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
[提要] 南陽市產業結構經過以“輕、小、集”為主要特征的工業結構向傳統優勢產業、高成長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結構轉變,形成紡織、建材、食品等快速發展的傳統優勢產業。但是,隨著低廉的勞動力、原材料成本優勢的弱化,南陽市傳統產業面臨著資源要素瓶頸制約以及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等多重考驗。
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南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24日
一、傳統產業的本質與涵義
傳統產業是一個歷史相對概念,指發展時間較長,生產技術基本成熟,經過高速增長后發展速度趨緩,對國民經濟貢獻度逐步下降,資源利用率和環保水平通常較低的產業。傳統產業均有發展時期長、技術相對穩定、產品需求彈性小、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通常具有資源依賴型或勞動密集型特征。相對于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型新興產業等而言,傳統產業是一種成長性趨緩的產業。主要體現在傳統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等指標從長期來看是趨于下降。
但所謂“傳統”,是相對而言的。一般說來,傳統產業相比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等現代產業采用的主要技術要落后,附加值要低。但傳統產業也有高技術、高附加值環節,高技術產業也有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從傳統產業內部來看,產業間差異性較大。一個產業內部可能同時既包括傳統性質的子產業,也可能包括現代性質的子產業。片面追求產業結構高級化導致盲目冒進和片面固守傳統產業將無所作為。因此,對待傳統產業的正確態度是,認識到傳統產業可以促進現代產業發展,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經過改造提升還大有作為。傳統產業特別是優勢傳統產業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部分。
二、南陽傳統產業現狀
傳統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和就業均有巨大的拉動作用。從2015年數據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傳統產業增加值占到全部增加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安排職工人數占56.1%。
(一)傳統支柱產業穩定發展,總量持續增長。2005年以來,南陽市傳統產業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紡織業、食品加工業總量位居全市前四,分別占到全市規上企業增加值比重的11.6%、11.5%、10.4%和6.6%,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后,全市各個行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但這四大行業依舊穩居全市增加值總量前四位。2008年底,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占比分別為12.1%、11.4%、12.3%和6.2%,紡織業躍居全市總量第一。2015年,受國際形勢影響,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全市傳統行業中,石油天然氣開采行業總量大幅萎縮,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紡織業和食品制造業位居前三,分別占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15.3%、10.7%和6.7%。
從總量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05年到2015年,總量增長了2.9倍。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總量增長4.1倍,紡織業增長3.04倍,食品加工業增長2.9倍。
2005~2015年,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南陽市傳統產業也在與社會同步發展,為南陽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經濟增長強有力的拉動力量。
(二)結構調整成果顯現,傳統行業拉動力量此消彼長。2005年,鋼鐵、石油、原鋁、紡織、食品、建材等行業均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成倍增長,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紡織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行業增速均在30%以上。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歷史最低點,這些行業均呈現出低速增長的態勢。
近年來,全球經濟整體低迷,國內宏觀經濟進入結構性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南陽市以“去產能”為核心的“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在工業領域取得了積極進展。到2015年底,石油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總量持續萎縮,增速持續下滑,而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以及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行業等傳統行業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新的拉動力量。
(三)傳統行業集聚發展,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近年來,全市著力實施對外開放戰略,進一步拓展投資空間,開放招商、承接產業轉移成效顯著,有力推動了傳統產業優化和集聚效應形成,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升。全市14個產業集聚區以傳統產業為依托,不斷提升集聚效應:一是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二是由單個龍頭帶動向龍頭企業集群轉變。2015年,全市產業集聚區實現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7.6%,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1.5%,拉動全市工業增長6.9個百分點。
三、“三大因素”制約南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經濟新常態下,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外在因素或者內在因素的制約和干擾,主要表現為經濟結構、生態環境和勞動力素質三大因素的制約。
(一)傳統產業自身經濟結構的制約。目前,南陽市傳統產業體現出“四多四少”的特征。一是規模上“數量多、體量小”;二是產業分布上“散居多、聚集少”;三是產品層次上“代工多、品牌少”;四是生產方式上“手工多、自動少”。
(二)生態環境的制約。南陽的生態環境面臨多種問題,主要表現為地表水污染嚴重、城市空氣質量下降、固體廢物處理能力不強等。同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長期忽視生態環境建設,配套的環境基礎設施不到位,導致城市生態環境面臨長久污染而后治理的局面。而傳統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具體表現為:傳統產業經濟增長仍處于外延和粗放型階段,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重工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的59.4%。這些行業大多是全市工業中的傳統優勢產業,在節能減排的大形勢下,嚴重制約全市經濟快速發展。
(三)勞動力素質制約。南陽市本是人口大市,人力資源豐富。但近年來,南陽市工業企業屢屢遭遇“用工難”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勞動力素質偏低,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加快南陽市傳統產業升級振興的建議
2016年南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和特色產業集群培育。把我市基礎較好的食品加工業率先培育成千億元產業。著力培育先進裝備制造、光電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紡織服裝、新能源六個特色主導產業”。
(一)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生產規模由小到大、產業鏈條由短到長、產業層次由低到高、企業關聯由散到聚。一是堅持實現信息化與傳統工業共同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南陽市要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就要堅持傳統工業與信息產業并舉,實現技術滲透及產業融合互補提升的發展模式;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增強南陽市經濟發展后發優勢;三是積極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四是培育壯大大型企業集團,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二)建立生態宜居城市,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建設布局合理、經濟持續發展、產業結構合理、環境質量高、社會環境穩定、居民生態環境意識強的生態型城市已刻不容緩。一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地發展;二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合理調整資源以及能源在各個行業及企業之間的優化配置,有效地降低資源能源消耗;三是實施積極的措施來強化生態建設。
(三)注重人才培養,提高企業家素質,發揮南陽市人力資源優勢,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工業化。在推進工業化時,注重人才培養,發揮南陽人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吸納勞動力容量大的區域,發展有利于創造就業崗位的適用技術。加強技能培訓,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專業技術特長、適應市場需求的勞動者,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高度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要加強企業家隊伍自身建設,不斷學習,增強素質,把企業盡快做大做強,當好南陽經濟發展的帶頭人。
主要參考文獻:
[1]楊筱婉,仇志敏,陳建宏,董魯楠.生態理念下的邳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探析——以板材產業、農產品種植業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1.
[2]譚清美.調整江蘇產業結構的政策建議[J].唯實,2017.1.
[3]陳艷玲.城鎮化發展對河南省產業升級的影響[J].商,2016.27.
[4]范強強.周口市產業結構升級路徑的選擇[J].中外企業家,2014.36.
[5]侯學娟.安徽省產業結構現狀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業,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