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進紅
(甘肅省靜寧縣司橋鄉呂渠小學)
當前,我國城鎮小學生的課堂表現欲望都比較強,而農村小學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缺乏自信,所以在農村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對學生的有效評價語顯得尤為重要,這直接關系到學生以后對自己的心理評價。教師在課堂上有效的評價是通過學生的學習狀況表現出來的,有效、恰當的評價語長期應用在教學中,會直接表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和學習效果中。特別是在語文課的教學中表現最為突出。
在我國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進程中,課堂中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越來越成為家長、學校和社會關注的重點。以前我們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現在正在被日益改革的新的教學模式和大綱要求所改變,這種改變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創新的、相互的,也就是說在課堂中老師對學生的點評和學生對老師點評的認知是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大突破點。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學生對老師點評的認知是我們日常教學中最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
在我們已經定式的教學方式中,對學生的評價語已然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隨口而出的“口頭禪”,在課堂中的語評就像波瀾不驚的黃土地一樣千年萬載不動聲色。這樣的教學永遠激勵不起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因為這樣傳統的單一色評價語沒有針對性和激勵性。這樣無效的評價語在日常的教學中,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是不可取的,它會對整個課堂的氣氛和整個課文的意境和效果產生質的影響,導致整個語文教學過程沒有新意,學生厭學,陷入學習結果質量不達標的惡性循環。那么,為了避免這種惡性循環,我們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該注意哪些問題呢?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這幾方面著手:
一、轉變評價方式
我們傳統教學中的評價方式無非學生回答完問題后說:“回答正確,請坐”“對,這個問題就是這樣的”等等,面對這樣“順口溜”式的評價語我們的整個課堂都是形式而又冷漠的。在語文課堂中我們朗讀一個句子,用一個詞語造句,或者應用一個成語,學生的反應會是怎樣?我們有沒有用心去聽每個學生創造出來的句子或者成語?所以,我們對每個學生作出的評價語是不是對學生最真誠的、中肯的、有效的評價,這會讓學生對課堂問題的真實性和趣味性產生懷疑,從而導致學生降低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如果我們把類似“你真棒”“你真聰明”之類這種評價語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換成“你能把課文中的詞語運用到寫話中,而且很恰當,真棒!”“你積累了這么多名言、好詞、好句,同學們都要要向你學習”等等,多用鼓勵性的欣賞性的語言去做評價語,用心去鼓勵和贊揚一個學生,久而久之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會建立起一種互相欣賞的關系,教學的樂趣和學習的樂趣自然產生,評語的有效性是不是就能充分的顯現出來?所以轉變一種評價的方式是我們教學評價策略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激發學生的潛能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教之道,貴在啟發潛能。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發現,課堂不僅僅是學生成長的主陣地,平時課外的閱讀和知識增長也是教學的另一個戰場。我們可以讓學生平時閱讀課外書時做好標記,把自己不懂的或者感興趣的內容標出來,多鼓勵學生寫一些課外閱讀見聞和感想之類的隨手筆記,在平時批改的時候用心地去讀每個學生的所感所想,在筆記的后面可以用我們的見解去評價學生的感想。每個學生可能對同一個事物有著不同的認知,就像《畫楊桃》一文中所寫的一樣,在不同角度的學生對同一個事物有著不同的看法,我們不能刻意讓一個事物在不同學生思維中呈現出一樣的看法,而是用不同于學生的視角激勵學生用各種角度去思考,這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也是根本點。每個學生的潛力是不一樣的,我們的責任就是以事實為依據,對不同的學生做出不同的評價,做到不妄加評判,不傷學生自尊,不出言不遜。善于運用語言,做到揚長避短、嚴謹審慎、張揚個性。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并對其在展示的過程中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這樣每個學生都會對自己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戰,對每一次的付出產生濃厚的成就感,對學生內心的潛能是一種良好的激發。
三、尊重學生的思維
小學階段正處在好奇心重的重要階段,對于世界和一些事物的未知占據了他們的整個心靈,他們的心里總有十萬個為什么想問。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欲,尊重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可能有些問題就是一個笑話,比如“為什么電線桿是豎著的?”而我們也可以問他“為什么電線桿不是橫著的呢?”一個善意的傾聽可能是他內心一個偏執問題的終結,所以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思維。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這就造就了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有獨特思維的個體,所謂因材施教,在語文的教學中更為重要!
小學語文課堂是一個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也是學生心智啟蒙成長的奠基石,換個角度去認知孩子們的思維,在教學中多運用技巧性的語言作為評價語,轉變我們的教學方式,讓每個孩子成為一個亮點,這才是我們師者的職責和成就所在!
參考文獻:
[1]陳景喜.“巧”用評價語[J].科技信息,2012(7).
[2]劉冬,高峰.課堂反饋:走出簡單評價的困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4).
?誗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