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買里古尼·米來
[摘要] 目的 探討妊娠期糖尿病干預治療與妊娠結局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該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患者,觀察組給予干預治療,通過飲食、藥物、運動等方法。對照組未給予干預治療。將兩組患者的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與妊娠結局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孕婦并發癥、圍生兒的并發癥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給予干預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的變化,同時妊娠患者的分娩方式以及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得到降低。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干預治療;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 R71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a)-0032-02
在臨床中,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發生的糖代謝異常,妊娠期首次發現且血糖升高已經達到糖尿病標準,應將其診斷為PGDM而非GDM。近些年來,國內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同時約占所有妊娠糖尿病產婦的80%以上[1]。該病屬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發展階段,其進展的嚴重程度直接對母嬰的健康造成影響。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臨床中對妊娠期糖尿病的發展逐漸產生重視,從而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對其進行診治,以便保證母嬰的健康。該文就該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GDM患者給予治療干預,并針對干預治療與妊娠結局之間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0例,隨機分組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患者。觀察組患者年齡19~42歲,平均年齡(27.1±2.3)歲,孕周30~41周,平均孕周(35.2±1.5)周,經產婦32例,初產婦2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28.2±2.4)歲,孕周31~41周,平均孕周(35.5±1.6)周,經產婦患者35例,初產婦患者25例。GDM納入標準:①對所有尚未診斷為PGDM或GDM的孕婦,在妊娠24~28周及28周后首次就診時行OGTT。75 g OGTT方法:OGTT前禁食8 h,試驗前3 d正常飲食,進食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 g/d。檢查時,5 min內口服75 g葡萄糖液體300 mL,分別抽取服糖前及服糖后1、2 h的靜脈血。75 g OGTT的診斷標準:服糖前及服糖后1、2 h,3項血糖值分別低于5.1、10.0、8.5 mmol/L。任何一項血糖值達到或超過上述標準即診斷為GDM。②孕婦具有GDM高危因素或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建議妊娠24~28周首次檢查FPG。FPG≥5.1 mmol/L,可以直接診斷GDM,不必行OGTT;FPG≥4.4 mmol/L且<5.1 mmol/L時,應盡早行OGTT。兩組孕婦既往無糖尿病史以及糖尿病家族史,同時患者均身體健康。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兩組患者的年齡、孕周等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妊娠期血糖控制標準 ①空腹血糖在3.3~5.6 mmol/L;②患者餐前30 min血糖在3.3~5.8 mmol/L;③患者餐后2 h血糖在4.4~6.7 mmol/L;④夜間血糖在4.4~6.7 mmol/L[2]。
1.2.2 糖化血紅蛋白(HbAIc)水平的測定 HbAIc反映抽血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作為評估糖尿病長期控制情況的良好指標,妊娠期HbAIc宜小于5.5%。
1.2.3 觀察組干預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給予干預治療,通過飲食,運動,藥物途徑進行治療,內容如下①飲食治療,護理人員在保證孕婦妊娠期間營養、熱量均衡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孕婦餐后血糖的增高和降低而導致的饑餓性酮癥,同時注意胎兒的生長發育狀況。詳細飲食方法,在醫護人員的監督下,孕婦每天攝取的蛋白質占20%~25%,碳水化合物45%~55%,脂肪25%~30%,以便保證總熱量在7 531~9 205 kJ/d,同時囑咐孕婦的早餐10%,早點10%,午餐30% ,午點10%,晚餐30%,晚點10%。每餐前后,醫護人員對孕婦進行檢測血糖并給予記錄,保證孕婦每餐后血糖保持≤8 mmol/L,在控制好血糖的情況下,鼓勵孕婦進行適當的鍛煉。②藥物治療,臨床中經常應用胰島素對患者進行治療,胰島素屬于大分子蛋白,一般情況下不由胎盤通過,從而不會對胎兒的健康造成危害。對此,醫護人員針對通過飲食治療方法血糖無變化的孕婦,臨床治療中采用胰島素給予治療。首先根據孕婦孕周、血糖等呈現出的不同程度給予適當的劑量,通常情況下,當孕周在24~32周時,給予胰島素0.8 U/(kg·d);孕周在32~36周時,給予胰島素0.9 U/(kg·d);孕婦孕周在36~38周時,胰島素給予1.0 U/(kg·d)[3]。由醫生根據孕婦的血糖情況進行填寫醫囑,并由護士進行執行,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通常在孕婦三餐前的30 min給予孕婦1/2、1/4、1/4劑量胰島素進行注射,采用酒精棉簽進行消毒,范圍在5 cm內,將血糖值準確記錄并報告醫生,以便其根據血糖情況對孕婦進行適當的調整胰島素劑量[4]。出院后,醫護人員對其繼續進行正確指導,適當的鍛煉以及保證營養均衡,同時定期進行隨訪。
1.3 觀察指標
1.3.1 將兩組圍生兒的并發癥進行對比 觀察圍生兒死亡、新生兒窒息、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畸形胎兒的發生情況。
1.3.2 將兩組孕婦產后的并發癥進行對比 觀察兩組孕婦羊水、產后出血、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妊高征高血壓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形式表示,檢驗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x±s)形式表示,比較以t檢驗。P<0.05為差異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將兩組嬰兒產生的并發癥進行對比
觀察組圍生兒的并發癥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2 將兩組孕婦的并發癥進行對比
觀察組共60例孕婦,其中28例孕婦發生并發癥,4例羊水過多患者占(6.67%),2例產后出血占(3.33%),7例胎膜早破患者占(11.67%),2例生殖道感染患者占(3.33%),13例妊高癥高血壓患者占(21.67%)。對照組共有43例患者發生并發癥,6例羊水過多患者占(10.00%),5例產后出血占(8.33%),12例胎膜早破患者占(20.00%),5例生殖道感染患者占(8.33%),15例妊高癥高血壓患者占(25.00%),兩組孕婦相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61,P<0.05)。
3 討論
臨床中,一般情況下妊娠期糖尿病好發于孕婦懷孕中期和末期,其發病機制是由于孕婦體內抗胰島素樣物質(雌激素、孕酮、皮質醇)的增高,并在孕周時間增多的情況下,孕婦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變弱,同時孕婦的高血糖變化易造成妊娠期高血壓、新生兒呼吸窘迫癥等疾病,對母嬰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因此,控制血糖是抑制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5]。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多年根據孕婦的不同體型以及體重制定相應的食譜,以保證身體機能的營養需要以及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避免妊娠期糖尿病引發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該文選取該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觀察組患者給予治療干預,通過藥物、飲食、運動的方式進行調控血糖,在醫護人員的監督下對其進行飲食指導,同時在飲食的基礎上增加適當的運動,并進行鍛煉15~20 min/d。同時對于飲食與運動無法控制血糖的患者給予胰島素,臨床中通常根據患者的個人血糖情況選取中效或者是短效的胰島素,目前國內醫學領域一般根據孕婦的自身狀況以及在孕周末期胎兒對血糖的吸收增多等多方面的因素來選取胰島素的劑量,因此醫護人員在接診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時,對其進行密切觀察血糖的變化以及囑咐孕婦定期檢測血糖值,預防圍生兒死亡、新生兒窒息、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畸形胎兒。該文結果得出觀察組孕婦的圍生兒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干預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圍生兒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存活率。同時觀察組孕婦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對妊娠期高血糖孕婦進行控制血糖,有效控制高血糖對胎兒胰島細胞的刺激,繼而減少巨大兒狀況的產生,同時減少了妊娠期高血壓、羊水異常等疾病的產生,由此降低了早產率的增高以及胎膜早破對胎兒造成的威脅。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對妊娠期高血糖孕婦給予治療干預,可以有效改善胎兒的結局,提高其存活率以及保護了孕婦的健康,可見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宋曉平,張艷梅.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結局影響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5):767-769.
[2] 鄭迅風,董巨浪,杜繼紅,等.妊娠期糖尿病的干預治療與妊娠結局的臨床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2, 8(4):372-374.
[3] 關秀娟.妊娠期糖尿病臨床治療及其對妊娠結局的關系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9):19-20.
[4] 焦憨.孕期飲食運動對妊娠期糖尿病干預效果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28(5):442-443.
[5] 張巧璇.妊娠期糖尿病的干預治療與妊娠結局的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4):481-482.
(收稿日期:201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