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華
[摘要] 目的 探討溫針灸配合常規治療對DPN(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該院收治的DPN患者71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進行編號并利用隨機數表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6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溫針灸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62.9%,觀察組總有效率91.7%,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組內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感覺神經(脛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溫針灸配合常規治療對DPN患者的臨床效果突出,具有“療效顯著、預后理想”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溫針灸;常規治療;DPN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a)-0184-02
DPN是糖尿病微血管臨床常見并發癥,危害性大,主要是指慢性高血糖狀態所致的各種病理生理改變進而引發的神經系統損傷,累及全身周圍神經系統任何部分會導致患者足部潰瘍、壞疽甚至截肢,近年來隨著降糖藥物的深入研發和推廣,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發生率已逐步下降,但是慢性并發癥成為DPN致殘以及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糖尿病病程不斷加長,DPN發病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該研究以71例DPN患者為例,采用對比分析法主要探討溫針灸配合常規治療對DPN(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選取的71例研究對象均為該院2014年2月—2015年8月收治的DPN患者,根據入院順序進行編號并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3.2±4.1)歲;患病時間:1~6年,平均患病時間:(3.3±0.6)年。觀察組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齡47~83歲,平均年齡(63.6±4.5)歲;患病時間:2~6年,平均患病時間:(3.6±0.8)年。納入標準:所有研究對象均對該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符合DPN的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治療依從性差、配合度低等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嚴重肝腎疾病、有過3次以上糖尿病昏迷史等患者。在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等資料方面,兩組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治療,主要包括飲食控制,控制好熱量和營養的攝取,注意搭配均衡,少食用含糖量較高的食物,減少主食量,控制體重,同時避免餐后血糖過高、出現酮癥酸中毒;口服降糖藥物或者注射胰島素;于餐后1 h規律進行運動訓練,運動選擇:以快走、慢跑、游泳、太極拳等有氧運動為主,時間30 min,1 d/1次,運動強度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注意不能空腹進行訓練。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使用溫針灸治療,中醫根據疾病病機特點將DPN分為6個證型:氣血兩虛證、肝腎不足證、津枯液涸證、肝脾失調癥、濕熱傷腎證、氣陰兩虛證,臨床實踐中可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特點選擇合適的腧穴、行針、針刺補瀉手法,針對氣血兩虛證取膈俞、脾俞、足三里等,肝腎不足證取腎腧、肝腧、三陰交等,津枯液涸證取阿是穴、太溪、三陰交等,肝脾失調證取足三里、曲池、脾俞等,濕熱傷腎證取背俞穴、脾俞、曲池等,氣陰兩虛證取背俞穴、胰俞穴、三陰交等。由專業的針灸人員負責實施操作,指導患者保持側臥位、坐位等舒適體位,采用0.35 mm×40 mm毫針(華佗牌)對上述穴位進行針刺,其中行針完畢后,再將清艾條點燃后開始施灸于穴位,留針30 min后進行取針,治療1 d/1次,持續2周。
1.3 觀察指標
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具體方法: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異常體征嚴重程度進行評分,采用“0~6”等級評分法,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計算治療前后分值變化將其作為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治療后肢端感覺異常、痛覺過敏、疼痛、肢體無力等臨床癥狀及異常體征完全消失,癥候減分率≥90%;顯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以及異常體征明顯改善,70%≤癥候減分率<90%;有效:患者治療后部分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30%≤癥候減分率<70%;無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以及異常體征無明顯改變甚至惡化,癥候減分率<30%。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脛神經、正中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脛神經、正中神經)測定,觀察比較其病情變化情況。
1.4 統計方法
根據SSPS 19.0統計學軟件對收集到的研究資料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年齡、性別)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對照組總有效率62.9%(22/35),其中治愈11例(31.4%),顯效6例(17.1%),有效5例(14.3%),無效13例(37.1%)。觀察組總有效率91.7%(33/36),其中治愈14例(38.9%),顯效10例(27.8%),有效9例(25.0%),無效3例(8.3%)。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35,P<0.05)。
2.2 兩組患者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組內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936、4.635、4.872、4.217;P<0.05),對照組組內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0.687、0.524、0.596、0.633;P>0.05);此外兩組感覺神經(正中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感覺神經(脛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患者長期血糖過高或者代謝紊亂可導致眼、心血管及神經系統損害及其功能障礙,進而誘發多種并發癥,DPN是其臨床常見并發癥,多發于糖尿病早期,患者肢體多為對稱性損害,特別是下肢損害更為嚴重,伴有異樣麻木、肢端感覺異常、疼痛等,嚴重者甚至累及運動神經出現肌無力、癱瘓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4]。當前關于DPN的發生機制尚無明確定論,中醫認為DPN可歸為“痹癥”“痿證”的范疇,主要源于氣血不足、經脈痹阻失養所致,其中消渴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治療關鍵在于益氣養陰、滋補肝腎、疏通經絡、活血化瘀[5]。
目前臨床治療DPN的方法較為多樣,常規治療則是以疾病控制為主,著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以及提高用藥依從性,但是針對病情嚴重患者效果并不顯著,需要輔助其它方法進行干預,近年來針灸治療憑借其獨特的治療優勢在疾病研究中得到廣泛關注,經實踐證明療效突出,研究中穴位的選擇充分建立在中醫辨證理論之上,體現了傳統醫學治療疾病的整體觀念,其中足三里、曲池、合谷為足陽明胃經及手陽明經大腸經穴位,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能夠有效滋養脾胃以及肝腎,濡養肌肉筋脈,改善肢體乏力麻木等癥狀;陽陵泉為筋會,可起到舒筋活絡的作用;三陰交為足三陰交會穴,能夠有效行氣活血、補肝益腎,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阿是穴是疾病外在反應點,通過針灸的方式能夠有效激發經氣,起到通經活絡以及調養氣血的作用;背俞穴是機體臟腑之氣輸注腰背之處,針刺該穴位能夠抵御外邪、調和陰陽以及調整臟腑功能;太溪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在該穴位針灸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麻木、疼痛、厥冷、腫脹等癥狀;胰俞穴是中醫學者公認的經外奇穴,專治消渴,可有效改善患者胰島素分泌情況,從根本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膈俞為足太陽膀胱經第17個穴位,能夠有效調節患者體內胰島素;脾俞能夠調整臟腑功能,祛除體內濕熱之氣;肝腧屬足太陽膀胱經,是治療肝病的要穴,能夠有效滋補肝腎[6-7]。此外針灸治療較為靈活,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加減針灸處方,有效增強了治療的針對性。如研究所示,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針灸治療,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提高,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改善且感覺神經(脛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溫針灸配合常規治療DPN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預后理想。
綜上所述,溫針灸配合常規治療對DPN患者的臨床效果突出,具有“療效顯著、預后理想”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韋愛群,潘冰雪,韋香葵,等.中藥泡足配合穴位艾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全科護理,2011,9(31):2855-2856.
[2] 劉樹芬.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選穴規律文獻整理研究初探[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3] 倪志萍.中藥熏洗配合穴位按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1(34):3797-3799.
[4] 邵永東.中藥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郁證50例療效觀察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1):86-87.
[5] 史瑩鶯.穴位貼敷配合溫針灸治療頸椎病合并凍結肩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2):904-905.
[6] 李莉.針灸治療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5,18(6):84-85.
[7] 佘衛吉,陳東光.溫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5,33(14):19-20.
(收稿日期: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