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堃+羅頌平+李敏+張會仙+許麗綿+趙瑞華+魏紹斌
[摘要] 盆腔炎性疾病屬于感染性疾病,目前西醫以抗生素治療為主,然而抗生素濫用形勢嚴峻,隨之帶來的菌群失調、菌群耐藥性、超級細菌產生以及不良反應增加等潛在危險日益突出,因此亟待尋找能補充或替代抗生素治療本病的方法手段。中醫藥治療該病療效確切,有其獨特優勢。該文主要論述盆腔炎性疾病中醫藥診療的優勢與證據,旨在進一步證明中醫藥治療該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時為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提供醫學證據。
[關鍵詞] 盆腔炎性疾病;抗生素;中醫藥;優勢與證據
Advantages and evidences research on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MA Kun1,LUO Song-ping2,LI Min1,ZHANG Hui-xian1,XU Li-mian2,ZHAO Rui-hua1,WEI Shao-bin3
(1.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China;
3.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072,China)
[Abstrac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At present,Western medicine is mainly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However,the situation of antibiotics abuse is so grim that the potential risks such as the imbalance of bacteria,the resistance of bacteria,the production of super bacteria and the increase of adverse reaction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refore,it is urgent to find a way to supplement or substitute anti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is effective and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eviden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eatment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to further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CM treatment and to provide medical evidence of reducing antibiotics use.
[Key words]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antibiotic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vantages and evidences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主要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癥引起,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等,具有病程長、病情纏綿、復發率高等特點。若未得到及時、積極、正確治療,則可引起PID后遺癥,分為近期和遠期后遺癥2種,近期后遺癥包括輸卵管卵巢囊腫、肝周圍炎以及罕見的死亡,遠期后遺癥包括不孕癥、異位妊娠、慢性盆腔痛及PID反復發作[1-4],嚴重影響婦女健康,降低生活質量,增加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
1 流行病學資料
由于許多PID患者癥狀輕微、不典型甚至無癥狀,且發病率受地理位置、社會經濟狀況、婚姻家庭道德觀念、性文化、性行為影響,流行病學數據較難統計,國內外尚無大范圍、權威性的統計數據。有研究顯示發展中國家育齡期婦女PID發病率高達40%[5];2004年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牽頭組織的全國14家醫院婦科門診和計劃生育門診就診的3 590例患者,PID患病率約占10.1%;2009年陜縣8 529例農村已婚育齡婦女PID患病率為3.73%[6]。美國NHANES調查結果顯示,2013-2014年,18~44歲已有性生活的女性自訴一生中PID患病率約為4.4%[7],美國每年有超過100萬急性PID需要治療,每年花費超過40億美元[6]。
2 西醫研究現狀
2.1 西醫診斷標準及發病機制研究
2.1.1 西醫診斷標準
由于PID癥狀、體征差異較大,臨床診斷較為困難,國內無統一診斷標準。根據《2015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關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診治規范》包括3大點。
2.1.1.1 最低診斷標準 ①宮頸舉痛;②子宮壓痛;③附件區壓痛。
2.1.1.2 附加標準 ①體溫(口表)>101°F(38.3℃);②宮頸異常黏液濃性分泌物或宮頸脆性增加;③陰道分泌物生理鹽水涂片見大量白細胞;④紅細胞沉降率升高;⑤血C反應蛋白升高;⑥實驗室證實宮頸淋病奈瑟球菌或衣原體陽性。
2.1.1.3 特異標準 ①子宮內膜活檢組織學證實子宮內膜炎;②陰道超聲或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輸卵管增粗,輸卵管積液,伴或不伴有盆腔積液、輸卵管卵巢腫塊;或超聲檢查提示PID(如輸卵管充血)。
2.1.2 西醫對于PID發病機制研究
目前,PID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引起該病的病原體主要包括外源性病原體和內源性病原體2種,2種可單獨存在,但多為混合感染。外源性病原體主要為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以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為主,還包括人型支原體、生殖支原體以及解脲支原體等。內源性病原體包括需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和厭氧菌(消化鏈球菌、脆弱類桿菌、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等)。近期研究表明,由淋病奈瑟球菌或沙眼衣原體引起的PID發病率有所下降,不超過50%的PID患者由淋病奈瑟球菌或沙眼衣原體引起 [8]。
2.2 醫治療方案
根據2015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診治規范[8],PID的治療主要以廣譜、經驗性抗生素抗感染為主,必要時行手術治療。根據經驗選擇廣譜抗生素覆蓋可能的病原體,包括厭氧菌、需氧菌、淋菌和沙眼衣原體等。所有的治療方案都必須對淋菌和沙眼衣原體有效,因為子宮內膜和宮頸篩查無陽性發現并不能除外上生殖道感染。是否有必要根除厭氧菌,目前尚不明確。
2.2.1 治療方案
①靜脈藥物治療;②肌注/口服藥物治療;③隨訪;④性伴治療;⑤預防、妊娠及其他。
2.2.2 PID后遺癥治療方法
①近期后遺癥:必要時行膿腫切開引流或手術切除腫物,當發生膿腫破裂等急性并發癥時可考慮剖腹探查術。② 遠期后遺癥:主要包括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目前尚未形成明確的診治規范)和理療(激光療法、超短波療法、微波療法)等[4]。
2.2.3 治療PID臨床用藥存在的突出問題
有學者對我國PID的治療現狀進行總結分析,發現我國臨床醫師對PID缺乏統一認識,臨床用藥盲目性較高,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突出問題[9]。
2.2.3.1 抗生素應用不當 由于開始治療時,多數情況是不知道PID患者到底是哪種病原體感染引起的,抗生素的選擇往往是根據經驗用藥。對既往PID情況調查發現[10],只有68.3%患者使用敏感抗生素,31.7%患者使用了致病菌已耐藥的抗生素,而且各醫療機構使用的抗生素品種繁雜,在已調查的7家全國三級甲等醫院3年治療PID的藥物中,所涉及的抗生素就達百種以上。
2.2.3.2 治療療程不夠 PID是一種由多種微生物造成的混合深部盆腔感染,抗生素治療的徹底性是其治療原則之一,不能因為患者癥狀體征好轉即盲目停止治療,一定要堅持抗生素治療達到2周的時間。而且治療療程不夠,也是造成PID反復發作的原因之一。
2.2.3.3 濫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恰當的抗生素,是積極治療PID、減少副反應的關鍵。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醫院的條件、有效性、藥物價格、患者依從性和藥物敏感性等多方面綜合考慮,體現診療的個體化。有些臨床醫師不顧藥物的抗菌譜,盲目應用高級、高價抗生素,不僅無治療作用,反而增加藥物的耐藥性,使患者承受沒必要的副反應和昂貴的醫療費用。
3 中醫研究現狀
中醫古籍無“PID”、“PID后遺癥”病名的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如發熱、腹痛、帶下多、月經失調、痛經、不孕等,散見于“帶下病”、“產后發熱”、“癥瘕”、“婦人腹痛”、“痛經”、“月經失調”、“不孕癥”等病的論述中。
3.1 病因病機研究
中醫認為,PID發病主要由于經期、產后或攝生不潔,濕熱、邪毒內侵,直入沖任及胞宮、胞脈,與血搏結,邪正交爭,導致發熱;不通則痛,乃至腹痛。若PID治療不及時、徹底,邪氣留連,與沖任胞脈氣血搏結而成瘀;或肝郁氣滯,氣滯血瘀,久則成癥,瘀阻沖任胞脈,不通則痛[11]。
3.2 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PID及其后遺癥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主要包括內治法(分期論治、辨證論治、古方今用、自擬方、中成藥等)、外治法(中藥保留灌腸、中藥外敷、中藥離子導入、陰道納藥等)、針灸及綜合療法等。
3.2.1 內治法
3.2.1.1 分期論治 分為PID急性發作期、急性癥狀緩解期、后遺癥期3個階段。金哲[11]認為急性發作期,病因以熱毒為主,治以清熱解毒、化瘀通絡法,常用藥物為金銀花、連翹、當歸、元胡、川楝子、蜈蚣、路路通等。急性癥狀緩解期,施以活血通絡、健脾利濕法,常用藥物為黨參、白術、路路通、茯苓、當歸、赤芍、蒲黃等。PID后遺癥期,治療以補腎健脾利濕法為主,以達扶正祛邪之效,常用藥物為桑寄生、杜仲、白術、茯苓、赤芍、丹參、雞血藤、冬瓜皮等。
3.2.1.2 辨證論治 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2012年發布的《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2],明確提出PID辨證要點為“下腹疼痛、帶下異常、發熱”,病機以熱毒為主,辨證分為熱毒熾盛、濕熱瘀結證,分別推薦以經典方劑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合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加薏苡仁、冬瓜子為基礎,根據不同病情加減化裁。多數醫家認為PID后遺癥臨床常見證型包括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濕熱瘀阻、寒濕凝滯等。
3.2.1.3 古方今用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云:“婦人腹中諸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臨床研究發現[13],當歸芍藥散治療PID后遺癥療效確切,具有養血活血、健脾行水之效,現代研究發現當歸、白芍、川芎能改善炎癥周圍的血液循環,白術、茯苓、澤瀉可減少炎性滲出,二者皆有利于炎癥的盡快吸收。
少腹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王清任評價其“能將子宮內瘀血化凈”,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止痛之效,治療PID后遺癥療效顯著,尤其體現在止痛和化癥兩方面,可以改善盆腔瘀血、粘連,促進炎性積液吸收,調節機體免疫力[14]。
此外還有黃芪建中湯、防己茯苓湯、苓桂術甘湯治療PID后遺癥,療效尚佳。
3.2.1.4 自擬方 專家根據臨床經驗,自擬盆康舒顆粒(組成包括黃芪、牡丹皮、川芎等),實驗研究發現其通過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變性,加快盆腔血流速度,增加局部組織血液灌注量,促進局部水腫的消退和炎癥的吸收,從而起到治療PID后遺癥的作用[15]。
金哲[16]自擬丹枝飲(主要丹參、桑枝、川芎、續斷、連翹、荔枝核、延胡索、香附等組成)治療PID后遺癥,臨床療效確切,實驗研究證明其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表達水平,改善盆腔慢性疼痛,達到治療PID后遺癥的作用。
3.2.1.5 中成藥 魏紹斌[17]對中成藥治療PID進行研究總結,提出熱毒熾盛證用婦樂顆粒、婦平膠囊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止痛,濕熱(毒)蘊結證用金剛藤膠囊(片劑、糖漿)、紅花片(膠囊)等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止痛。PID后遺癥期,濕熱瘀結證用婦炎康復片(膠囊)、婦康口服液、康婦炎膠囊等清熱利濕、化瘀止痛,寒濕凝滯證用桂枝茯苓膠囊(丸/片)、少腹逐瘀顆粒(丸)等祛寒除濕、活血化瘀,氣虛血瘀證用丹黃祛瘀片(膠囊)、止痛化癥膠囊(片)益氣健脾、化瘀止痛,氣滯血瘀證用金雞化瘀顆粒、婦可靖膠囊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腎虛血瘀證用婦寶顆粒(膠囊)等補腎益氣、活血止痛。
3.2.2 外治法
3.2.2.1 中藥保留灌腸 該法使藥液直達炎癥部位,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減輕惡心、嘔吐和泄瀉等不良反應,常用藥物有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紅藤、敗醬草、乳香、沒藥、大黃、延胡索、牡丹皮、透骨草、皂角刺等。方法為中藥濃煎至100 mL,溫度約38~40 ℃,采用一次性保留灌腸袋,灌腸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治患者左側臥位,臀部抬高10 cm以上為宜,插管深度15~20 cm,灌腸速度應以100 mL藥液在20 min內滴完為宜,灌腸液在腸道存留時間最少在4~6 h,每日1次,經期停用。
3.2.2.2 中藥外敷 通過高濃度藥物直接作用于皮膚、毛竅,直達病所,促進炎癥病理產物的吸收和消散。常用藥物有敗醬草、紅藤、丹參、赤芍、乳香、沒藥、透骨草、三棱、莪術等。方法為將中藥裝入布袋,蒸透后溫熱熨敷小腹,每次20~30 min,每日1次。
3.2.2.3 中藥離子導入 該法是集中藥外用、經絡穴位、熱療、電療于一體的理療方法,能提高局部藥物濃度,改善微循環,延長藥物作用時間,促進藥物的吸收,提高藥物療效。常用藥物有丹參、紅藤、赤芍、乳香、沒藥、紅花、三棱、莪術等。方法:中藥水煎煮,濃縮至60~100 mL,取汁后用離子導入儀經皮給藥治療,每日1次,每次治療30 min,經期停用。
3.2.2.4 直腸納藥 直接作用于直腸粘膜,藥物吸收迅速而完全。常用藥物有康婦消炎栓、野菊花栓等。
3.2.3 針灸
該法與其他途徑相比,無毒副作用,具有確切的免疫調節和抗炎作用。常用穴位有三陰交、子宮、中極、關元、氣海、次髎、腎俞等。
3.2.4 其他
包括穴位埋線、耳穴貼壓、物理療法等,具有改善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環,加速炎癥吸收,減少滲出和粘連,緩解臨床癥狀和局部體征的作用。
3.2.5 綜合治療
以辨證治療為核心,在口服中藥的基礎上,結合中藥灌腸、外敷、離子導入、陰道納藥、針灸、穴位埋線、耳穴貼壓諸法,多手段、多途徑干預,既通過口服中藥治療調攝機體,又通過局部用藥使藥效直達病所,共同作用使機體正氣盛,邪氣除,盡快恢復生理穩態。
4 中醫藥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優勢與證據的研究
面對西藥治療PID手段單一、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疾病復發率高、遠期后遺癥發生率偏高、抗生素濫用現象普遍及其所造成的抗生素耐藥、超級細菌感染等嚴峻后果,中醫藥對PID及其后遺癥的治療顯示出獨特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復發率、后遺癥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提高藥效,減少副作用,安全性較好等方面,尤其中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綜合治療,縮短治療時間和療程,且安全無毒副作用。
4.1 單獨應用中藥治療,療效確切,癥狀明顯改善
吳小仙[18]將127例PID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予以中藥復方盆腔消炎湯(由黃連、桃仁、赤芍、牡丹皮、延胡索等組成),對照組予以常規西藥治療,療程2周,統計發現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腹痛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盆腔消炎湯治療PID臨床療效優于西藥。
朱梅英[19]應用盆腔消炎湯治療PID患者46例,與隨機抽取的同期采用常規抗生素治療的40例同樣病患者進行對比,發現治療組顯效26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91.3%,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盆腔消炎湯對PID具有明顯治療作用。
葛素僑[20]將99例PID后遺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6例和對照組43例,分別予以桂枝茯苓湯加減和抗生素治療,結果發現治療組治愈率51.39%,對照組11.63%,二者有顯著性差異。
4.2 中西醫結合治療,遠期療效顯著
王英[21]觀察婦科千金膠囊聯合抗生素治療PID的臨床效果,將115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3例和觀察組6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包括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物理降溫等,同時給予頭孢三嗪2.0 g入液靜滴,每日2次,替硝唑200 mL靜滴,每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婦科千金膠囊2粒口服,每日3次。結果提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腹痛、包塊消失時間及體溫下降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婦科千金膠囊聯合抗生素治療PID臨床療效較好。
李靜[22]將72例PID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均采用常規方法治療,觀察組加用婦科千金片治療,結果提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治療前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等炎癥介質表達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治療后炎癥介質表達水平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下降更顯著。說明婦科千金片治療PID療效顯著,可明顯減輕炎癥介質介導的炎性反應。
李俊良[23]采用PID動物模型初步探討康婦炎膠囊對PID治療的效果,發現單純西藥抗生素治療,仍最終進展為PID后遺癥;而當康婦炎膠囊與抗生素聯合應用時,在控制急性炎癥的進展和后期慢性轉歸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抗炎抑菌作用,使PID完全治愈成為可能。
梁旭東[24]選擇北京7家醫院門診438例PID患者,隨機分為6組,分別為單純口服抗生素、口服抗生素+婦樂顆粒、口服抗生素+康婦炎膠囊、單純靜脈使用抗生素、靜脈使用抗生素+婦樂顆粒、靜脈使用抗生素+康婦炎膠囊,結果發現無論口服或靜脈輸注抗生素治療,單純應用抗生素治療組在停用抗生素后,隨后各個觀察時間點療效均降低,提示抗生素停藥后遠期療效并不滿意。而抗生素聯合康婦炎膠囊在遠期療效的各時間點明顯優于單純應用抗生素組,提示其具有明顯療效優勢,對PID的后續持續治療具有積極作用。
郭淑紅[25]將106例PID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52例和對照組54例,對照組予以口服或靜滴抗生素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下腹部同步治療,在治療后半年和1年的回訪結果中,發現治療組回訪分數遠低于對照組,改善率有顯著性差異,提示中藥遠期療效明顯。
4.3 復發率、后遺癥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
李芹[26]選擇214例PID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10例和對照組10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廣譜、足量、短程抗菌素等西醫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中藥鞏固治療3個療程,結果提示觀察組和對照組后遺癥發生率分別為1.8%和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有效防止后遺癥的發生。
龔巍[27]將106例老年急性盆腔炎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予以西藥抗生素治療,觀察組予以清熱理血湯聯合康婦消炎栓治療,結果發現觀察組在不良反應發生率、停藥3個月后復發率上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在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上明顯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中醫藥治療老年急性盆腔炎臨床效果顯著,且副作用低,作用溫和且持久。
吳偉燕[28]觀察桂枝茯苓膠囊聯合抗生素治療PID后遺癥的臨床效果,將11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靜脈滴注甲硝唑及青霉素常規西藥抗生素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桂枝茯苓膠囊口服,連續治療3個療程后隨訪半年,統計其復發率,結果發現對照組復發率23.7%,明顯高于觀察組復發率8.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降低患者炎性細胞水平,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錢月芳[29]觀察康婦消炎栓對PID后遺癥臨床療效,將120例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予以康婦消炎栓,對照組予以左氧氟沙星+奧硝唑,治療2個療程,結果提示康婦消炎栓能夠有效升高CD4+含量,降低CD8+,恢復CD4+/CD8+,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減少PID的反復發作。
4.4 中醫多種途徑治療優勢明顯
張秀萍[30]將180例PID后遺癥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采用康婦炎膠囊灌腸治療,觀察組采用抗生素治療,結果發現治療組的起效時間快于觀察組,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觀察組,且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鄭躍[31]觀察中醫“三聯療法”(中藥內服、中藥灌腸、微波理療)對PID后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予以口服中藥(牡丹皮、延胡索、赤芍、柴胡、香附、金銀花、連翹等)+保留灌腸中藥(大血藤、黃柏、敗醬草、丹參、赤芍、當歸等)+微波治療,對照組予以替硝唑注射液+鹽酸莫昔沙星片治療,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結果顯示中醫“三聯療法”治療效果、治療后癥狀總積分與體征總積分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王艷華[32]研究婦科千金片聯合中藥灌腸治療PID后遺癥的療效及其對血液流變學和炎性因子的影響,將128例PID后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灌腸組41例和聯合治療組45例,對照組采用抗生素治療,灌腸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婦炎康膠囊進行保留灌腸,聯合治療組在灌腸組的基礎上,采用婦科千金片治療。結果發現與對照組比較,灌腸組和聯合治療組在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血流變學指標、炎性因子和生活質量評分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婦科千金片聯合中藥灌腸治療PID后遺癥療效確切,能改善患者血流變學,調節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5 問題與展望
如今抗生素濫用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人類面臨細菌耐藥性和抗生素不良反應不斷增加的嚴峻形勢,研究和開發新型的抗感染藥物迫在眉睫。中藥藥源廣泛、成分多樣,既可以直接抗菌治療感染性疾病,又可以激發調動機體內在的抗菌積極因素,以及降低細菌毒力和減輕細菌對組織細胞的破壞能力,還可以通過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而調動自身潛力抗感染,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3]。因此“抗生素中藥替代”研究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如何有效利用中醫藥治療PID及其后遺癥,把握其在治療中的定位和作用,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是國內外臨床醫生關注的重點。通過既往文獻研究分析,中西醫治療PID各有所長,西醫在控制急性、重癥PID方面療效顯著;中醫“扶正祛邪”治療PID,從整體和局部考慮,標本兼治,內外合治,注重心理治療和情志調節,具有提高療效、縮短療程、防止復發等優勢特色。從目前中醫藥研究報道來看,單純中醫藥治療的相關研究總體質量不高,納入的試驗研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方法學缺陷,如隨機方法的選擇交代不清、盲法的使用混亂、診療標準和療程不統一、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不夠等,特別是缺乏多中心、隨機、雙盲、陽性藥平行對照、分層設計的臨床試驗,對單純中藥、單純西藥、中西醫聯合治療PID的有效性、安全性、防止繼發感染、降低復發率等相關指標評估數據不足等。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醫藥在PID及后遺癥治療中的應用。例如,中藥質量無法保證,市場上中藥質量參差不齊,藥效相差甚遠;一些醫生的中醫知識比較薄弱,辨證選藥不準確;治法、操作不規范,影響療效等。因此,嚴格控制中藥質量,選擇合適劑型,制定相關共識或指南,指導臨床醫生正確合理用藥、規范操作等治療措施,也將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CDC. 2015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treatment guidelines[M]. Atlanta,GA: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15.
[2]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感染性疾病協作組. 盆腔炎癥性疾病診治規范(修訂版)[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14,49(6):401.
[3] 謝幸,茍文麗. 婦產科學[M]. 8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64.
[4] 米蘭,劉朝暉. 盆腔炎疾病后遺癥[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10):731.
[5] Khan Z E,Rizvi J H.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pelvic abscesses[J]. Rev Gynaecol Perinat Pract,2006,6(3/4):185.
[6] 吳文湘,廖秦平. 盆腔炎性疾病的流行病學[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10):721.
[7] Kreisel K,Torrone E,Bernstein K,et al. Prevalenc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n sexually experienced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United States,2013-2014[J]. Morb Mortal Wkly Rep,2017,66(3):80.
[8] 劉曉娟,范愛萍,薛鳳霞. 2015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關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診治規范[J].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5,42(6):674.
[9] 劉朝暉. 盆腔炎治療中的過度與不足[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1,27(7):509.
[10] 劉朝暉,陳磊,廖秦平. 國內7所醫院婦科住院患者急性盆腔炎診治情況調查[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121.
[11] 金哲. 盆腔炎性疾病的中醫藥治療[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10):733.
[12] 中華中醫藥學會. 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14.
[13] 張紅,李云波,金哲. 當歸芍藥散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10):58.
[14] 鄭永新. 少腹逐瘀湯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J]. 四川中醫,2014,32(8):121.
[15] 程靜,宋紅萍,陳冠榮,等. 盆康舒顆粒對慢性盆腔炎的保護作用及機制探討[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4,34(11):895.
[16] 梁照,魯秋丹,金哲. 丹枝飲對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小鼠體內炎性因子的影響[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6(1):33.
[17] 胡榮靜,周雙雙,魏紹斌. 中成藥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辨證應用[J].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5,7(3):1.
[18] 吳小仙. 盆腔消炎湯治療急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 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7(1):54.
[19] 朱梅英,從蘭香. 盆腔消炎湯治療急性盆腔炎46例[J]. 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7,13(61):46.
[20] 葛素僑,劉利. 桂枝茯苓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07,2(12):80.
[21] 王英. 婦科千金膠囊聯合抗生素治療急性盆腔炎62例[J]. 中國中醫急癥,2011,20(6):971.
[22] 李靜,曾琴,黃光榮. 婦科千金片對急性盆腔炎患者血清炎癥介質表達的影響[J]. 中國藥業,2014,23(24):33.
[23] 李俊良,王建六,王世軍,等. 康婦炎膠囊對兔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模型治療的初步研究[J]. 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0,11(6):443.
[24] 梁旭東,張靜,王建六,等. 康婦炎膠囊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觀察[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4):274.
[25] 郭淑紅,饒勝國,劉麗,等. 中藥熏蒸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遠期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創新,2014,11(1):116.
[26] 李芹,張帆.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214例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9):117.
[27] 龔巍,萬莉,劉娜. 清熱理血湯聯合康婦消炎栓治療老年急性盆腔炎的臨床研究[J]. 中藥藥理與臨床,2016,32(1):202.
[28] 吳偉燕,汪慧芳,呂蓓. 桂枝茯苓膠囊聯合抗生素對慢性盆腔炎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2及復發率的影響[J].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8(1):65.
[29] 錢月芳,徐燕. 康婦消炎栓對盆腔炎性疾病的療效及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世界中醫藥,2015,10(11):1701.
[30] 張秀萍. 康婦炎膠囊灌腸治療急性盆腔炎性疾病(PID)遺癥療效觀察[J]. 中國性科學,2013,22(2):25.
[31] 鄭躍,李世大,劉麗,等. 中醫“三聯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J]. 光明中醫,2016,31(23):3417.
[32] 王艷華. 婦科千金片聯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 河北醫藥,2015,37(20):3076.
[33] 王科峰,楊海卿. 中藥抗菌作用研究思路探討[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8):83.
[責任編輯 丁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