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憲霞
不斷豐富大眾的文化營養
◎文/李憲霞
文化 為 民
近年來,我省著力創新投入方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一系列重大民生文化工程,初步構建起設施齊全、產品豐富、機構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同時,促使優秀的文化品格融入三秦大地的血脈。
以基層為重點,以固定文化陣地為基礎,以數字文化和流動文化陣地為補充,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固定文化陣地不斷筑牢。我省共有公共圖書館111個,文化(群藝)館120個,鎮(街)綜合文化站1538個,村(社區)文化活動室17957個,基本搭建起五級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尤其在“十一藝節”帶動下,省圖書館新館和省群眾文化藝術中心加快推進,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久會址、秦腔藝術博物館、藝術創作基地等建設工程也陸續啟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水平大幅度提升。
數字文化陣地不斷加強。已初步搭建起省分中心、市縣支中心、鄉村基層服務點相結合的五級共享工程網絡框架;公共電子閱覽室在全省鄉鎮、街道、社區的覆蓋率已經達到72.8%。省圖書館、西安圖書館等6個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建設穩步實施,省藝術館數字文化館試點有序推進。
流動文化陣地不斷延伸。近年來,為77個公共圖書館,重點是國家貧困縣和連片特困縣公共圖書館配送流動文化服務車,為文化下鄉提供極大便利。
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社會力量為補充,不斷滿足廣大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以品牌文化活動為引導,提升整體水平。通過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陜西省藝術節、陜西省現代藝術節、陜西省閱讀文化節等品牌性文化活動,帶動我省群眾文化活動整體提升。
以傳統文化活動為核心,增強吸引力。依托陜西厚重文化資源,通過打造傳承發展陜西優秀傳統文化工程品牌——“國風·秦韻”陜西傳統文化系列展演;通過依托公共文化機構開展傳統文化普及推廣;通過舉辦戲劇大賽、民歌大賽、鑼鼓大賽、曲藝大賽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活動內容。
以群眾參與為主體,推動國有民營共同發展。通過“星級評定”、獎勵補助和搭建活動平臺等辦法鼓勵各類文化大院、演出隊、班社等民辦文化團體發展。
我省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強基層,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印發《陜西省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到2020年,全省鄉鎮(街道)、村(社區)普遍建成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促發展,有力支持貧困地區文化建設。2016年,為2421個貧困地區村文化活動室配備文化活動器材,為78個貧困地區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公共電子閱覽室進行升級,并設置158個數字文化驛站。實施“陽光工程—農村文化志愿服務行動計劃”,針對貧困地區農村招募了60名群眾文藝骨干作為文化志愿者,開展農村文化建設工作。
兜底線,有效滿足特殊群體文化需求。通過舉辦老年合唱大賽、農民工詩歌朗誦會,開展為殘疾人、農民工送演出活動;探索在用工企業建立農民工文化活動中心、在學校設立留守兒童藝術教育培訓基地、在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開展針對特殊群體的數字化培訓等等,不斷提升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水平。

秦腔中國戲曲的鼻祖吼出秦人的豪邁與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