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東仁
【摘 要】現代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從根本上講是一個數學認知過程,即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主動地構建,首先要看課堂導入環節是否能有效地組織學生,結合內容,多彩地導入新課教學。本文就結合一些教學案例,分別從導入的意義、設計的原則以及方法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導入;原則;設計;效果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堂課,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導入設計的作用不可低估。
一、導入的意義
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注意,自覺進入特定的教學環境中。每件事情都有來龍去脈,教學也是一樣。進入一個課題討論總有一個開始階段,而在這階段首要的是使學生集中精力,進入特定學習狀態。這樣,才使學生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當然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多彩的導入
導入需靈活多變、簡單巧妙、新穎自然.教師要利用導語在極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引過來,并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因此設計時,既要考慮教學的具體內容,又要講究形式和方法,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重要步驟之一。
(1)直接導入,坦直帥真。直接導入是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導入方式,教師用三言兩語直接闡明對學生的目的要求,簡潔明快地講述或設問,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心中有數,誘發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本方法比較適用于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但是有時候也可以在低段進行。如在教學了2、3、4、5的乘法口訣后,進行6的乘法口訣教學時,我所采用的就是直接導入: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乘法口訣。想想應該學習幾的乘法口訣了?生:6的乘法口訣。在快速的師生對答中,很快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明確目標。
(2)復習導入,遷移同化。復習導入是以學生學過的舊知識為基礎,從而引出新的教學課題。教師在教授新課之前,讓學生復習一些與所授新課內容相關的知識與歌曲,通過提問、做習題等教學活動,提供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從而為新授課題服務。從舊過渡到新,連貫自然、成功地運用了從已知到未知的教學原則,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為新知識做了鋪墊,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并不陌生,接受新知識水到渠成,極易掌握。復習導入法運用時,必須建立在復習內容與新內容要有較大聯系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3)情景導入,寓教于樂。情境導入,就是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它是根據認知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這種方法是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知不覺中進入主題。它的特點是:形象、直觀、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
三、導入設計的基本原則
所謂導之有法,導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再好的導入方法,如果反反復復,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不但起不到啟思激趣的作用,反而會使學生感到厭煩。俗話說“好菜連吃三天遭人厭,好戲連看三天令人煩”。所以在實際的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溫故知新,可以開門見山,可以充滿意趣……運用各種導入方法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趣味性原則。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興趣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聯系作為緊密,它是構成學生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心里因素。反映在學生身上就是渴望獲得知識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導入過程的形象性、趣味性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了。
(2)啟發性原則。思維在人的智力結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個智力或活動中樞。而兒童的年齡特征又決定了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問、好學、好動的特點。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進行啟發,恰到好處地進行點撥引導,就會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的大腦處于積極的探索和思維的最佳狀態,這樣就為新知識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3)針對性原則。教師設計導入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而不能脫離教學內容。導入方法要簡明扼要。盡可能用少量的語言說明課題要學習的內容、意義和要求。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思路帶入一個新的知識環境中,讓學生對要學習的新內容產生認識上的需要。如果導入與內容脫節,不管導入多么別致、精彩、吸引入勝都不可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數學新課導入時應圍繞多元化的教學目標,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提供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地探究,積極地發現的素材或情景,給予學生學習的自由權和選擇權,使學生能在新課一開始就形成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有利于后續學習中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學生主動參與科學的探究性學習,養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美]Thomas Armstrong著.張詠梅,王振強等譯[M].課堂中的多元智能——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5.
[2]斯苗兒.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3.
[3]張顯元.新課程小學數學實用教學90法.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