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珊
(福建省永春縣仙夾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是“口語交際”的重要任務,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盡如人意。因此,落實新課程標準理念,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新課程環境下口語交際教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一、創設快樂的交際情境
在口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并且創設符合學生學習要求的交際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以及熟悉的感覺,讓學生產生進行口語練習的欲望,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融入“交際情境”中快樂地汲取語文知識。
教師需要合理拓展教學內容并且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再現學生的精彩生活,讓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覺得有話可說,并且想要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比如,在講解《春天在哪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首先畫春天,鼓勵學生把自己聽到的和看到的春天畫出來,說出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展示在網絡中以及報紙雜志中收集的關于春天的資料,進而一同感受春天的美麗之處。
二、營造快樂的交際氛圍
通過口語交際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讓學生能夠得體地大膽地進行交際。這對于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并不容易。學生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這種畏懼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愿望。所以,教師需要盡可能地消除學生的害怕心理,并且保護學生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每一位學生身上存在的發展潛力,發現學生在表達過程中的閃光之處,及時鼓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對于不足之處,教師要善意地指正,以使其把握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快樂中訓練口語交際
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他們的話語還不規范而且缺乏完整性。所以在拼音學習中,教師需要積極地進行引導,讓學生正確地進行說話練習,規范學生各方面的口頭語言習慣,并且讓他們發展出正確的語言思考習慣以及聽說習慣。例如,在拼音教學中,當學習e的時候,可以引入這么一段話:“天鵝,河里有個漂亮的天鵝。餓,我的肚子在下課之前就餓了。”學生則可以根據四聲,構造不同的有趣句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擴展自身的詞匯理解能力,并且掌握實際的用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語言的訓練,而且掌握了現實生活中的用法。
四、在快樂教學中領悟語言的魅力
一般來說,交際中的語言基本是表達自身思想的,主要的意圖是表達意思,但是人們在語言表達中可以追求說話的魅力,讓自己的語句符合相應的審美需求。與此同時,有著較強美感的話語可以極大地增強表情達意的效果。所謂話語的美感,主要表現在內容、文字以及語音方面。新課程標準中就強調了對于口語交際修養以及態度的關注。
1.講究文明禮貌
這實際上就是指學生能與人文明、和諧地交流,一、二年級學生要達到:“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如“語文園地五”中《猜謎游戲》,學生各自準備謎語后,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師生共同參與、組織猜謎語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猜謎語時要注意文明用語的使用。
2.關注對學生態度的評價
教師需要全面評價并且提升學生的評價參與意識,讓學生從實際的口語評價中獲得更多的見識,認識自己的表達問題。對于學生的評價需要具有包容性,教師不能過分責備學生的表述,同時要關注學生是不是講禮貌,遵循了交際的原則,這是為了確保學生具有良好的交際習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組內進行相互評價,進而提升到班級層面上,班級的學生共同評價。例如,在講解《未來的橋》時,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設計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橋,而后在小組中共同探討和評論,選取典型的作品在班級中進行共同評論和交流研究。在評論中一方面需要關注橋的設計本體,還需要關注相應的說明補充等等,要具有一定的質疑精神。
總而言之,教師需要做到指路者和引導者,創建出和諧的、友善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需要全面尊重每個學生的尊嚴、思考方式以及建議,不能因為學生的成績高低而區別對待。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口語交際需要每個人的全面參與,同時也是一個較為自由、輕松和愉悅的一個過程。教師需要了解到,學生有著較強的發展潛力,但是還處在成長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需要有效的指導。教師不僅需要全面發掘和認識每個學生的潛能所在,還需要多給予正面的鼓勵和表揚,讓學生認識到人人都有表現的機會、成功的機會、得到贊揚的機會。教師必須放下架子,處在一個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傾聽學生的想法,通過親切的聊天和交談,逐步讓學生打開心門,無限制、無距離交流。
參考文獻:
[1]徐連成.如何輕松駕馭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堂[J].學周刊,2012(21).
[2]張幫成.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情景的有效設計[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0(1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