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娜
【摘 要】數學問題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力求創設有利教學的問題情境。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數學問題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力求創設有利教學的問題情境。那么,如何去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
一、創設有數學味的問題情境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教師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數學教學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們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與魅力,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教學“有趣的圖形”時,教師首先出示不同形狀的日常生活用品,告訴學生一些有趣的圖形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物品中,如果認真觀察,就會成為一名了不起的發現者。當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發現某些物體的面的形狀后,教師提問:怎樣才能把這些面的形狀留下來呢?學生一聽,還能把這些面的形狀留下來,興趣一下子就高漲起來。有的學生說可以把物體平放在紙上,沿邊線描一描,畫出平面圖形;有的學生想用桌上的印泥印下某個面的形狀;還有同學想把紙蒙在物體上沿邊緣壓一壓,在紙上留下了痕跡,得到一些平面圖形……這樣,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中,自己去觀察生活中的物品,去操作,去思考,在實踐自己想法的過程中,制出了自己需要的平面圖形,實現了數學再造,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關注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背景相符,要讓生活走進課堂,將課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課外、戶外,因為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學習的課堂。例如,教學“圓的認識”后,教師問:“你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說明汽車的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嗎?”屏幕上出現了一片綠草地,一只猴子坐著一輛方形車輪的車,在音樂的伴奏下前進,小猴被車顛得一上一下,學生見了哄堂大笑。教師見機引導學生討論,小猴為什么會感覺顛簸?一生回答:“因為車輪是方的,有角。走起來當然會顛簸。”教師引導學生再看屏幕:小猴坐在橢圓形車輪的車上,小猴仍然隨著車輪的轉動上下顛簸。“這個車輪沒有角,但走起來為什么還顛簸呢?”教師的提問,再次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了老師的提問,也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
三、創設懸疑性的問題情境
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欲望,而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的欲望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 在老師發給大家的信封里有三根吸管(注:長度一樣),你們能把它圍成一個三角形嗎?請同桌合作試一試。(同桌合作操作,發現都能圍成)通過剛才的操作,你們有什么發現?生:我發現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那么,任意長度的三條線段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還有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的三條線段嗎?你們找到過嗎?這是一根吸管,如果把它剪成三段,按照你們的意見,有的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不能?,F在老師要求你們把這根吸管剪成三段,要使這三段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能行嗎?在學生的思維印象中只要是三條線段就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怎么會有不能圍成的三角形呢?學生覺得老師提得這問題太有趣了,就急著動手操作了。通過學生自己剪、擺,有些學生自己剪的三根小棒果然圍不成三角形。為什么會圍不成?這是什么原因呢?這里面有什么奧密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四、創設參與性的問題情境
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要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對數學課堂產生濃厚興趣,掌握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進而能夠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體積單位”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然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并說明猜的理由。學生沒費吹灰之力便猜對了,通過課本核對后,學生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教師繼而鼓勵學生利用學習面積單位的經驗,再大膽地猜一猜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形狀、大小分別是怎樣的,然后再組織學生運用具體實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體木塊)小組合作采用測一測、量一量、看一看的方法來驗證。這樣,學生在積極、愉快地情緒中掌握了新知。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創設新奇有趣、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