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麗
在繼泛珠、自貿區之后,粵港澳大灣區橫空出世。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的誕生,是歷史必然。
眾所周知,目前的中國經濟發展遭遇著國際、國內的雙重挑戰,迫切需要培育新的動力源和增長極。從國際環境來看,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開始推行“去全球化”的貿易保護,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全球經貿投資規則,進入深度調整。而此時的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正酣,要打破這種壁壘,中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新的對外開放國際格局。
目光轉向國內,中國經濟發展在經歷了30年的高歌猛進之后,暫且駐足,進入新常態,轉型發展和推動供給側改革,成為經濟發展的新推手。
在這樣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應運而生。
灣區,從地理概念上看,是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從世界灣區的共同點不難發現,當今世界,發展條件最好的、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灣區。比如,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是世界公認的知名三大灣區。可以說,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由此衍生出的經濟效應稱之為“灣區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并非字面概念,而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新聯盟,其發展將從根本上改變廣東改革開放以來的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地位,轉而升級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試驗田,其上升為國家戰略,也將為粵港澳城市群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廣東對外交往歷史悠久,始終走在國家改革開放最前沿;港澳是享譽國際的大都會,擁有自由貿易傳統和成熟的城市治理經驗。粵港澳合作近年來成果頗豐,在大灣區城市群的概念引領下或將找到更為精準的戰略定位,實現新的飛躍發展。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納入國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從世界范圍看,灣區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經濟現象,是一種成熟的大都市群體形態。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提出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說明中國始終重視對外開放,期望粵港澳這一區域能夠打破現有行政地域壁壘,實現更為便利的要素流動、更為開放的經濟模式、更為理想的產業分工、更為優美的人居環境,從而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