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穎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第六小學)
摘 要:在情境中發現數學信息,在生活中提煉數學信息,在實踐中發展數學信息,在操作中運用數學信息以及在運用中思考數學信息。
關鍵詞:數學信息;發現;提煉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現代數學教育思想的發展,培養小學生發現數學信息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生活中發現并提煉數學信息
小學生的生活視野不開闊,生活面狹窄,他們的生活能力及對生活的判斷力和思考力都非常薄弱,所以,很難做到把教材中提出的數學問題和隱性的數學信息與生活產生聯系,從而使數學學習不能很快地走向生活、走向簡約、走向明朗。例如,剛入學的小學生在學習認識10以內數以及1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我們不要以為10以內的數學生在幼兒園就認識了,10以內的加減法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快接受,教學時,不需要什么教學情境的創設和輔助。其實,看似最簡單的數學入門,恰恰是學生學習數學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起點,教師在這一階段,即學生學習數學的初始階段,一定要建構起學生想象中的數學生活場景。要把枯燥的數字變成數的空間,要讓數字說話,要讓數字有溫度,所以,一年級數學學習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是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提煉數學信息的良好開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到了二年級學習數學還在數手指頭,還在數小棒,靜心思考,這就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發現數學信息和想象數學信息能力欠佳的表現,學生不能通過數學課堂的學習同生活實際產生聯想。其實,學生在具體的數學計算中,數小棒和數手指,這也是在學習中發現數學信息,但這只是發現數學信息的第一步,是感性的。我們應該把學生這一發現和應用過程上升到理性,使學生在大腦思維中建構起數學的理性空間站,讓一個個數字形象地流動起來,產生與之相對應的空間情景。生活既是數學信息的載體,又是傳遞數學信息的路徑,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發現數學信息,并由此聯想到生活情景,產生一一對應的數學與生活的場景,這就需要培養小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生活的能力和在生活中發現和提煉數學信息的能力。
二、在情境中發現和提煉數學信息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場景即課堂是真實的,而學生發現數學信息的能力又是有限的,那么,如何鍛煉和培養小學生的發現能力,培養他們提煉篩取有用數學信息的能力,則是我們教師在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點所在。首先,要充分利用他們的好奇心,用新穎別致、充滿生活情趣的畫面,進行直觀的立體式的教學設計或編制數學情景劇,讓學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來感觸數字的魅力、數字的存在和數字的溫度。例如,在教學認識乘法時,制作幻燈片,創設生活情景劇《小兔采蘑菇》,幾只小兔到森林深處采蘑菇,每個小兔采到5個蘑菇,5只小兔一共采到多少個蘑菇?在情景劇中,讓小學生發現數學信息,發現數與數之間的必然聯系,這里學生會發現有5只小兔,其中3只白兔、2只黑兔,有5個小筐,每個筐里有五個蘑菇。學生發現了這組數據后,讓學生提取有用的數據,學生在發現數據的同時,進一步來辨識這些數據中哪些與數字“5”產生聯系。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學生很容易發現一組數“5、5、3、2、5”即5只小兔,5個小筐,3只白兔,2只黑兔,5個蘑菇。將這些數據一一列出,然后引導學生逆向思考,由“一共采到多少個蘑菇?”想與哪些事物有關,與蘑菇有關,發現條件中有5個蘑菇,提取出數字“5”;誰去采蘑菇,學生自然明白是小兔去采蘑菇,采的蘑菇的多少與這些小兔都有關,總共有幾只小兔,學生自然會數,有5只小兔。這樣,學生就會列出5個5相加的加法算式,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新的運算符號—乘號,并列出乘法算式,讓學生產生對比,感覺到在解決某些數學問題時,乘法要比加法簡便,進而明白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就是乘法。其次,組織開放式課堂,讓學生在實地測量中發展數學信息。例如,在學習面積時,我帶領學生上了一節室外數學課,同學生一起丈量了操場的面積、籃球場地的面積和排球場的面積,在實踐丈量的過程中,學生從獲取數據到篩選數據,在觀察、思考和提煉數據中,體驗到“面積”這一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學習簡單的幾何圖形時,我讓學生進行親手剪一剪、折一折、摸一摸等實踐活動,感受幾何圖形的存在。最后,我們要更有效地利用多媒體,建構模擬化數學生活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數字空間,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與時俱進,與數字云接軌,創設能讓學生縱橫數字世界的數學學習時空。
總之,我們要不斷開拓小學生新的數學思路,培養小學生發現數學信息的能力,使小學生在發現中,提煉和運用數學信息,解決數學問題,建構開放的數學課堂,更多地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觸到數學的實際意義,讓小學生玩轉數學,進而使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敏銳,數學思想更加豐盈。
參考文獻:
[1]閆欣.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6).
[2]侯賦華.學生獨立鍛煉能力的培養[J].體育學刊,1987.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