力及創新意識都不斷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走進新課堂科學分冊[D].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2]龐國斌,王冬凌.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D].開明出版社,2003.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