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強 李政
[提要] 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對提升城市競爭力、帶動環北部灣區域發展、推進中國—東盟區域合作以及加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未來,湛江應依托自身的區位、產業、港口、文化優勢,針對當前的制約因素,構建以現代產業為基礎、精神文化為內核、立體交通為支撐、組織制度為保障、對外合作為推力的“五位一體”建設路徑。
關鍵詞:環北部灣;中心城市;湛江
基金項目:湛江市2016年度軟科學項目:“湛江市建設環北部灣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研究”(編號:2016A01029)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22日
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組織形式,已成為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城市群建設進一步加大步伐,規劃引導北部灣成為我國“十三五”期間城市群建設的重點項目。廣東“十三五”規劃加強對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的戰略安排,將湛江發展定位為“粵西地區和環北部灣地區中心城市”。湛江要抓住國家建設北部灣城市群的戰略機遇,響應廣東省的中心城市建設安排,需要在重視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戰略意義的基礎上,明確自身優勢和制約因素,進而有針對性地選擇建設路徑,以全面推進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建設。
一、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戰略意義
(一)提升湛江城市競爭力的重大舉措。“十二五”期間,湛江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全市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405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2,380億元,年均增長10.6%,城市競爭力進一步提高。但經濟總量仍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城鎮化水平偏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仍然制約著湛江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從區域協調和城市群建設,來解決這些問題是一條重要路徑。通過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可以使湛江進一步融入北部灣城市群中,實現與周邊城市區域經濟的緊密聯系、產業間的合理分工與合作、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相互影響,這有助于湛江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彌補自身的不足,解決困擾湛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從而提升湛江自身的城市競爭力水平。
(二)帶動環北部灣區域發展的現實選擇。加強區域合作,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依靠地區整體優勢提高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環北部灣區域,是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后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第四極”。但這個地區經濟仍然比較落后、市場發育程度低,急需發揮中心城市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通過整合區域資源,加快對外合作,提升區域一體化程度。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可以依托湛江自身的區位、資源和對外合作優勢,全方位加強與環北部灣地區相鄰城市的產業、經貿、交通、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的對接與合作,充分發揮對周邊城市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推動環北部灣地區的快速發展。
(三)推進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重要依托。環北部灣背靠中國大西南地區,面向東南亞國家,是中國西南地區連接東盟國家的重要海上交通樞紐。自從中國與東盟簽訂《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雙方采取了許多措施來促進彼此的合作,如實施“早期收獲”計劃、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推進“兩廊一圈”合作、參與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新時期,為進一步推進中國—東盟區域合作,應該將環北部灣經濟區域的合作開發納入中國與東盟建立自貿區的總體戰略和規劃中,使之成為中國—東盟“10+1”框架下又一個次區域合作新平臺。湛江作為我國大西南的主要出海口和國內連接東盟各國的海上橋頭堡,通過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有利于依托環北部灣經濟區域這一平臺,進一步推進中國—東盟區域合作進程。
(四)加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強力支撐。建設“一帶一路”是我國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湛江被列為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在國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具有關鍵性地位。為此,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一方面借助于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提升湛江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競爭力,做大做強湛江港口經濟和對外貿易,這有助于更好發揮湛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支點城市的作用;另一方面依托環北部灣經濟區,通過帶動這一平臺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增強對接東盟的能力,這有助于通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有力支撐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
二、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一)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優勢
1、獨特的區位優勢。湛江是我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地處粵、桂、瓊三省區結合部,是環北部灣經濟區、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多個區域經濟合作的結合點,是內地通往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陸上咽喉和大西南地區的出海主通道,更是廣東進軍東盟和國家實施南海戰略的“橋頭堡”。同時,擁有25公里狹長的海岸線在整個環北部灣區域算得上數一數二。因此,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具有堅實的基礎和優越條件。
2、突出的產業優勢。在“十二五”期間,湛江通過鋼鐵、煉化、造紙“三大產業航母”建設,推動湛江工業聚集發展。目前,湛江鋼鐵基地1號、2號高爐建成投產,中科煉化項目即將全面動工,晨鳴林漿紙1至3期等一大批帶動力強的項目基本建成;水海產業、小家電等傳統產業正在轉型升級,成功申報了湛江特色水海產業國家農業科技園、湛江水海產品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湛江小家電廣東外貿轉型升級專業示范基地等重大建設平臺;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電子、新海洋“五新產業”快速發展。2015年底,全市建成4個產值超100億元的園區,產業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134億元。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為湛江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也為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大量合作空間。
3、優良的港口優勢。湛江港素以天然深水良港著稱,是粵西和環北部灣地區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是全國20個沿海主要樞紐港之一,西南沿海地區港口群的主力港,是連接中國大陸與環太平洋海域物流運輸的重要樞紐。擁有生產性泊位1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30多個,擁有亞洲最深的人工航道——30萬噸級深水航道,全國最大的30萬噸級陸岸油碼頭和華南地區最大的20萬噸級鐵礦石碼頭,現已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除湛江港本港外,東海島、硇州島、南三島等港口,與之形成了配套互動的港口群。與環北部灣其他城市相比,湛江在港口群和吞吐量上優勢明顯。
4、雄厚的文化優勢。湛江曾是建國初廣東七個地級行政區之一,從這一母體里先后分出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和廣東的茂名市、陽江市等地級市,湛江歷史上就是粵西以至北部灣一帶的中心。當前,湛江文化底蘊深厚,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空間,形成了獨特的雷州文化、軍旅文化、珍珠文化,擁有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52項。文化產業具有一定規模,截至2015年,從業人員74,890人,總收入98億元,并正在打造包括湛江大劇院、湛江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湛江藝術中心等在內的湛江文化產業基地,在環北部灣地區文化優勢進一步顯現。
(二)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制約因素。當前,無論是廣東省還是湛江市,都缺乏對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專項、具體的規劃,致使基本思路、主要目標和基本路徑都不明確,產業布局、城市建設以及對外合作交流的重點也不突出。同時,由于跨省級行政區域的制約以及競爭效應,致使湛江與廣西北部灣及周邊市區合作水平較低,還處于一種行政區經濟自閉式的發展格局。區域內各自為政、相鄰地區產業趨同、互補性不強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另外,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在管理上尚沒有明確的機構設置以及區域城市之間的協調機制安排,對于湛江中心城市建設的產業項目、土地、資金、人才等方面也缺乏專項性的政策引導和支持。
三、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路徑建議
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是一個綜合、系統和全面的工程,涉及到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多個領域,要全面建成環北部灣中心城市,需要構建以現代產業為基礎、精神文化為內核、立體交通為支撐、組織制度為保障、對外合作為推力的“五位一體”建設路徑。
(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中心城市建設核心競爭力
1、加快現代工業體系建設。當前,湛江已經初步搭建起現代工業體系的框架,為發揮在環北部灣地區的工業帶動和集聚效應,必須走現代工業全產業鏈、高端化和環保型的道路。具體應圍繞著鋼鐵、中科煉化和造紙三大產業來展開:加快湛江鋼鐵基地建設,建成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精品鋼基地。實施“鋼鐵帶動工程”,延伸上下游產業鏈,重點發展鋼鐵制造主業和設備加工、海洋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配件、船舶修造、儀器儀表、通用設備、冶建安裝、原材料供應、物流等配套產業;推動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實施煉油化工一體化發展模式,堅持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協調統一,建設國內一流的石化基地;支持晨鳴紙業做大做強,建設東海島特種紙產業基地,支持冠豪高新紙業、中國紙業等骨干企業加快發展,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實現資源多層次梯級利用和產業發展綜合效益。
2、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一直是湛江的基礎,在環北部灣地區占有較大市場比重,應充分挖掘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空間,讓傳統產業在環北部灣地區繼續散發活力。具體做法是:依托湛江水海產業基礎和現有的國際級產業園區、外貿轉型示范基地,實施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延伸上下游產業鏈,開發多元化、系列化、標準化的水海產品;利用“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小家電產業試點地區”和“中國電飯鍋產業基地”品牌優勢,積極推動廉江小家電省級產業示范區、海東新區電子電器產業園建設,推動家電產業規模化、品牌化、集群化發展;依托家具龍頭企業建立家居創意中心,開展創意設計,鼓勵自主知識產權研發,打造“湛江家具”品牌。
3、培育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是未來地區經濟競爭力的決定性力量,湛江中心城市建設必然離不開新興產業培育和壯大。從當前看,生物醫藥、海洋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濱海旅游業應是未來培育發展的重點。生物醫藥產業方面,要加快中藥材GAP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發展中草藥精深加工,促進現代中藥發展。積極承接國內外醫藥產業轉移,支持生產高附加值的血液制品、干酵母原料藥等產品;海洋新興產業方面,要依托“南方海谷”建設,把湛江建設成為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市、廣東海洋經濟綜合發展示范區;現代服務業方面,應借助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中國國際水產博覽會永久落戶湛江的機遇,大力發展會展產業;濱海旅游產業方面,應依托“五島一灣”濱海旅游產業園建設,加強與海南國際旅游島、環北部灣地區和東盟國家的旅游合作,大力發展濱海旅游產業,打造國家級濱海度假休閑旅游目的地。
(二)加快精神文化建設,形成中心城市建設的內在驅動力
1、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城市精神風貌的體現,也是城市競爭力的內在指標。湛江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需要在中心城市建設中得到繼承和發揚。首先,保護和弘揚雷州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軍旅文化、民俗文化和華僑文化,把傳統文化引入當下的生活,使傳統文化散發新活力,把湛江建設成為環北部灣最具文化影響力的城市;其次,將文化古跡保護與旅游發展、商業市場開發相結合,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和文化傳承交流窗口;最后,深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打造雷劇、粵劇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精品,建成湛江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水平文化設施項目。
2、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當前,文化產業不僅日益成為一個地區產業的重要組成,而且對該地區文化事業發展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都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湛江文化產業日漸興起,還需要大力的扶持和發展。具體應是: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成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積極開發動漫游戲、移動電視、網絡廣播電視等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興文化市場;支持各種形式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做好湛江0759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和集聚,建成環北部灣地區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區。
3、大力發展體育文化。在省運會之后,湛江體育事業上了一個新臺階,也逐漸成為湛江文化事業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應依托省運會場館設施,發揮湛江體育人才多、體育強項多的優勢,承辦更多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科學配置公共體育資源,構建城鄉一體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體育設施布局,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組織開展系列群眾性體育活動,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完善人才梯隊建設,夯實競技體育基礎;做大做特做優休閑養生、健康養老、康體運動等健康產業,把湛江打造成環北部灣領先、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體育名城”和“健康之都”。
(三)打造立體交通網絡,奠定中心城市建設的支撐力
1、完善陸運交通系統。作為區域中心城市要實現對周邊城市的核心和帶動效應,陸上的互聯互通是前提和基礎。未來湛江應圍繞實現交通高速化、現代化、網絡化加快構建現代立體陸運交通體系,打造環北部灣兩小時經濟生活圈。首先,要優化區域鐵路網布局,打通連接珠三角、大西南腹地的高鐵客運通道,推進建設瓊州海峽跨海通道,規劃建設粵西城際輕軌和高鐵站連接椹川大道的城市輕軌;其次,應建立層次分明、高效集約的綜合客運體系,形成“三環四通”的道路發展格局,提升對外通達能力。
2、提升航運服務水平。由于湛江地處粵西的邊緣,航運業務一直不甚發達。要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必須改善現有航運設施,提升航運水平。具體建議是:提高現有機場運營能力,拓展航空市場,引入廉價航空。開拓國際航班航線尤其是與“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航線,積極爭取72小時過境免簽和144小時便利簽證政策,積極開通輻射華南地區所有省份主要城市新航線。加密湛江至廣州、北京等地的航班,加強湛江與北部灣地區的空中合作;加快建設湛江國際機場,在吳川謀劃建設空港經濟區,發展航空客運、貨運、保稅物流、機場購物等港區產業,打造綜合性物流園區和粵西重要航空物流中心;爭取建設低空開放試驗區,實施低空空域對商務機開放,使湛江成為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
3、增強港運服務功能。港口一直是湛江對外物流運輸的基礎,但當前卻面臨著周邊港口的激烈競爭,中心城市建設為其發展壯大提供了良好機遇。因此,未來應大力發展現代港口物流業,加快建設發展湛江保稅物流中心(B型)工程和湛江港集團大型散貨碼頭,培育發展專業物流中心和現代物流龍頭企業,打造現代物流樞紐平臺和區域性保稅物流集散基地;加快建設湛江港霞山港區通用碼頭工程等項目,加強集裝箱、煤炭、礦石、油品等公共碼頭建設,實施“一縣一港”發展戰略,提高港口專業化水平,鞏固湛江作為西南沿海港口群的主樞紐港地位;大力推進湛江港40萬噸級航道工程、亞士德航道工程等灣內深水航道和灣外港區進港航道建設,提升面向環北部灣及東南亞的港口通航能力。
(四)完善組織制度,加強中心城市建設保障力
1、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為保障中心城市建設的有序實施,建議成立“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協調領導小組,由市主要領導任組長,市有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縣區和市直相關職能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統籌中心城市建設和管理過程中涉及的重大問題。同時,考慮設立“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專家咨詢委員會,充分發揮湛江社科聯、科協、政治經濟學會等社會組織力量,開展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戰略研究以及涉及到各類項目的可行性論證等工作。
2、制定專項性的發展規劃。針對當前缺少中心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問題:首先,在省級層面,積極爭取廣東省政府出面,協調廣西、海南,借助于國家大力發展區域城市群的時機,統籌協調制定“環北部灣城市群規劃”,并在規劃中明確湛江的中心城市地位,同時積極推動該規劃成為國家引導環北部灣城市群發展的規劃;其次,在湛江層面,制定“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發展規劃,主要是解決湛江中心城市建設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指導思想、區域布局、重點領域和關鍵工程等重大問題。
3、完善支持性政策體系。針對湛江中心城市建設在資金、人才、產業等方面發展需求,應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具體包括:資金政策,設立湛江市“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建設專項資金,出臺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對建設項目提供支持、金融擔保和投資引導,依托商業銀行,通過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的方式,對中心城市建設的項目實行貸款支持和低息優惠政策;產業政策,制定吸引產業聚集的各種優惠政策,對高新技術產業、港口物流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產業的發展給予政策性的扶持。同時,積極協調環北部灣各城市產業扶持的政策,以避免惡性競爭;人才政策,堅持引人和引資相結合,引才與引智結合,鼓勵國內外人才通過調動、兼職、講學、咨詢、科研合作、技術入股、投資興辦企業等方式來湛江工作或提供服務。
(五)推進對外合作進程,提供中心城市建設外部推力
1、加快推進與茂名、陽江的一體化合作進程。相對于環北部灣地區跨省級的城市間合作,廣東省粵西地區的合作對湛江而言,更具有合作的便利。因此,通過加強與茂名、陽江的合作提升湛江的對外合作水平,必將有助于促進湛江對外合作的進程。首先,要加強與茂名、陽江的交通網絡對接,以湛江港為樞紐,加強粵西港口群協同發展,建設鐵路、公路、水路及海港互聯互通的綜合物流體系,支持信息網絡、通訊設施等市政設施的相互對接;其次,重點在石化、能源、旅游等產業領域加強與茂名、陽江的對接,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形成粵西統一的大市場,實現錯位發展和互動發展;最后,以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城鄉規劃、基本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為主攻點,加強與茂名、陽江合作,打造湛茂陽沿海經濟帶,發展壯大粵西城鎮群,增強湛江作為粵西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2、加強與環北部灣城市群合作。針對當前湛江與環北部灣城市合作水平較低的現狀,未來應以建設環北部灣城市群為重點,通過打造環北部灣城市合作平臺,發揮湛江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功能,推動各城市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城市間互補與錯位發展。具體策略是:推進“湛江-北海粵桂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建設,打造全國東西部區域合作的典范、環北部灣粵桂戰略合作的先導區以及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加強產業合作,深化產業鏈分工合作,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協作配套的環北部灣經濟綜合體;加強港口合作,完善環北部灣地區口岸部門和港口企業的合作機制,推進環北部灣港口一體化發展;強化在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領域合作,推動環北部灣城市公交、醫療、就業、養老、社保、公積金等互認共通和無障礙轉移,實現“一卡通”,構建共享優質生活圈。
3、深化與東盟國家戰略合作。東盟國家是未來環北部灣地區對外合作的重點,作為中心城市的湛江,應充分發揮湛江區位、資源、產業、交通等優勢,深化與東盟各國各領域交流合作。具體建議是:依托湛江港,加強與東盟國家港口合作與互通,做大做強以大宗散貨為重點的航運業,發展壯大以集裝箱運輸業為方向的現代港口物流業,提升湛江港在東盟國家的影響力;積極參與中國與東盟合作框架下的泛北部灣、大湄公河、中越“兩廊一圈”等區域合作,加強與東盟各國的產業投資、海洋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加強與東盟國家在醫療、體育、旅游、科技、信息等領域的交流,推動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城市建立國際友城;積極參與“廣東文化周”活動,加強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進行文化交流。
主要參考文獻:
[1]王中丙.2016年湛江市政府工作報告[N].湛江日報,2016.2.22.
[2]盛學,張玉梅.大力提升湛江在北部灣經濟圈的戰略地位[J].廣東經濟,2009.4.
[3]楊凌.湛江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的戰略選擇[J].生產力研究,2013.4.
[4]林宇云.推進湛江與環北部灣城市群一體化[N].湛江日報,2015.2.8.
[5]湯曉龍.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發展新驅動力研究——以廣東省湛江市為例[J].廣東經濟,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