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茶山第三小學 伍德雷
資源本為動態生,妙手偶然得采擷
——淺談數學課堂教學生成性資源的利用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茶山第三小學 伍德雷
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越來越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點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新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但是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在課堂上追求表面上的師生間互動,追求形式上的熱鬧,對課堂中的其他動態生成性資源視而不見或者沒有及時處理,那么不僅教學效果沒有很好地實現,而且很多寶貴的課堂資源也會被白白地浪費,學生更會錯失進一步深入學習與拓展思維的良機,因為課堂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課堂中的動態生成的資源包含了學生在課堂出現的錯誤、質疑、想法。我們應如何捕捉和利用這種教學資源呢?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小學生由于認知發展、心理年齡、思維方式等原因,的確需要從生活實際中選取一些合適學生的實例或模擬情境,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欲望,激發學習的興趣。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或是在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學生,對情境的興趣指向性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年齡階段、所處的環境、心理的發展等特點,創設出既讓他們感興趣,又能激發他們求知欲的情景,只有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情境才是行之有效的情境。
如教學《面積》時,一位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
師:今天老師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有關兩只小兔種蘿卜的故事!
生:太好了,我最喜歡聽故事了。
出示圖片:

師:兩只小兔比賽種蘿卜,看誰種得多。他們種上圖中兩個不同的形狀的地,最后兩人收貨的蘿卜重量一樣。可是兩只小兔都認為雖然種出來的蘿卜一樣多,可自己的地要大一些,都說自己贏了,于是他們就爭吵了起來。同學們,你能幫幫兩只小兔,告訴他們誰贏了嗎?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能!”
又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小熊和小馬的故事。
生1:怎么還是講這些故事?二、三年級的時候都聽膩了!(小聲地說)
師:小熊和小馬要舉行造房子比賽,并且請了大象來當評委。小熊造了一個長方體形狀的房子,而小馬造了一個正方體形狀的房子。看上去都差不多大小,這下可難為大象了,他一下子也看不出來是誰的房子大,就索性給了他們一樣大的結論。這下小熊和小馬不干了,都爭著吵著說自己造的房子大,大象沒辦法,就跟他們說:“我回去想想辦法,遲點再來告訴你們結果。”同學們,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
老師講得有聲有色,可學生卻并不是太感興趣 ,課堂效果也不是很好。為什么同樣類型的課取得的效果卻截然不同呢?
我想是學生的年齡差異導致他們的興趣指向性不同吧!《面積》是三年級的教材,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小兔種蘿卜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較符合這一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所以學生的興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是屬于五年級教材的內容,相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喜歡童話故事之類的情境,高年段的學生更喜歡直觀性、探究性的情境。可這個情境創設沒有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沒有認識到處于不同學段、不同心理階段的小學生對情境的興趣指向存在差異性。
課堂中的生成既沒有固定的、現成的目標,也沒有刻板的模式。課堂上生成性資源的挖掘與運用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教學機智。科學的情景預設與有效的教學生成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素養,才能對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性資源進行及時捕捉、恰當的判斷、合理的選擇與有效的運用。
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時刻關注并及時捕捉在課堂互動中產生的有價值的新信息,并能在亮點處引領,在迷茫處引領,從而再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使這些資源更有意義。
面對學生的一些想法,教師若能充分地給予重視,用心去傾聽他們的想法,不但能使學生的心理上得到尊重,還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并進行大膽的思考和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面對學生犯的錯誤,教師如果沒有處理好,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可能讓學生慢慢地對這門學科產生抗拒和排斥。反之,如果處理得當,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讓學生判斷這樣一道題:“下面哪個圖形是圓柱的展開圖(單位:cm)。”就在全班學生都說第一個圖是圓柱的展開圖,另外兩幅不是時,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說:“第二幅也是圓柱的展開圖。”我沒有急于去否定他,而是去了解他內心的想法,便問:“你是如何想的?”隨即,這位學生指著這幅圖形說:“這幅圖可以組成一個圓柱,只不過它的側面的長多了一點出來,那我們就繞一圈多一點就可以,它還是一個圓柱。”原來,他把側面多出來的長也給繞進去,組成一個“圓柱”!我依然沒有進行解答,繼續問:“這樣子可不可以?究竟什么是圓柱?”問完這句話,學生一下子活了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圓柱是有三個面圍成的,圍成表示的是剛剛好,不可以少掉一部分或多出來一部分,而且圓柱展開后它側面長方形的長要等于底面周長,第二幅圖明顯不滿足這個條件。我接著說:“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對圓柱有了更深的認識。同學們,是誰幫助了我們復習了圓柱的知識?”全班同學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個學生身上。這個學生臉上尷尬的表情一掃而光,取代的是自信,接下來的一整節課他聽得非常投入,回答問題也非常積極。
學生的許多錯誤舉動,老師如果引導得好就會成為鮮活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糾錯的主體不一定是老師,可以是出錯學生本人,也可以是其他學生。在“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得到自由放飛,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學生的機智和智慧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形成和積累,對知識的認識會更加全面,有效激發了學生思維火花。
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源如同亂花想要迷亂我們的雙眼,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拓展自己的教學視野,妙手采擷繁華下的靈感,盡心領悟課堂的真諦,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讓課堂上火花四濺,亮點迸發。