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波
(吉林省通化市第十七中學)
摘 要:教師不能以成人的標準衡量孩子,更不能以閱歷豐富為由干擾、指責孩子。兒童節要改變以往開會、演出這種成人過節的套路,應該以兒童為本位,多聽取兒童的意見,多問問孩子想要什么。
關鍵詞:尊重;關注;真實;快樂
近日敬讀了《中國教師報》2016年6月15日趙世庭老師的《關注兒童真實的快樂》一文,感慨頗深,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如何讓孩子找到真實的快樂,而不是禮物和泛泛的祝福。提倡關注兒童的快樂,父母和教師都要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兒童;關注兒童的快樂,父母和教師需要引導孩子走向深層快樂;關注兒童的快樂,父母必須重視親情、培養親情,構建和諧、平等、相互關愛的家庭氛圍;關注兒童的快樂,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在教學上下足工夫,讓孩子喜歡課堂,愿意上課。
兒童節——童年快樂的象征,它承載著許多美好的回憶,但是現在的兒童節,孩子們的快樂真實嗎?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兒童節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兒童節那一天,家長為孩子們購買禮物本應是充滿許多美好意義的行為,但現在,這些意義被禮物的高檔與價格的昂貴所取代,變得商業化,商業化像一支拆遷隊,將兒童節的本質毀壞得破碎不堪;商業化像一只螞蟻,一點一點地啃噬著兒童節原本的快樂,日積月累,便只會剩下一副外殼,沒有原本的中心。
許多父母平時工作忙,對孩子照顧不周,便想在兒童節這一天補償孩子。有的家長會帶領孩子去商城買許多昂貴的玩具,但這往往只會讓孩子們高興一時,時間久了,對玩具也就喪失了興趣,家長們卻并不知情,依然給孩子買玩具,其實不如自己與孩子一起去制造玩具,制造的過程中也會因親情的陪伴而變得其樂無窮,也能為孩子們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有的家長會帶孩子們去餐廳,點上幾道昂貴的菜,讓孩子“大飽口福”,久而久之,孩子與家長的關系變得不再是子女關系,而是“客戶關系”,一頓山珍海味,不如家長親自下廚為孩子做幾個家常菜,這些菜充滿了親情與家的味道,而不單單只是食物的美味。
有的家長會帶孩子出去游玩,無論去哪里,無論花費多少金錢,他們認為,只要這樣,孩子們便會快樂,但其實不然,出去花費再多的金錢游玩,都不如家長陪孩子玩一些小游戲,哪怕只是蕩秋千,但因為有親情的陪伴,一切都充滿了樂趣。
兒童的快樂,并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兒童的快樂,需要的是家長的陪伴、親情的呵護,這樣,兒童的快樂才是最無瑕、最純真的快樂!
為什么有的孩子不再期盼“兒童節”,而是期盼假期中的悠閑時光呢?因為它沒有吵鬧、緊張的環境;沒有敷衍了事的禮物;更沒有摻雜了名利的節目,只有爽朗難得的笑聲,只有美麗綻放的笑容。
不錯的,所謂的“兒童節”成為如今的“兒痛節”“消費節”和擁有“添加劑”的“物化節”。
一個平靜、舒適,有著藍天白云,有著家庭氛圍,有親情陪伴的節日,才叫真正的兒童節呀!只有那時,孩子才會得到放松,不用將一根弦拉得那么緊,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享受陽光的溫暖與家的溫度。
可是,那不可能呀,當大人們真正的意識到時,孩子們對兒童節已經毫無渴望了,對兒童節已經是談不上失望,可以說成絕望了,在那天來臨之前,就做好了“迎戰”的準備,每天辛苦地排練、走場、記順序、背三四首歌詞,腦細胞像快爆炸一般,達到了極限。
請關注一下孩子的表情,望一望孩子流下的汗水,給孩子一個真正快樂、自由的節日吧!
每當到了兒童節這類孩子們專屬的節日時,孩子們期待的不應該是禮物,而家長們用禮物來表情達意的這一行為,“培養了”孩子們對禮物的向往、期待,從而導致了如今這代孩子骨子里缺了“人情味”。總能碰到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或評論別人的孩子:這孩子太不懂人情了!這能只怪孩子嗎?人之初,性本善,至于之后的變化,都是學出來的,無形的“熏陶”出來的,家長們“刻意”培養他們與“禮物”之間的感情,增加他們之間的交往。其實,家長不要掛著自己工作忙的牌子,最后又義正詞嚴地訓著孩子,“口是心非”的教育著孩子,哎,怪誰?
其實,簡單的陪伴是對孩子最負責任的表現,再多一點溝通,耐心讀懂孩子的心,能時刻想著孩子還只是孩子,是對孩子最負責的表現。
有專家建議“父母是兒童節最好的禮物,家長們可以給孩子寫一封信、錄一段話,或者是給孩子親手制作一個小禮物,拉近與孩子之間心與心的距離。”
一本書、一個籃球,只要是孩子成長中真正需要的就是最好的。與孩子們共同動手,畫一幅畫、做一個泥塑,一起做一次大掃除,都是有益的節日禮物。
在“六一”兒童節也應該給父母放一天假,給予父母更多的機會,陪伴孩子。這在國際上是有先例的,希望通過制度的改變,讓兒童節當天,孩子們不再孤獨。
至于什么是好父母,也很簡單,能讓孩子每天牽著快樂回家!
切記,莫讓“兒童節”變成“兒痛節”!
參考文獻:
[1]趙世庭.關注兒童真實的快樂[N].中國教師報,2016-06-15:3.
[2]林倩.幼兒情感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05.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