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CAPL維度劃分探析青少年學生身體活動的重要性

2017-05-11 01:47:59邵朋飛
運動精品 2017年7期
關鍵詞:青少年兒童素養

邵朋飛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000)

當今科技在長足發展,社會在快速進步,許多高科技產品已經步入百姓家庭,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生活,其影響的主體莫過于對當代青少年學生的影響。有報道稱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科技在帶來正面效益的同時與其相伴而生的是“科技病”,且該疾病蔓延的主要區域是青少年群體。青少年學生出門坐車,回家坐車,步步離不開車。青少年學生走路看手機,回家看電腦,時時刻刻離不開電子產品,這類現象已屢見不鮮。青少年學生從之前的活蹦亂跳到今天的低頭族,從以前的跑個不停到今天的雷打不動。這類現象導致的結果是——青少年“病”了,青少年群體出現身體素質下降,肥胖率超高,近視率飆升,心血管疾病暴增等不健康的現象。有研究指出,美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普遍不足將導致肥胖年輕化和預期壽命縮短,當前一代孩子的壽命可能比父輩短5年[1]。目前,兒童每天的能量消耗水平相比于50年前的同齡人減少了600kcal[2],生存環境的改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身體活動行為。可見青少年缺少身體活動,而導致的疾病已經蔓延全球。

針對這樣的“癥狀”我國教育部門提出要為青少年學生“治病”,提出要素質教育,全面培養青少年學生的綜合素質改變身體素質低下的趨勢。素質教育包括多方面,主要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大塊,身體素質在體育教育中重視對學生體育素養的教育,認為體育素養的獲得是激發身體素質提高的主要動力。“體育素養是個體在整個生命中為保持合適的身體活動所需要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理解力和知識”[3](Whitehead)。余智[4]認為:“體育素養是先天和后天相結合的產物,體育素養基于個體先天遺傳的基礎,經過后天個體的生活環境與個體參與體育鍛煉的程度雙重影響的結果,使得個體獲得體育知識、體育行為等綜合的體育素養能力”。可見體育素養是使得個體獲得一種終身的運動習慣,幫助個體保持良好身體狀態的原動力。我國在體育素養中的研究比較早,但后來出現了較長的“停滯期”,介于當今提倡的素質教育應該將體育素養的研究重新提上日程。國際上對體育素養的研究主要傾向于《加拿大體育素養測評》(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簡稱CAPL),其能很好的測評加拿大和肯尼亞8~12歲孩子的體育素養,并能激發學生積極的參與身體活動。CAPL包含四個維度:日常行為,身體能力,知識&理解,動機&自信,四個維度每一部分都有身體活動的要求,且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本文著重分析CAPL中各維度的劃分與身體活動的關系,探析身體活動的重要性,激發我國素質教育過程中——尤其是體育領域中的體育素養——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身體活動習慣。

1 研究背景

“東華大學一名男生跑完1000m后猝死”、“九江中學一名高二男生1000m長跑中死亡”、“塘沽一中一名高三學生體育課中猝死”………僅在2012年中,上海、廣東、浙江、福建、安徽、河南等地區接連報道了青少年學生運動中猝死的現象[5]。可見我國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令人擔憂,相關人員自上而下的在尋找方法和調整政策來極力緩解該現象,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持續20年下滑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變[6]。研究稱青少年學生不僅僅出現身體素質上的問題,心理問題也比較突出。20世紀末,國家教委在調查的12.6萬名大學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7];中國心理衛生協會1991年調查表明,在大學生中心理障礙的發病率高達25.4%[8];2006年在北京8所重點大學實施的有關重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790名大學生中,有46.2%的比例表示覺得自己的壓力很大,44.7%的人表示壓力一般,另有4.2%的人表示自己幾乎被壓力壓垮,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處于悶,無聊和迷茫的情緒中。由此可見,我國的青少年學生不僅僅是身體素質狀況令人擔憂,其個人心理素質也處于危機狀態。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將健康解釋為:“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和道德等四個方面健全,才算是完美健康的人。”[9]從我國的調查數據來看,單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方面分析,我國青少年學生處于“非完美健康的人”。

1950年以前,體育運動僅僅被認為是獲得和保持工作體能、軍隊訓練或運動競賽的必要手段,與人們日常生活相距甚遠[10]。直到Jerry N.Morris早期研究工作的積極推進,才使得人們認識到身體活動是一種抵抗疾病與改善健康的有效方法[25],并逐漸開啟了身體活動流行病學研究的新視野。20世紀60年代,Ralph.Paffenbarger[11]開展了著名的哈佛大學校友健康研究,追蹤了超過200萬人次的健康報告,有力地證明了身體活動具有影響人的壽命和罹患慢性疾病風險率的重要作用。Steven.Blair認為,運動科學領域以往只關注運動的生理生化機制、運動的心理調節和人體的機能表現,健康相關的身體活動往往不被重視[15]。1981年出版的《Exercise:the facts》,首次針對運動對健康的影響進行了綜合性的評價,認為運動能夠增進健康,預防疾病和改善疾病的治療效果[12],通過運動來預防心血管疾病,是一種“最劃算”的行為[13]。

大量的研究證實,兒童青少年體質下降與身體活動不足密切相關,而且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已經成為全球普遍化的問題,城市的問題甚于農村,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的大城市中存在的問題更大[14]。身體活動不足被認為是導致當前肥胖和慢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的一種高危因素[15],國內外的眾多研究報道已顯示了身體活動與健康風險因素之間的密切關系[16],可以通過增加身體活動提升人們的整體健康水平[17]。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身體活動不足解釋為“一種流行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全球非傳染性疾病”[18]。西班牙政府的研究報告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19]中,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下降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總結:(1)日漸增多的久坐性的娛樂活動,電視/電腦/互聯網取代了以往的戶外活動時間;(2)學校較少的體育課時無法滿足學生的活動需求;(3)日常休閑娛樂活動的時間大幅減少;(4)以汽車為主的現代交通方式的改變;(5)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給步行/騎車等活動方式帶來了不利的安全隱患;(6)機械化改變了人們現代社會的生活、工作方式;(7)父母對孩子戶外活動安全性的過渡保護;(8)學校、家庭和社會缺乏運動的支持性環境。

為了改變我國青少年學生身心素質下降,活動不足的趨勢,教育部2004年下發的《教育部關于落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體育活動時間的意見》中針對學生的爆發力、力量、耐力素質及肺活量等指標持續下滑,超重與肥胖學生的比例增加,視力不良等提出中小學每天要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小學1~2年級每周要有4課時體育課,小學3~6年級和初中每周為3課時,高中為每周2課時,且每天要有25~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20]。通過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讓學生從小樹立“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成長理念,讓學生真正懂得“8-1>8”的道理。

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體育總局召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在這之前教育部和體育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發布了《關于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北京市政府在北京朝陽公園舉辦“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現場啟動儀式,標志著“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

由此可見我國政府歷來關心和重視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為促進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領域可謂是“政策高度密集區”[21]。

但是根據調查資料顯示,針對出臺的一些政策只有不到20%的區域堅持了下來,80%多的地區放棄了陽光體育運動。[22]隨著學校對陽光體育的放棄,青少年個人大部分也沒有堅持每天參加體育鍛煉。一項有關中國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顯示,中國城市青少年人群普遍缺乏體力活動行為,只有32.2%的學生堅持每天參加體育鍛煉[23]。如此以往,導致的結果是我國青少年身體活動推薦量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2014年同時期各個國家兒童青少年總體身體活動水平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兒童青少年滿足身體活動指南推薦量的總達標率僅為8.9%[24],低于新西蘭[25]、墨西哥和英格蘭[26]等國家(均大于50%)。

由此可見,我國青少年學生的身體活動現狀并不樂觀。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英國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時也講到:中國孩子玩的太少[27]!玩的少的主要原因,從主觀上講缺少身體活動的自主性,再者是沒時間到戶外玩,以及不會自己選擇體育活動來玩。

在我國,作為與學校體育活動互為補充、共同確保兒童青少年學生“每天鍛煉1h”的自主性身體活動,學校體育所要做的就是讓兒童青少年學會以體育的方式自主參加身體活動,若時間能獲得保障,自主性身體活動將是提高兒童青少年日常身體活動水平的關鍵所在,也是改善學生體質的重要突破口之一。[28]學生缺少自主性活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身體活動動機,該動機的來源也就是體育素養本身。具有體育素養的孩子,將會積極主動的參與身體活動,并且有較好的身心素質;而缺少體育素養的孩子將試圖避免參與體育活動,身體素質不高(Whitehead,2010)。因此本文以國際流行的CAPL作為研究對象,探析CAPL測試學生體育素養的領域中所涉及到的身體活動,以及體育素養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重要關系。

2 從CAPL維度劃分探析體育素養與身體活動的關系

2.1 CAPL介紹

“體育素養是個體在貫穿一生中保持適當水平的身體活動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理解力和知識”[29](Whitehead),Mandigo[30]認為體育素養是“個體具有參與利于促進個人發展的不同身體活動的運動能力”。身體活動又稱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指由于骨骼肌收縮導致能量消耗明顯增加的各種身體活動[31],缺少體育活動主要原因是缺少體育素養,體育素養與身體運動的關系如何?

國內外學者對于如何測評和評價體育素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了能夠對青少年兒童本身體育素養進行可靠、有效、綜合的測評,加拿大積極健康生活和肥胖研究小組(The Healthy Active Living and Obesity Reserch Group,簡稱HALO)編制了一種可以準確和可靠的評價工具——《加拿大體育素養測評》(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簡稱CAPL),評價加拿大8~12歲孩子體育素養中的運動技能(Longmuir,2013)。2008年開始研制至2014年共出現兩個版本,因第一版在測試中出現統計學誤差[32],因此第二版基于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并于2014年投入使用。

新版CAPL基于Whitehead的研究[33]將理論模型分為:日常行為、身體能力、動機和自信、知識和理解,總分為100分,其中日常行為和身體能力部分包含問卷調查和能力測試,各占32分;動機&自信和知識&理解為調查問卷部分,各占18分(見表1)。

表1 新版CAPL各維度劃分及得分

2.2 新版CAPL評分標準和得分解釋

CAPL測試對象為8~12歲青少年,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得分級別,每一個測試維度分別對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解釋(見表2,表3)。

表2 CAPL不同等級意義說明

表3 不同年齡不同維度得分標準

2.3 CAPL各測試維度與身體活動之間關系的解釋

2.3.1 日常行為

日常行為分為身體活動和靜態行為兩部分,并由3項二級測試內容組成:7天內平均每日的步數、每周面對電子屏幕的總時間和每周參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天數(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

7天內平均每日的步數測試是通過電子計步器測量,所占比分為21分,占日常行為總分的65.2%。由此可知每日步數與體育素養之間具有很大的比重關系,通過計步器測量所得結果明顯比學生自我匯報每周面對電子屏幕的總時間和每周參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天數要客觀的多。關于計步器測試步數的準確性,已經得到科學實驗的證實,其結果具有科學性。目前,加速計和計步器等運動傳感器已得到廣泛認可,并在各地的研究實踐中得到了大量應用[34]。Karabulut在跑步機上運用不同速度檢測了不同計步器,精確度保持98.5%以上,是測量行走步數的有效工具[35],但對于慢速或快速行走[36],以及佩戴的位置有一定的敏感性[37]。

每周面對電子屏幕的總時間和每周參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天數是通過調查問卷來得出結果,學生自我感知周一至周五和周末(除下使用電子屏幕用來做作業)看電子屏幕的總時間,以及在過去的一周內參與中等到大強度身體活動達60min以上的天數,根據不同的作答得到相應的得分。雖然該部分是問卷測試沒有計步器測試結果的客觀性,但也反映學生自身的身體活動行為,因為這兩者間接反映了學生的久坐行為和MVPA行為。

該測試維度中涉及學生每天面對電子屏幕的時間,我們稱之為靜態生活方式[38]。研究證實,因靜態生活時間增多造成的身體活動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PI),是導致當前肥胖和慢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的一種高位因素[39],且該行為極易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形成并持續到成人階段,直接影響其現在的體質和將來的健康[40]。靜態時間的增多會導致身體活動不足的兒童青少年體質進一步下降。

若學生身體活動水平沒有達到建議標準,或使用電腦、打游戲超出建議時間范圍,其肥胖發生率也可能是正常者的3~4倍[41],而每天看電視超過5個小時的孩子,其肥胖發生率比看電視2h以內的孩子高出5.3倍[42],每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會增加肥胖發生,減少體適能(耐力和力量),低自我效能,反社會行為,以及厭學(Trembly et al.,2011-B)。以上皆反映青少年身體活動與體重水平的負相關關系[43]。當前指南建議5到17歲之前的孩子每天看電子屏幕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ommittee on Public Education,2001;Tremblay et al.,2011-A),CAPL也建議兒童青少年每天看電子屏幕時間不超過2h。

科技對生活方式的轉變,久坐不動反而成了一種常態,導致了身體活動的嚴重不足[44]。久坐行為是指坐或躺的較低能量消耗的行為組合[45],或者是任何非睡眠狀態下,能量消耗小于等于1.5METs的坐或依靠的姿勢[46],或是低于100步/min的低水平活動行為[47]。

靜坐行為一定程度上擠壓兒童青少年參加身體活動的時間,但靜坐行為與身體活動可能相對獨立,靜坐少動時間的長短并不直接決定身體活動水平的高低[48]。在提高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的基礎上,應減少做作業和屏幕娛樂等靜坐行為對健康的危害[49]。

研究顯示,較長的久坐時間將會升高人的死亡率,即使其滿足了日常身體活動的建議標準,由于久坐行為的存在仍然具有更高的健康風險[50]。長期的久坐行為也會導致有氧體能水平低下[51],被認為是一種有別于身體活動的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素[52]。青少年的久坐行為與身體活動水平呈現顯著的反比關系,在放學后和周末的時間更為嚴重[53],并受到性別、體重、運動興趣以及父母運動習慣等因素的影響[54]。

兒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實驗研究項目(Children and Adolescent Trial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CATCH)是一項由Robert,Ellison和Sonja.McKinlay于1991年開始實施的研究項目,CATCH要求美國的體育課具有50%以上MVPA水平,并在課外給學生設定身體活動和健康飲食的要求。結果顯示,學生體育課和日常的MVPA水平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55]。CATCH結束后連續3年的追蹤調查顯示,實驗組的學生仍然保持了較高的身體活動水平[56]。研究證實,MVPA更易對人體產生有效刺激并利于健康促進,而中等以下強度的身體活動對人體健康促進作用收效甚微。[57]研究解釋,兒童在自由活動的狀態下所進行的MVPA水平,比在被組織的活動中更高[58],學校可在休息時間有效引導,可以使學生累計增加大約7min的MVPA時間,而在休息區域增設活動器材,也可以平均增加5min學生的MVPA時間[59]。

巴西著名醫生Pedro C Hallal等[60]通過對105個國家和地區13~15歲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水平分析發現,每天MVPA在60 min以上的比例為19.7%,而我國僅為11.0%。因此,必須從影響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行為,環境和政策等方面做進一步探析。澳大利亞國家統計局2013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5~17歲兒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參加一次組織化(社區組織活動)體育活動的比例在半數以上,其中,男生所占比例為64%,女生為63%[61];而我國城市的男性兒童青少年中有效比例為17%,女性僅為12%。造成這樣的原因是繁重的學業壓力和自身的體育素養水平,使得多數兒童青少年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根本無暇也無意識去參加體育鍛煉[8]。在自主性(自行參加身體活動)方面加拿大建議其國家兒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參加4h的自主性身體活動,但未評定出最終結果[62];芬蘭兒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參加4h自主性身體活動的比例為34%[63];新西蘭兒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參加4h自主性身體活動的比例更高,接近80%[64]。而我國兒童青少年自主性身體活動整體情況并不樂觀,自身的發展趨勢呈持續下降的態勢[8]。

上下學交通方式是指兒童青少年日常出行(上下學,往返于公園、超市或朋友家)采用積極出行方式的情況[65],積極的出行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車、輪滑等。家與學校之間的出行方式的確是可以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內容。在美國,家至學校距離在3km以內,只有15%的兒童青少年以步行或騎自行車方式上下學[66],相同的距離在芬蘭比例卻高達75%[67]。而有研究證明全天MVPA的11%發生在上、下學過程的路上[68]。研究證實,兒童青少年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水平與放學后玩耍的頻率和時間程高度正相關關系[69],與使用屏幕(電視、電腦、手機、游戲機等)時間、頻率程高度負相關關系[70]。

靜態行為方式反映的是兒童青少年每天參與身體活動的時間,組織化體育參與體現的是兒童青少年參與身體活動的意識,自主性身體活動強調的是兒童青少年參與身體活動的技能,上下學交通方式則是兒童青少年日常身體活動的另一重要補充,這些類似于我國《課標》中的身體健康,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等[71]。但相關研究表明《課程》對學生的整體體育參與的促進所起的效果甚微[72]。但這并不能完全否定《課程》本身的功能。

日常行為部分從7天活動步數、電子屏幕時間和MVPA天數直接和間接的測試了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身體活動基數大的學生相應每天的步數就會高,在7天活動步數中的得分就會高,從而影響整個的體育素養得分。看電子屏幕的時間和身體活動量成反比,較長時間看電子屏幕就會減少身體活動量,相應的得分也就越低,反映的體育素養水平也越低。一周內MVPA天數與身體活動成正比,與久坐行為成反比。可見日常行為部分身體活動具有相當大的比重,該部分的得分也直接影響了個人的體育素養水平。

2.3.2 身體能力

身體能力部分是測試個體參與身體活動的能力,通過個人的體能和運動技能表現反映得分。該部分包含7項測試內容(見表1),滿分為32分(160/5)(見表3)。

根據Meredith和Welk提出的15m/20m折返跑為測試項目[73]。該測試內容用于評價學生參與身體活動的基本運動能力,以評價個體的心肺耐力。心肺耐力基于遺傳,并受后天體育鍛煉的影響,每周幾次每次60min以上的MVPA,對個體心肺耐力能力的提升有較好幫助,較高的運動能力會直接影響15m/20m的得分。

障礙跑測試學生完成障礙路線的技能和時間來評定,其技能包括雙足跳,投擲,跑跳,單腳跳,側滑步,正確的下蹲位以及準確的踢球。該部分考量了學生綜合的運動技能,良好的運動技能是以良好的身體能力為基礎的,具有良好的身體能力才能更加準確表現運動技能以及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因此個體身體活動水平對障礙跑的得分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身體能力部分除去以上15m/20m折返跑、障礙跑,還包括握力、平板支撐、BMI、腰圍、坐位體前屈測試部分,該部分的測試同樣是基于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為基礎。握力不僅評價個體的臂力,還考量了個體握力測試中的平衡力。平板支撐考量個體的核心力量,主要評價個體整個軀干的力量和軀干耐力,尤其是后背肌肉群的力量,該部分力量的獲得是要經過長久的體育鍛煉。

Berkey[74]和Mcmurray[75]等人的研究顯示,較高的BMI影響青少年的MVPA水平,且呈現了隨著年齡增加獲得水平下降的趨勢。BMI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腰圍反映了個體腹部的脂肪堆積程度,這與很多的健康因素有直接的關系。坐位體前屈則是反映了學生軀干靈活性和腿筋靈活性。BMI、腰圍、坐位體前屈因素皆與個體自身的身體活動有關,有規律的身體活動相應的BMI、腰圍、坐位體前屈的得分會相應的提高,個人體育素養水平得分也會增高,反之則低。

身體能力部分考量了個體的體能和技能,而體能和技能是基于個體的身體活動為基礎,有規律的身體活動將會獲得較好的體能和技能,相應的身體能力部分得分就會越高,體育素養水平就會越高,反之則低。可見身體活動能力與個體體育素養具有正相關性。

2.3.3 動機&自信

動機和自信部分的測評是依據個體參與身體活動的動機水平和信心程度。該部分總分為18分,分5項測試內容,每項測試內容有不同的得分比重(見表4)。

表4 動機和自信部分得分權重

問題4和5是關于個體與同齡人相比自身的活動水平和技能等級,活動水平和技能等級從1到10有不同的程度,個人根據不同的程度對應的有“A lot more active”、“Same”、“A lot less active”,個人若超過同鄰人的活動和技能水平就選擇“A lot more active”低于同齡人的選“A lot less active”與同齡人相近的選“Same”,通過個人所選擇的結果除以10就是最后的得分。最少得分為0.1(1/10)分,最大得分為1(10/10)分。該部分評價學生自身與同伴相比身體活動程度,自身活動程度越高則得分越高,相比同伴的體育素養就越高。

動機和自信部分中“benefit to barrier ratio”的得分是有兩部分互為結果,其包含參與體育活動的理由和不參與體育活動的理由兩部分。前者包含9道題,每一選項題值范圍為1~5分,總分最少為9分,最大為45分。該部分涉及的內容比如“對于‘我參與運動的原因是……’你是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之間、同意、非常同意”做出你所選擇的項。

表5 個體參與身體活動的原因

學生不參與體育活動部分包含10道題,每一選項題值范圍為1~5分,總分最少為10分,最大為50分。該部分涉及的內容比如“對于‘我不參與運動的原因是……’你是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之間、同意、非常同意”做出你所選擇的項。該部分是反向打分,比如如果學生選了1他們的得分是5分;如果孩子選的是5那么他們的得分是1分。

表6 個體不參與身體活動的原因

該部分“benefit to barrier ratio”是由個體參與體育活動的理由和不參與體育活動的理由來表明個體的體育行為。benefit to barrier ratio(-41~35)=參與身體活動的原因(9~45)-不參與身體活動的原因(10~50),最后得分(-4.7~4)=(benefit to barrier ratio/8.75)(見表7)。“Adequacy score”由7項測試題組成,每一選項題值范圍為 1~4分,最后得分(1.5~6)=((7~28)×1.5)/7。其測試內容涉及個體參與身體活動的主動性和程度,比如“你認為‘某些孩子主動選擇運動內容’是非常像你、部分像你,你認為‘某些孩子被動選擇運動內容’是非常像你、部分像你”“Predilection score”由9項測試題組成,每一選項題值范圍為1~4分,最后得分(1.5~6)=(9~36)/7。其測試內容涉及個體參與身體活動的偏好性,比如“你認為‘一些孩子喜歡在室外玩’是非常像你、部分像你,你認為‘一些孩子喜歡在室內看電視’是非常像你、部分像你”。

影響學生參與或不參與身體活動的因素中,家庭成員的陪伴和鼓勵,以及運動場地的開放程度等都是影響個體參與或者不參與的原因。蘇格蘭兒童青少年因身體活動不足導致的體質下降與家長不經常參與身體活動和其肥胖率升高有直接關系[76]。研究顯示,家長的健康意識和鍛煉行為與其所受的教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77]。學校綜合環境是指與學校體育相關的政策法規執行,體育師資配備,體育課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場地器材配備情況[78]。在我國,學校體育承擔著增強學生體質、傳承體育文化、培養體育人才等基本任務,基本任務的承擔決定了其在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79]。

表7 CAPL動機&自信部分的信息表

通過問卷調查學生的動機和自信,從每一個測試項的要求來看,每一項對應的得分都直接和間接與身體活動有關,從分值設定來看,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越高,其每一項的得分就越高,從而整個動機和自信方面的得分就越高,個體體育素養的總得分就越高。該部分也可推斷學生的體育素養得分越高,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就越高,其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水平就越高,在運動過程中就越有自信。個體本身參與身體活動具有較高的自信,其參與身體活動的動機就越強烈,相應的身體活動水平就越高,最終表現的體育素養水平就越高。

2.3.4 知識和理解

知識和理解部分采用問卷測試進行評價,該部分評價受測者的身體活動、靜態行為、體能和運動安全、技能等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理解情況。總測試題項為10項,總分值范圍為-0.63~18分。其中與身體活動相關的就占到總分的66.6%,可見知識和理解部分主要的側重點在于個體的身體活動(見表1)。

問題1是關于自身對每日MVPA分鐘數的理解,正確闡述為至少60分鐘或者至少1小時,答對為1分,打錯為0分;問題6是自身對每天觀看電子屏幕上限知識的掌握,正確的闡述為2小時,答對為1分,打錯為0分;問題7是對于心肺耐力體適能的解釋,正確的解釋為心臟很好的推動血液和肺很好的運輸氧氣的能力,答對為1分,打錯為0分;問題8是對肌肉耐力的解釋,正確闡述為很好的推,拉,伸展的能力,答對為1分,打錯為0分;問題9是對健康意義的解釋,“瘦”不應該標出(不代表健康)、“吃的好”標出(代表健康)、“沒有生病”標出(代表健康)、“感覺好”標出(代表健康)、“看起來好”不應該標出(不代表健康),答對為1分,打錯為0分;問題10身體運動對健康帶來益處的一段情景填空,共有5個空,分值為0~5分;問題11讓學生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判斷是否需要安全設備,該部分分值是從-7到10分;問題12關于獲得踢和扔運動技能的途徑,正確答案是通過看視頻、找教練上課來學習,答對為1分,打錯為0分;問題13個體獲得健康身體狀態的方式,正確闡述為需要更多的鍛煉,答對為1分,打錯為0分;問題14是休閑時刻首選的行為方式,若選擇積極的身體活動得1分,若選擇久坐行為得0分。

從知識和理解測試題可以看出每一題所涉及的內容都與個體參與身體活動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基于個體本身運動習慣且長久的運動鍛煉所帶來的身體技能和健康受益促使個體了解更多的體育運動知識,具有豐富運動知識的個體又會基于知識進行更多的體育鍛煉。因此個體積極的參與身體活動就會積極的獲取運動知識,從而影響個體知識領域部分的得分,從而提高個體體育素養水平。

3 小結

CAPL測試是由加拿大官方牽頭經過數年研制開發而成,投入了100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和2,000多位學生的共同參與。CAPL不僅能較好的測評加拿大8~12歲孩子的體育素養水平,而且能較好的比較肯尼亞和加拿大兩國兒童之間的體育素養水平。從2014年開發的新版CAPL已經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肯尼亞等國使用,隨后出現了法語版本。因此證明了該測試工具的國際使用廣度,也說明了CAPL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從CAPL的四個測試維度以及與四個測試維度相對應的測試內容可以看出,每一部分都強調了身體活動的重要性。沒有較好的身體活動水平,相應的體育素養得分就會偏低。體育素養得分較低的學生,本身身體活動水平也較低。當今面對青少年學生身體活動不足,身心健康狀況下降的情況。不妨以CAPL為導向,著力提高我國中小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身體活動水平是日常行為、身體能力等因素的根本動力。若學生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活動水平,也就不能很好的談論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體育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找到提高的途徑也將是事半功倍。學生身體素質下降也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對于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同樣不是一聲吶喊就能解決的。身體活動不是一蹴提高到一定水平,其需要日積月累,養成終身體育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對于我國和國際上都在呼吁提高學生體育素養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要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等一起關注學生的身體運動,因為身體運動是體育素養的基石,又是體育素養的根本。

[1] OLSHANSKY S J,PASSARO D J,HERSHOW R C,et al.A potentioal decline in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1st centtury[J].N Engl J Med,2005,352(11):1138-1145.

[2] BOREHAM C,RIDDOCH C,The physical activity,fitness and health of children[J].J Sports Sci,2001,19(12):915-929.

[3] WHITEHEAD M.physical literacy: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in relation to developing a sense of self,universality and propositional knowledge[J].Sport,Ethics Philosophy,2007,1(3):281-298.

[4]余智.體育素養概念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5(01).

[5] 汪曉贊,郭強,金燕,李有強,吳紅權,季瀏.中國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的理論溯源與框架構建[J].體育科學,2014(03).

[6] 教育部.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列入課標[EB/OL].

[7] 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系列報道之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卷調查[N].教育在線,2007,5,24.

[8]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加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全文)[N].新華網,2007,5,24.

[9] 青少年體質下降的調查報告[N].200611.30《中國青年報》第6版.

[10] BLAIR S N,DAVEY SMITH G,LEE I M,et al.A tribute to Professor Jerenmiah Morris:The man who invented the field of physical activity epidemiology[J].Annals Epidemiology,2010,20(9):651-60.

[11] PAVEN P B,WASSERMAN D H,WILIAM G.Exercise physiology:An Integrated Approach[M].Chicago:Cengage Learning(1 edition),2012.

[12] BASSEY E J,PENTEM P H.Exercise:the Fact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3] MORRIS J N.Exercise in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today’s best but in public health[J].Med Sci Sports Exe,1994,(26):807-814.

[14] 喬玉成,王衛軍.全球人口體力活動不足的概況及特征[J].體育科學,2015,35(8):8-15.

[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hysical acticity[EB/OL].http://www.who.int/topics/physical-monitoringframework/en,2011.

[16]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J].J Am Med Associa,1996,276:241-246.

[17]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 2010.2nd Ed.With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health and objectives for improving health[R].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0.

[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hysical activity[EB/OL].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85/en.2015.

[19] BEGONA MERINO MERINO,ELENA GONZALEZ BRIONES.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Madrid: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y ciencia,Ministerio de sanidad y consumo,2007.

[20]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bEkAi1bVx_z06ytZYDm_7k.

[21] 楊成偉,唐炎,張赫,等.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的有效執行路徑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執行系統模型的視角[J].體育科學,2014,34(8):56-63.

[22] 徐英徽,張輝.蜀道難——析開展“陽光體育”所遭遇的社會阻力[J].南京體育阮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23] 季成葉.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4):289-291.

[24] 國民體質監測中心.2014年6-69歲人群體育健身活動和體質狀況抽測調查結果[R].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2014.

[25] MADDISON R,DALE L P,MARSH S,et al.Results from New Zealand’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l 1)S83-S87.

[26] STANDAGE M,WILKIE H J,JAGO R,et al.Results from england’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 [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l 1):45-50.

[27] 人民網.習近平談BBC中式教育紀錄片:稱孩子玩的太少[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23/c1001-27731581.html.

[28] 張加林,唐炎,陳佩杰,劉陽,曹振波,胡月英,朱政,莊潔.全球視域下我國城市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體育科學.2017.01.

[29] WHITEHEAD M.Physical literacy: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in relation to developing a sense of self,universality and propositional knowledge[J].Sport,Ethics Phyilsosphy,2007,1(3

[30] MANDIGO J,FRANCIS N,LODEWYK K,et al.Physical literacy for educators[J].Physi Health Edu J,2009,75(3):27-30.

[31] 何一粟,李洪玉,馮蕾.中學生攻擊性發展特點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57-63.

[32] TREMBLAY M,LLOYD M.Physical literacy measurement the missing piece[J].Phys Health Edu J,2010,76(1):26-30.

[33] LONGMUIR P E,BOYER C,LLORD M,et al.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Methods for children in grades 4 to 6(8 to 12 years)[J].BMC Public Health,2015,15(1):767-778.

[34] 王歡,王馨塘,佟海青等.三種加速計測量多種身體活動的效度比較[J].體育科學,2014,34(5):45-50.

[35] KARABULUT M,CROUTER S,BASSETT JR D.Comparison of two waist-mounted and two ankle-mounted electronic pedometers[J].Eur J Appl Physiol,2005,95(4):335-343.

[36] BUTTE N F,EKELUND U,WESTERTERP K R.Assessing physical activity using wearable monitors:Measures of physical activity[J].Med Sci Sports Exe,2012,44(1 Suppl 1):S5-12.

[37]GUO F LI Y,KANKANHALLI M S,BROWN M S.An evaluation of wearable activity monitoring devices[A].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ersonal Data Meets Distributed Multimedia[C].Barcelona,Spain:ACM Multimedia Conference,2013:31-34.

[38] 活力健康兒童全球聯盟.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評價體系指標含義及評價方法[EB/OL].http://www.activehealthykids.org/core-indicators-and-benchmarks/.

[39] WHO.Physical activity[EB/OL].http://www.who.int/top-ics/physical-activity/en,2015.

[40] MORROW J,JACKSON A,GREGORY PV.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an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M].Washington,DC: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research digest,1999.

[41] L A U R S O N K R,E I S E N M A N N J C,W E L K G J.Conbined influ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creen time recommendations on childhood overweight[J].J Pediatr,2008,153(2):209-214.

[42] GORMAKER S.et al.Television viewing as a cause of increasing obesity amo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J].Archi Pediat Adoles Med,1996,150:356-362.

[43] PEICHERT F,MENEZES A,WELLS J,et al.Physical activity as a predictor of adolescent body fatness:A systematic review[J].Sports Med,2009,39(4):279-294.

[44] EDW ARDSP,TSOUROS A.The Solid Facts: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tive living in urban environments: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R].Geneva:WHO European Office,2006.

[45] PATE R R,O’NEILL J R,LOBELO F.The evolving definition of “Sedentary”[J].Exe Sport Sci Rev,2008,36(4):173-178.

[46] SEDENTARY BEHAVIOUR RESEARCH NETWORK.Letter to the editor:Standardized use of the terms”sedentary”and“sedentary behaviours”[J].Appl Physiol,Nutri,Metab ol,2012,37:540-542.

[47] MATTHEWS C E,CHEN K Y,FREEDSON P S,et al.Amount of time spent in sedentary behaviour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3-2004[J].Am J Epidemiol,2008,167:875-881.

[48] 阿斯亞·阿西木,劉艷,何志凡.成都市中小學日常生活身體活動情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6):677-679.

[49] 朱斌,宗敏.身體活動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策略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5):604-606.

[50] KATZMARZYK P T,CHURCH T S,CRAIG C L,et al.Sitting time and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J].Med Sci Sports Exe,2009,41:998-1005.

[51] BIDDLE S J H,PEARSON N,ROSS G M,et al.Tracking of sedentary behaviours of young people:A sysmatic review[J].Preventive Med,2010,51:345-351.

[52] 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LAN ALLIANCE.2014 United States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R].Columbia SC,2014.

[53] SALLIS J F,PROCHASKA J J,TAYLOR W C.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Med Sci SportsExe,200,32(5):963-975.

[54] KING A C,PARKINSON K N,ADAMSON A J,et al.Correlates of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in English children[J].Eur J Public Health,2011,21(4):424-431.

[55] HOELSCHER DM,KELDER S H,MURRAY N,et al.Dissemina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trial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CATCH):A case study in Texas[J].J Public Health Manage Practice,2001,7(2):90-100.

[56] NADER P R,STONE E J,LYTLE L A,et al.Three-year maintenance of improved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The catch cohort[J].Archiv Pediatr Adolescent Med,1999,153(7):695-704.:281-298.

[57] 2008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EB/OL].http://www.health.gov/paguidelines/pdf/paguide.pdf.

[58] BURDETTE H L,WHITAKER R C.Resurrecting free play in young children:Looking beyond fitness and fatness to attention,affiliation,and affect[J].Archives Pediatrics Adolescent Med,2005,159:46-50.

[59] BASSETT D R,FITZHUGH E C,HEATH G W,et al.Estimated energy expenditures for school-based policies and active living[J].Am J Preventive Med,2013,44:108-113.

[60] HALLAL P C,ANDERSEN L B,BULL F C,et al.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surveillance progress,pitfalls,and prospects[J].Lancet,2012,380(9838):247-257.

[61]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ABS).Australian health survey:physical activity,2011-12.Catalogue No.4363.0.[R].Canberra:Aus Bureau Statistics,2013.

[62] Canada Physical Activity Report Card for Children and Youth[EB/OL].http://dvqdas9jty7g6.cloudfront.net/AHKCAR-2014-FULLC-singles.pdf.

[63] JARMO L,TIMO J,SAMI K,et al.Results from Finland’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51-S57.

[64] RALPH M,LEILA P D,SAMANTHA M,et al.Results from New Zealand’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83-S87.

[65] 活力健康兒童全球聯盟.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評價體系指標含義及評價方法[EB/OL].http://www.activehealthykids.org/core-indicators-and-benchmarks/.

[66] DENTRO K N,BEALS K,CROUTER S E,et al.Resul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k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105-S112.

[67] TURPEINEN S,LAKANEN L,et al.On the way to school.School commutes and the promotion of active commuting amongst school-aged children[R].Research report on sport and health 271.Jyvaskyla:likes-foundation for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s.Finnish report,abstract in English,2013.

[68] COOPER A R,PAGE A S,WHEELER B W.Mapping the walk to school using accelerometry combined with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J].Am J Preventive Med,2010,38(2):178-83.

[69] ENGBERG E,ALEN M,KUKKONEN-HARJULA K,et al.Life event and change in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A systematic review[J].Sports Med,2012,42(5):433-447.

[70] LEPP A,BARKLEY J E,SANDERS G J,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 phone use,physical and sedentary activity,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a sample of U.S.college students[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3,10:79.

[71] 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8.

[72] 唐炎,郭禮,李翠蘭,等.從事實出發:運用“”黑箱理論對體育新課程改革的審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10):58-61.

[73] MEREDITH M D,WELK G J.Fitness-gram/Activity-gram Test Administration Manual[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0:38-44.

[74] BERKEY C,ROCKETT H,FIELD A,et al.Activity,dietary intake,and weight change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adolescent and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J].Pediatrics,2000,105(4):e56.

[75] MCMURRAY R G,WARD DS,ELDER J P,et al.Do overweight girls overreport physical activity?[J].Am J Health Behavior,2008,32(5):538-546.

[76] REILL Y J,DICK S,MCNEILL G,et al.Results from Scotland’s 2013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ivity Health,2014,11(Supp 1):S93-S97.

[77] 胡安寧.教育能否讓我們更健康——基于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城鄉比較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4(5):116-130.

[78] 活力健康兒童全球聯盟.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評價體系指標含義及評價方法[EB/OL].http://www.activehealthykids.org/core-indicators-and-benchmarks/.

[79] 教育部.學校體育工作條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r/mor-620/200409/1436.html.

[80] 陳思同,劉陽.加拿大體育素養測評研究及啟示[J].體育科學,2016(03).

[81] 郭強,汪曉贊.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的國際發展趨勢與熱點解析——基于流行病學的視角[J].體育科學,2015(07).

猜你喜歡
青少年兒童素養
青少年發明家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中國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中國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高清|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国产精品3p视频|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干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色首页AV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最新地址|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一级黄色片网|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成年人福利视频| 国产在线啪|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日韩a级毛片|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福利在线不卡|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欧美综合激情|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色综合日本| 青青操国产视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欧美午夜小视频| AV老司机AV天堂| 伊人激情综合| 欧美在线网|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成年人福利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国产99精品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日韩无码黄色|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九色综合视频网| 欧美一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