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
(廣西文凱-劍華體育俱樂部,廣西 南寧 530001)
體能(Physical Fitness)是人體各器官系統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力量、速度、靈敏、耐力和柔韌等基本身體素質,以及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和運動能力[1]。對運動員而言,體能分為健康體能和運動體能[2]。健康體能是運動體能的基礎及重要保證[1-3]。作者對某市體校未成年羽毛球運動員進行健康體能測試,并分析結果及原因,旨在為全面提高運動員體能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法,于2016年10月對某市體校9至18歲羽毛球運動員進行研究。排除標準:年齡不達研究要求;急性疾病期;嚴重運動系統慢性損傷影響正常訓練者。符合研究條件35人,平均(14.38±3.47)歲。9至14歲為兒童組,共12人,其中男7人(58.3%),女5人(41.7%),平均(11.80±2.36)歲。14至18歲為少年組,共23人,其中男12人(52.2%),女11人(47.8%),平均(16.12±1.64)歲。均為住校運動員,每周雙休制,工作日半日專業訓練,半日及晚上接受正常文化課學習。
1.2 研究方法
檢測身高、體重、體成分等指標以了解基本身體素質。以100米跑、1500米跑、一分鐘跳繩及坐位體前屈分別作為速度、耐力、彈跳力和身體柔韌性評價指標以了解一般運動體能。以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2]及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3]評價測試結果。自制《體校運動員體能自評問卷》及《體校運動員體能教練問卷》,請相關專家作論證及修改,保證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了解分析體能變化的背景及可能原因。測試時間為每天上午35人同時進行,連續四天,計時項目采取手動記時。
1.3 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以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35名研究對象均按要求完成所有測試,測試結果達國家三級運動員及以上等級標準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良好以上。
2.1 身體素質檢測結果 經檢驗少年女子組和少年男組在體脂率項目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各組身體素質比較
2.2 一般運動體能測試結果 少年女子組與少年男子組差異比較在1500米跑得分項有統計學意義(P<0.05);坐位體前屈測試分數在少年組和兒童組的男女性別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5)。具體見表2。
表2 各組一般運動體能比較
本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研究對象測試成績達到國家相應年齡運動員等級標準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良好以上,說明研究對象健康體能狀況良好。
進一步比較分析發現,少年女組體脂率高于少年男性組(P<0.05),1500米耐力跑的成績低于少年男子組(P<0.05),提示少年女組耐力低于少年男子組。分析原因可能有:第一,性別差異。少年女子正值青春期性器官發育,雌激素水平增高,體脂合成代謝升高,體質率增加,體蛋白質含量(主要指肌肉量)占體成分比例減少。人體重量造成的運動負荷相對或絕對增加,原有的耐力素質相對或絕對不足;第二,大肌群及心肺有氧耐力訓練不足。大肌群及心肺有氧耐力訓練主要通過長距離跑實現。羽毛球實施每球得分賽制后,大家更關注在短時間內如何贏得比賽,不再一味追求提高上述耐力以獲得長時間比賽的優勢,該項耐力訓練時間比重減少;同時,由于引入國外大量體能訓練新技術,體能訓練已不僅僅局限在大肌肉群及心肺訓練,也不再局限于杠鈴、長距離跑等傳統單一的訓練方式,而是開發小肌肉群及更多肌肉群力量,開展變速、變向等更全面體能訓練,可能造成大肌群及心肺有氧耐力訓練相對或絕對不足。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應從多途徑采取措施,以降低體脂,提高有氧耐力:首先強調科學膳食,控制脂肪攝入,減少脂肪堆積;保證優質蛋白質及氨基酸攝入,增加肌肉量;其次保證一定的大肌肉群及心肺耐力訓練;同時,科學安排訓練時間與項目,使之與運動營養素補給種類和數量相一致,促進營養素吸收,避免補給浪費及無效補給。
坐位體前屈跟腰椎柔韌性及下肢大肌群肌肉延展性有關。柔韌性佳,肌肉延展性彈性好,是各類急、慢性運動損傷的重要保護因素[6]。本研究發現男運動員坐位體前屈得分低于女運動員(P<0.05)。考慮主要原因與男性柔韌性低于女性的性別差異有關[6]。建議加強男性運動員柔韌性訓練,可采取措施有:一,未成年人運動系統還處于生長發育期,柔韌性可塑區間大,年齡是青少年柔韌性鍛煉的有利因素。可通過外力及適當的方式,強化和加深身體柔韌性。二,關節柔韌性和肌肉緊張度均與心理緊張—松弛狀態有一定相關[7]:長期精神緊張,可導致肌肉關節持續僵硬時間長;而主動平靜心情,放松身體,可降低肌緊張度,提高肌肉延展性,因此,運動員掌握自我控制心理訓練對改善體能是必要的。
中國臺灣學者龔憶琳[3]認為健康體能包括心肺耐力適能、肌力適能、肌耐力適能、柔韌性適能及適當的體脂肪百分比,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和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效率所需的體能。中國學者熊斗寅[1]把身體運動能力,身體適應能力,身體機能和各種身體素質稱為大體能,運動訓練中的體能和體能性項目稱為小體能。此處的“大體能”相當于龔憶琳提出的健康體能,除了該部分體能在整個體能訓練中占大部分內容以外,跟其重要性不無關系。我們也觀察到,在競技體育的訓練和比賽中,健康體能良好不一定競技體能就好,但沒有健康體能做保證,就無法實現優秀競技體能。可見健康體能在運動員體能中的根本保證作用。
未成年運動員是特殊運動員群體,此年齡期運動員身體發育,身體結構和器官功能均發生重大變化。同時還需要開發身體特殊機能,以適應運動專項技能的需要。因此,對體能的要求高且復雜。加強體能監測,及時正確應對,對全面提高體能訓練水平尤為重要。
[1] 熊斗寅.淺析“體能”概念[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0,(1):1-3.
[2] 楊世勇,李遵,唐照華,等.體能訓練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15 .
[3] 龔憶琳.何為體適能.體育學刊,1995,2:99.
[4]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2010.
[5] 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2014.
[6] 曲綿域,高云秋,浦鈞宗,等.運動醫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474-482.
[7] 潘芳,吉峰,余琳.等.心身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第2版,154-157,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