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斌
【摘 要】初中生的籃球課堂,看到的往往是填鴨式、放羊式或者應試式的課堂,并不是精心設計的,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籃球技術的課堂。本文從籃球技術中的行進間運球這個點出發,對比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思考,設計出一節不一樣的籃球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下面我就針對籃球行進間運球的課堂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初中生;籃球;行進間運球;菱形;游戲
籃球是學生非常喜愛的球類項目,參加籃球運動,不僅可以使學生身手靈巧、思維敏捷,而且還能提高他們的協同合作能力。但是初中生籃球技術水平卻參差不齊,大多數學生連最基本的運球技術都沒有掌握好,只會一群人圍在一起亂搶、亂投,這個普遍現象引發了我對籃球運球教學的思考,同時,我也專門研究了籃球技術各個教學模塊,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比對,并進行了實踐課嘗試,多思多想,盡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精心設計的課堂導入事半功倍
每一堂好的課,都需要一個精彩的導入,導入可以通過語言,也可以通過練習手段。語言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開始,譬如是學生喜歡的球星,也可以是最近球壇發生的事情,可以一下子把學生注意力引入到課堂中來。也可以通過練習手段,看似單個的練習,但是貫穿整節課,回顧起來發現是環環相扣的。
1.熱身慢跑
傳統方法:繞圈慢跑熱身
個人思考:菱形慢跑熱身
設計思路:菱形慢跑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出本節課練習隊形是菱形。
2.徒手操
傳統方法:活動各個關節4×8拍
個人思考:融入熟悉球性練習
設計思路:先通過教師專業動作的展示,再降低球性練習的難度迎合學生現有的技術水平,讓學生在新鮮感中嘗試并提高手對球的掌控能力。
3.拿器材
傳統方法:學生分批去拿球
個人思考:《呼拉圈搶球》游戲
設計思路:這是一個由菱形慢跑,直接過渡到圓圈跑的搶球游戲,流暢的去解決了籃球課中拿球單調枯燥的情況,同時帶動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本課的欲望。
上面是開始部分的三個環節,如果用傳統的方式,學生會感覺到很平常,沒有興奮點,同時也就沒有學習的興趣了。通過《呼啦圈搶球》游戲,完全改變了傳統拿器材時的單一,讓拿器材也變得那么有趣。這樣的精心設計的導入過程,學生怎么會不喜歡這節籃球課呢?
二、專項性的游戲是課堂活力的催化劑
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又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別是專項技術技能教學中正確運用游戲法,可以改變單一枯燥的練習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復習原地運球練習
傳統方法:在原有隊形的基礎上,進行原地運球。
個人思考:
(1)原地運球報數游戲。設計思路:通過老師的手勢以及手打出來的數字,讓學生改善低頭盯球看的錯誤動作,此方法很好的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師生互動烘托了課堂的氣氛,又提高原地運球技術,一舉兩得。
(2)原地高運球、低運球。傳統方法:在原有隊形的基礎上,進行原地高運球和原地低運球的切換。
個人思考:“照鏡子”原地高低運球游戲
設計思路:分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觀察,互相糾錯,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并且這個練習分為相同姿勢和相反姿勢兩種練習方法,相反姿勢的練習,從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臨場應變能力,以及提高了高運球和低運球切換時,手對球的掌控能力。
(3)原地運球拓展。傳統方法:在籃球場內,自主進行原地運球,并嘗試著行進間運球。
個人思考:搶拍球游戲
設計思路:搶拍球游戲是原地運球的一個拓展游戲,也可以說是原地運球向行進間運球的一個過渡游戲,需要學生反應快,視野寬,保護球,并且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這個游戲的氣氛和練習效果不錯,并且在游戲中,也初步運用了一些行進間運球的技巧,雖然移動距離非常短,但是學生還是可以體會到按拍球的后上方這一個技術要領。
基本部分的開始階段,組織了“原地運球報數”、“照鏡子”和“搶拍球”三個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復習了原地運球技術,加強了原地高、低運球變換的技術,同時也完成了從原地運球向行進間運球的有效過渡,過程流暢,每個教學細節,環環相扣。學生樂于接受,勤于練習。
三、循序漸進是我們必須遵循的教學原則
一般來講,教學應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過去我們理解的循序漸進的“序”即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通過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特定問題的思考,在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編排中培養貫徹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的意識,通過精心設計練習方法,來落實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1.學生嘗試行進間運球
傳統方法:在籃球場內,自主嘗試行進間運球。
個人思考:沿著菱形嘗試著做行進間運球
設計思路:讓學生更進一步的熟悉運球路線,并且帶著問題去嘗試行進間的運球,學生的感悟會更深,對下面的講解示范,解決問題做了很好的鋪墊。
2.行進間運球
傳統方法:四列橫隊,一組一組有序進行運球
個人思考:菱形運球
設計思路:通過圖板的講解,老師的示范,解決學生在嘗試運球時出現的疑惑和不足,正式學習行進間運球技術。
3.小組合作學習
傳統方法:給每個小組劃分一塊場地,互相幫助,完成練習。
個人思考:充分利用籃球場的邊線,以及菱形組成的三角形,有引導性的讓各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設計思路:讓學生在不同于平時的練習隊形和方式下進行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本節課的新穎和不同之處,讓學生在高密度的學習中,不感覺到疲勞和單一,刺激感官,提高學習效率。
在基本部分的中 間階段,從嘗試行進間運球練習開始,到正式的行進間運球練習,最后進入小組合作的學習環節,每一個練習都是循序漸進的,逐步提高運球技術的難度,一個練習周期下來,運球技術就完成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也不會突然感覺到壓力,無所適從,很自然的掌握了行進間運球的動作要領。
四、有效突破難點是實現教學目標首要問題
體育課堂教學的難點是根據教學目標而設定的,難點突破是為達成本次課的教學目標而服務的。如何在體育教學中確定難點及突破?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總結、摸索、歸納。
行進間運球的難點:運球時將球控制在身體的側前方
個人思考:隔標志線運球練習
設計思路:在運球過程中,讓球和身體隔著一條線,主要解決球與身體位置的關系,通過標志線的引導,建立直接的感官空間,著重去突破本課的難點——運球時將球控制在身體的側前方。
基本部分的最后階段,采用隔標志線運球的練習方法,幫助學生建立了直觀的感官空間,清醒的意識到球和身體的關系位置,有效的解決了將球控制在身體側前方的問題,有效的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這個練習的設置,比反復的講解,強調動作要領更直觀、更有效。
以上是我對籃球行進間運球教學的幾點思考,也是改變自己教學方式上的第一步,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多學習,多思考,研究在其他項目的教學手段,教學策略,努力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小京,孫立平.小學體育游戲教學要注意“四個結合”[J].科教文匯,2007.6.
[2]吳健.體育課堂教學中重難點的有效突破.《體育教學》,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