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卉
[提要] 金融市場可以通過滿足風險管理、融資需求、結算和信息咨詢等方式來支持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主體,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決策如何受一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值得分析。本文將沿著錢納里的“雙缺口”需求理論思路,分析對外直接投資的金融發展理論支持模型。并從政策性與商業性金融支持角度,分析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金融支持需求。
關鍵詞:“雙缺口”需求理論;政策性金融支持;商業性金融支持
基金項目:新疆財經大學校科研創新項目:“新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金融服務研究”(項目編號:XJUFE2016K046)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5日
一、金融支持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析
(一)金融支持對外直接投資環境分析。對外直接投資的金融支持主要分為政策性金融支持與商業性金融支持。對于對外直接投資所面臨的融資需求和風險保障,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政府往往通過成立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此外,各國還對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和相關活動提供外交保護支持、及時信息咨詢、技術支持和稅收優惠等各方面的便利。
我國自提出“走出去”戰略以來,從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首先,在融資方面主要是進出口銀行提供的出口信貸和相關專項資金直接支持企業;其次,在風險保障方面國家為鼓勵境外投資、生產等項目,提供非商業性風險與政治風險方面的保障;最后,取消了一系列針對海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外匯管理方面的限制。根據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金融支持方面的經驗,雖然政策性金融支持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成熟和完善,特別是國內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商業金融支持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將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商業性金融機構憑借其在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可以通過融資、信息管理咨詢和風險管理等多方面技術優勢,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金融服務支持。
(二)金融支持對外直接投資學理分析。嚴明(2006)采用錢納里的“雙缺口”理論,構建的對外直接投資金融支持需求理論對本文有重要借鑒意義。“雙缺口”理論描述了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來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性。他們通過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間接推導出經濟發展中的“雙缺口”問題:在開放經濟前提下,從國民收入(需求方面)是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以及出口X之和;國民收入(供給方面)是消費C、儲蓄S、政府收入T與進口M之和,所以均衡條件即:
Y=C+I+G+X=C+S+T+M
假設政府收支相等,則可以推導出:
I-S=M-X
該等式說明,投資和儲蓄之差,需要通過進口與出口的差額來彌補,經濟才能達到均衡狀態。“雙缺口”理論旨在說明當儲蓄能力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想超越現有儲蓄能力,從而擴大投資發展本國經濟時,必然同時會面臨外匯資金短缺問題。如果此時發展中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引進外資,就能解決外匯資金短缺問題。
沿著“雙缺口”理論的分析思路,對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即資本輸出,沿著本國政府部門和金融部門的金融需求進行理論分析即:設某一時刻一國資本數量為定值,記為Ct。在封閉經濟條件下,一國資本主要來源于金融儲蓄S、企業自我資本積累E和政府稅收T,即Ct=E+S+T;資本流向則主要有企業自我資本積累E、社會投資I和政府支出G,即Ct=E+I+G,即有:
Ct=E+S+T=E+I+G;可得:S+T=I+G。
而在經濟開放條件下,一國的資本來源中加入了外國資本流入因子即Ci,Ct=E+S+T+Ci;資本流出中加入了對外資本輸出因子Co,即Ct=E+I+G+Co。因此有:
Ct=E+S+T+Ci=E+I+G+Co
由此推導出:Co-Ci=(S-I)+(T-G) (1)
Co-Ci代表一國對外資本流動情況,(S-I)表示該國金融部門的資金支持條件,(T-G)表示該國政府部門財政支持條件。等式(1)說明,一國的跨國資本流動情況與國家財力情況及國內金融供應狀況密切相關。等式(1)可以變形為:
Co=(S-I)+(T-G)+Ci (2)
Ci為外國資本輸入。外國資本流入會以各種方式流入到本國國民經濟的各部門,成為生產性資本尋求資產增殖,而直接以現金形式存放銀行的相對很少。即在某一時點下,流動性很差,難以轉換為本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本,即等式(2)中Ci趨近于0,即等式(2)等同于:
Co=(S-I)+(T-G) (3)
當出現Co>0,即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等資本輸出情況時,本國經濟要保持均衡發展,可以調整兩個部門:金融部門(S-I)和政府部門(T-G),當金融部門認為對外直接投資不確定性過大,即出現“金融支持缺口”時,商業性金融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資金支持意愿不足,可以通過調整政府財政部門支出,由政府部門提供財政性支持(T-G)來彌補商業性金融支持短缺,反之亦然。
二、對外直接投資的商業性金融支持分析
(一)對外直接投資金融服務主要方式。商業性金融是社會生產經營的主要金融服務方式,經濟活動中的金融需求一般均由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來滿足。但對外直接投資存在高風險這種特殊性,這種高風險性,使得企業對融資服務及相關經營活動的風險保險需求有高要求。從金融支持角度來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則主要集中于解決資金需求和風險保障以及金融中介信息服務等。在對外直接投資活動過程中,金融機構一般不介入股權性資金支持,債券型籌資方式也并不多見,因此借貸方式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資金需求的主要來源,也是金融支持服務的主要內容。
商業性融資支持即由銀行類機構為企業投資所需投資資金提供一定時限的貸款資金,企業在貸款期限內使用信貸資金,同時承擔還本付息的義務。由商業銀行提供的債權性資金,解決了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需要的大量資金需求,以及項目正式運營后的資金流動性問題。它不改變投資項目的產權性質,并實際承擔了投資的風險,即使銀行收取了一定利息作為風險承擔和使用資金的回報,對外直接投資所帶來的高不確定性也降低了這種利息收益的吸引力。當投資風險預測大到一定程度,就算出現高額利息,也沒有商業銀行愿意提供資金支持。
(二)商業性金融支持對經濟社會的意義。保險和擔保是風險保障的主要金融途徑。但由于對外直接投資中的風險過大,并且有關風險多為保險機構與商業性擔保風險承受能力范圍之外的風險,如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等。因此,一般由政策性金融服務提供對外直接投資的擔保、保險等金融業務。各國主要都由政策性進出口金融機構承擔,特別是對外直接投資保險業務,商業性保險機構一般不涉及。因此,在對外直接投資領域,尤其是在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起步階段,商業性金融對對外直接投資經營的支持力度較小,但是對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來說,商業銀行提供的融資以及信息咨詢服務又是非常重要的。商業銀行作為一國主要的金融機構,分布廣,能動員資金量大。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的條件下,能充分滿足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發展過程中的融資以及信息服務需求,是未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和信息服務主體。只有充分調動起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意愿,使其參與到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才能真正滿足對外直接投資的健康發展需要。
三、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分析
(一)政策性金融介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市場是不完全并且存在缺陷的,經濟領域中市場必然存在“空白”區域,比如像對外直接投資,這樣的高不確定性投資領域,雖然收益率很可觀,但是風險過大,使投資主體不可能承受得起高風險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提供市場運轉資金的金融市場,也存在市場的不完全問題,出現金融供應短缺問題。市場中的金融機構難以承受高風險所帶來的機會成本與損失,因此純粹的商業性金融,已經不再愿意提供金融支持給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尤其是實力薄弱的中小民營企業。這樣市場自己所能提供的金融資源,就不足以彌補本國市場內實際需要的金融資源。因此,政府有必要通過必要手段,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充分發揮金融市場潛力,彌補金融市場空缺,支持經濟社會長足發展。
(二)政策性金融介入對對外直接投資的促進作用。可以看出,政策性金融參與到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經營活動過程中,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動起到的正向促進作用與其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相同,都可以以較低資金成本支持高風險領域的項目,降低對外直接投資風險,提供有效的風險覆蓋或者風險補償,同時引導其他金融資源參與到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中來,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的金融支持力度,對對外直接投資有正向促進作用。
四、政策建議
首先,政策性金融支持與商業性金融支持的相互配合和補充,在向外向型企業提供更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上做更多的工作,加強政策性金融引領作用,引導各類社會資金流向該領域或產業,最終達到以少量政策性資金帶動大量社會資金的杠桿效應;其次,降低國企對外直接投資的福利性功能,減少政府干預。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推動市場化改革,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創造競爭性環境為發展方向,讓大量從事實業并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擁有便捷的融資來源與渠道;最后,我國政府應主動采取相關金融合作途徑,建立與東道國金融機構之間的長久良好合作關系,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在東道國獲取更多資金資源,提供雙邊關系的制度保障。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鋼.國際對外投資政策與實踐[M].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
[2]余官勝,袁東陽.金融發展是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助推器還是絆腳石——基于量和質維度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4.8.
[3]亞歷山大·蘭姆弗萊斯.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危機[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