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俠飛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過程的質量和成效,它不但有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對于人的一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它成為教師和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學習習慣的形成是學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說學校教育是學習習慣養成的主體,那么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不容忽視。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學生的心理依賴和行為定型來說,家庭和家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習習慣;養成
入學是孩子新的起點,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里程碑,從孩子背上書包,走向學校的第一天起,就告別了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生活,進入了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時期。這個時期既是孩子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怎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單單是學校老師的責任,更是家長的義務,小學低年級學習習慣養成的途徑有以下幾個途徑:
(1)陪孩子一起學習。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成長與家庭息息相關,特別是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他們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面臨著與幼兒園不一樣的環境,有著許多的不適:新的老師,新的校園,新的書本,新的要求等,需要建立新的行為模式特別是良好的學習習慣。要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要有好的學習習慣,在孩子做家庭作業的時候,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從孩子跨入小學的那一刻起,晚上家長和孩子一起看書學習,一起探討作業中的疑難問題,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同時,努力創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與孩子談論學校的事,班上的事,老師的事,同學的事,自己的事,經常能與孩子交流,掌握孩子的內心觀念。比如通過和他吃完飯以后的聊天、上學和放學接送孩子的路上,了解孩子對什么最感興趣、學習什么感到最愉快、最不喜歡學習什么、是否經常回答老師的問題,與孩子聊天最關鍵的是,要掌握孩子內心的學習體驗,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快樂的事情。
(2)幫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識。即小學生對其自身的認識、評價、情緒體驗、態度、調節和控制等能力。自我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個體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隨著身心成長逐漸產生和發展。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階段正是確立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自主學習的愿望、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關鍵階段,家庭要通過各種途徑為孩子創設形式多樣的學習實踐活動,讓他們在自我設計、自我創造的過程中激發出自主學習的愿望,增強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對外部知識、經驗的理解和認同乃至吸收等轉化為內在的活動,從而達到有效性的學習。比如:對孩子的學習環境進行了精心設計。當你走進孩子的小房間,就能嗅到一股與眾不同的氛圍,房間里除了書櫥外,再把孩子的書法、繪畫、手工作品等及獲得的獎狀和證書張貼在醒目之處作為裝飾,把孩子的房間營造成學習知識的樂土,展示才能的窗口。另外,經常能傾聽孩子的心聲:老師喜不喜歡我、老師課堂上叫我回答問題了,我的作業得A了,我的畫作被老師貼在教室里了,我考試得了100分了等等,從瑣碎的談話中,從一點點小小的進步中,與孩子一起分享學習上成功的快樂。在家庭中,孩子是學習的小主人,父母成為孩子學習中的伙伴,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成長中的精神支柱。時常為孩子取得的點點進步引以為榮,對孩子取得的成績充滿贊賞。
(3)全程跟蹤孩子的學習過程。不僅是指認真檢查他的作業和課外閱讀,而且包括在學校和家里的全部學習經歷。跟蹤孩子的學習,首先是要仔細查看他的家庭作業、考試試卷、閱讀內容等。通過查看發現孩子的學習特點、掌握他的學習興趣點、了解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了解他的學習態度和方式方法,為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學習積累素材。通過這樣一種檢查,發現孩子哪些學習毛病是普遍性和經常性的,哪些是偶爾的;可以發現孩子哪些知識技能掌握得比較好,也可以發現孩子哪些學習習慣值得肯定和發揚,哪些學習習慣應該糾正。同時,伴隨著方法上的指導。把出錯的生字、錯題寫在改錯本上,經常拿出復習一下。每天的家庭作業完成后檢查一遍。新的課程進行前怎樣預習,每個單元結束時怎樣復習等。
總之,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應該時時處處以身作則,要始終如一、持之以恒的進行訓練,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瑜.《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2(6):172-173
[2]李海芳.《教育教學論壇》,2010(19):191-191
[3]馬青梅.《赤子:上中旬》,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