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娜
[提要] 在各種經濟論著中,經濟問題意識貫穿于陳云經濟思想的方方面面。他對經濟問題意識的探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發現問題時強調,立足于經濟疑慮發問,著眼于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方向,基于人民的經濟需求發問;在分析問題時,運用綜合分析法、動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經濟思維;而在解決問題時,注重調查研究,強調突破創新,力求穩中求進的解題思路。
關鍵詞:陳云;經濟;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3日
經濟不發展,社會難進步,國家難自強。著眼當下,經濟發展的快慢已成為衡量國家強大與否的重要標志。我國的歷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經濟的發展。陳云也不例外,他在長期主持財經工作的實踐中,經過不斷地思考與探索,總結了一套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將總結的經濟理論運用于經濟實踐,進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經濟思想體系。陳云的經濟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始于發現問題,成于分析問題,止于解決問題。研究陳云的經濟問題意識,對我國當下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陳云經濟問題意識始于發現問題
要想坐擁智慧,就必須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勤于思考的頭腦,敢于提問的膽識。功勛卓著的陳云具有極強的經濟問題意識,那么陳云經濟問題意識的起點是什么呢?即始于發現問題。他發現問題時,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立足于經濟疑慮。只有善于解疑發問,在人們思考的過程中才會有所頓悟,才能取得進步。陳云很重視立足于經濟疑慮發問這一原則。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經濟建設就成為黨的中心任務,對此,有人認為,應該先搞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搞好后,再發展其他產業。也有的人看到,盡管三大改造已經完成,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因此而顯著提高,認為應該首先搞好人民生活。為消解人們的經濟疑慮,陳云提出:經濟建設與生活的位置應該如何擺的問題。改革開放后,陳云繼續弘揚消解經濟疑慮促進步的做事方法。當時,中央實行的放權讓利政策,雖使社會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政府對社會經濟宏觀調控能力的下降,導致地方經濟的無序競爭。針對這一情形:有人認為,市場上無序競爭是放權讓利政策的使然,因而堅決否定這一政策,并希望停止該政策的實施;也有人認為,不能片面分析問題,這種政策使得市場更加活躍,無序競爭只是暫時性的,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經濟弊病一定會消失的。在此種情勢下,陳云必然會思考:“如何加強和完善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的問題。這足以說明,陳云慣于立足于經濟疑慮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第二,著眼于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毫無疑慮,陳云在發現問題時,必然會著眼于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面臨著雙重壓力,即在軍事上,面臨著日軍封鎖包圍與國民黨的圍剿,在經濟上,政府各部門之間沒有統一的財經政策,大量發行邊幣,商人盲目地惡性競爭,導致嚴重的貿易逆差。在此種情勢下,根據地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物價飛漲,形成了惡性通脹。邊區經濟的嚴重局勢早已被陳云注意到,提出:“怎樣做好財經工作?”并強調:“如何在商貿活動中注意進出平衡而不致吃虧,就成為一個關鍵問題。”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具有遠見卓識的陳云就發現,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農業不發展,工業就不可能有任何進展。唯有進一步地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才能帶動工業的發展,各行各業才能進一步地發展。那么,陳云必然會思考:如何促進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如何推進以工促農等系列問題。
第三,基于人民的經濟利益。在解決經濟問題時,立足于人民的經濟利益發問,這無疑是一種取得進步的可靠路徑。在發現問題時,陳云也基于人民的經濟利益發問。毫無疑問,建國之初我國的各項制度并沒有建立起來,認清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問題,就成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必然選擇。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陳云已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提出:“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什么呢?”“我們究竟是為大多數之民呢,還是為少數之民?”“如何讓農民有飯吃呢?”等系列問題。“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不僅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更對于我國的經濟建設意義非凡。早在建國開始,糧食問題就備受陳云的關注。在實施糧食收購供應計劃這一問題上,他繼續基于人民的經濟利益發問。他認為,糧食問題不僅關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更關系到人民的經濟利益。反復強調:“糧食定,則天下定;糧食緊,則市場緊”,并提出:“如何保障糧食穩定的問題”。
二、陳云經濟問題意識成于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介于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分析問題是問題意識的關鍵環節,可以說,能否采取最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關鍵在于能否透徹地分析問題。因此,陳云經濟問題意識成敗就在于分析問題。他分析問題的方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綜合分析法。分析問題時要采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多方面、多視角分析問題。陳云把綜合分析視為分析經濟問題的永恒理念。對于如何開展對外經濟交流,使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服務這一問題。陳云認為應該用綜合分析法從兩個方面來看問題:一方面要大力推動開放,“充分利用外國有用的東西加快國內建設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吸收有利的東西發展自己,堅決抵制國外有害的東西腐蝕心靈,強化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有機結合、互相協調、互相促進。在經濟建設方面,陳運依舊堅持綜合分析,曾反復強調:搞經濟不講綜合平衡就寸步難行,必須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實現相互之間的綜合平衡。為了統籌全局的綜合平衡,他將貿易、金融、財政的相互配合與“有計劃、按比例”結合起來,并借助市場手段、管制手段和計劃手段等手段,促進經濟在綜合平穩中前進。
第二,動態分析法。陳云在遇到經濟問題時,常常以時間為基點,研究不同時期的經濟動態以及經濟政策,并從中抽象出其變動規律,試圖闡釋變化趨勢。這種方法換言之就是動態分析法。他曾明確指出: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50年代創造的經濟理論和操作體系,隨著經濟形式的發展與變化,不再適合全部用來指導80年代的經濟。并強調:對于既定方針政策,要用動態分析法,要經過對比,根據當下的形勢,及時加以校正,使之適應經濟規模與新實踐發展的要求。因此,陳云在40年代,根據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他設計了“三位一體”的經濟模式。在50年代,經濟發展取得新的進展,同時也顯露出了新的問題。對此,陳云根據經濟形勢對經濟政策進行了適時的調整,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架構。而到了80年代初,他繼續運用動態分析法來分析問題,根據新的形勢,對前者進行了矯正和完善,提出“三個兩種”+“四跨”模式。陳云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經濟政策的動態分析法對我們日后分析問題大有裨益。
第三,定量分析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陳云,在分析問題時,也遵循著縝密的分析理路。他研究經濟問題時,為保持分析的縝密性,常常對研究對象進行數量化的測定分析,依據數字反映的結果,以及自己的經驗和經濟規律,分析經濟問題。陳云縝密的分析思維也離不開定量分析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促成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的協調發展,如何確定國民經濟之間的比例關系?這一問題必然會被陳云敏感的問題意識所捕捉。他通過長期對國民經濟運行規律的觀察,發現1961年國營貿易比重為24%~25%,較上一年19%的比重有所增加,同時也依據國營貿易比重對市場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的影響規律,得出國營貿易比重的年增速正處于合理區間內,并進一步地闡述國家經濟建設要保持在合理的上升區間的重要性。在確定基本建設投資原則這一問題上,陳云繼續沿用這一分析方法,進行了如下思考:他首先對前幾年的投資情況進行了定量分析,發現1953~1955年國家基礎建設投資持續上升,依次為65億元、75億元和86億元,但在1956年突然高達140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是1956年大量建設項目設備的進口和安裝使得國家財政負擔集聚加重,造成了財政收支失衡。綜上所述,為了保證分析的準確性,陳云在制定經濟政策和解決經濟問題時,慣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三、陳云經濟問題意識止于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問題意識的終點,亦是陳云經濟問題意識的終點。換言之,陳云的經濟問題意識止于解決問題。他解決問題的軌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注重調查研究。解決問題時,需要立足實踐,進行系統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并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無獨有偶,陳云的經濟問題意識也突顯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解放戰爭時期,為解決財政赤字的問題,國民政府除了剝削人民外,還濫發紙幣,致使物價暴漲。在抑制物價飛漲這一問題上,陳云明確指出:有人在解決問題時忽略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急于下決定。這種做法是極其片面的,必須改變。并強調:“我們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研究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決定政策。”新中國成立后,陳云在長期組織經濟工作的實踐中,越發重視調查研究這一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建國初期的種種經濟問題,各級政府堅持要實事求是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陳云強調:“調查研究是我們做到實事求是的關鍵第一步,否則都是一句空話。”如上所述,陳云將注重調查研究的解題方法視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這種解題思想值得我們去深究。
其二,強調突破創新。追求進步,勇于突破創新的人,必須敢于打破常規,勇于尋求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突破創新是陳云經濟問題意識的一個顯性特征。他指出:“墨守成規的傾向必須反對,應該提倡敢想、敢干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我們就不能前進。”由此可知,陳云將突破創新解題方法的重要性上升到“前進動力”的高度。毋庸置疑,“三大改造”在當時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換言之,“三大改造”的過程中,“一刀切”、步子過急過大和盲目集中等問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為解決這些問題,陳云強調突破創新,換言之,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從新的視角思考問題。他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看到了傳統的斯大林經濟模式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適應性,提出了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經濟體制改革新思路。除此之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引領下,我國的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時,陳云同樣強調突破創新。他認為,隨著我國經濟建設規模的擴大,過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在今時未必適用。只有不斷地探索,敢于突破創新,努力學習新東西,才有足夠的能力解決新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突破創新的經濟問題意識時刻引導著陳云解決一個又一個經濟問題,度過一個又一個經濟難關。
其三,力求穩中求進。在陳云解決經濟問題的思維邏輯中,“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思想尤為顯著。換言之,在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時,不能盲目求快,強調在穩步發展的過程中取得進步的經濟思想。陳云反復強調:“經濟工作與其他工作不一樣,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發生錯誤和穩穩當當而慢一點相比較,我們寧采取后者。尤其處理全國經濟問題時,更須注意這點。”當然,陳云講求的“穩穩當當”、“慢一點”并不是一味求慢,停滯不前,而是在穩妥的前提下取得進步。在處理糧食價格和市場物價這一問題上,陳云力求穩中求進的處事方略。他指出,唯有足夠的糧食食品供應市場,糧食的價格才能穩定,進而才能保證市場物價的穩定。那么,如何提供足夠糧食食品供應市場呢?為解決這一問題,陳云依然堅持穩中求進的解題方法,他強調:要保證足夠的糧食食品供應市場,勢必要想方設法調動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只有保證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穩定生產,把農民這一頭穩下來,經濟工作才能穩定下來,整個社會才能在穩妥中求發展,求進步。除此之外,抗戰時期,為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陳云分析了現實貿易交往格局的復雜性,指出:要掌握影響物價、回籠邊幣的重要物資,才能進一步促進邊幣幣值的穩定。可見,穩重求進的解題思路在陳云的經濟問題意識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主要參考文獻:
[1]陳云.陳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傳(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3]陳云.陳云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史志娜.論陳云經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外交學院,2016.
[5]陳云.陳云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